文章解析

xiōng

朝代:魏晋作者:佚名浏览量:2
shī
yān
zhī
shān
lìng
yán
shī
lián
shān
shǐ
使
liù
chù
fán
西
jiù
shì
yuē
yān
zhī
shān
dōng
西
bǎi
nán
běi
èr
shí
yǒu
sōng
bǎi
shuǐ
cǎo
měi
mào
lián
shān
tóng
xiōng
shī
lián
yān
zhī
èr
shān。
yuē

译文

失去了我们的燕支山。妇女们因过着穷苦的日子都没有好的容颜。失去了我们的祁连山,我们的牲畜怎能繁衍。《西河旧事》记载说:焉支山。东西长一百多里。南北宽二十里。也生长着松柏等五种树木。那里的水草丰美茂盛,适合放牧牲畜。和祁连山一样。匈奴失去了祁连山、焉支山这两座山。歌谣唱道:

逐句剖析

"失我焉支山":失去了我们的燕支山。

# 焉支山:又叫燕支山、胭脂山、删丹山。在今甘肃省永昌县以西、山丹县东南。因出产大黄,当地又叫大黄山。

"令我妇女无颜色":妇女们因过着穷苦的日子都没有好的容颜。

# 妇女无颜色:妇女因生活贫困而无好的容颜。,令:使。

"失我祁连山":失去了我们的祁连山,

# 祁连山:就是天山。匈奴把“天”叫作“祁连”。

"使我六畜不蕃息":我们的牲畜怎能繁衍。

# 使我六畜不蕃息:指丧失了良好的牧场,不能繁殖牲畜。六畜:马、牛、羊、猪、狗、鸡六种家畜。这里泛指牲畜。蕃息:繁殖生长。

"西河旧事曰":《西河旧事》记载说:

"焉支山":焉支山。

"东西百余里":东西长一百多里。

"南北二十里":南北宽二十里。

"亦有松柏五木":也生长着松柏等五种树木。

"其水草美茂宜畜牧":那里的水草丰美茂盛,适合放牧牲畜。

"与祁连山同":和祁连山一样。

"匈奴失祁连、":匈奴失去了祁连山、

"焉支二山":焉支山这两座山。

"歌曰":歌谣唱道: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匈奴歌》乃汉代匈奴族所作歌谣。汉武帝遣卫青、霍去病将兵击匈奴,克取焉支、祁连二山。匈奴人悲而作此歌。全篇四句二十四言,以哀婉之调,道尽匈奴部众对故土、生业之眷恋。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汉武帝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春,夏,霍去病曾两次征讨匈奴,第一次过焉支山一千多里,第二次攻入祁遵山。《匈奴歌》的创作,应该在这两次战争后不久。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匈奴歌》是汉代匈奴人创作的一首边塞题材诗作。介绍了汉武帝时期匈奴因失去焉支山和祁连山而创作此歌的背景,描绘了匈奴人民面对故土沦陷的悲痛场景,体现了他们对世代生活的土地的深厚情感,表达了对故土和原有生活的深切眷恋与热爱。

2. 写作手法

双关:“焉支”谐音“燕支”,既指匈奴失去的焉支山,又暗指妇女用来化妆的燕支。诗人借妇人不施燕支则容色失润之象,双关匈奴失去河山的痛。以“妇人失容”这一细微之事,暗示焉支山的丧失不仅是山河沦丧,更是生业根本倾颓的开始,于质直之辞中尽显失土之悲。

3. 分段赏析

歌辞首句以“焉支“谐音“燕支“,借妇人不施燕支则容色失润之象,喻匈奴失河山之痛。其开篇未以繁笔铺陈焉支山物产之饶、军防之重,而独取“妇人失容“之微事,于细微处见深远——盖焉支之失,非独山河沦丧,实乃生业根本倾颓之始。匈奴本为游牧之族,所重者唯水草丰美之地以畜六畜。燕支、祁连二山,素为牧养胜境,一旦失去,则六畜不繁,生业凋敝。诗中以“妇女无颜色“与“六畜不蕃息“对举,前者取民俗妆饰之细,后者关生业存续之重,二者相济,于质直之辞中见失土之痛,正合古人“因小见大“之笔法,千载而下,犹闻朔漠悲声。

4. 作品点评

这首歌谣以粗线条勾勒出匈奴人民失去领地后的困苦生活。两个“失我”突兀重迭,层层递进,尽显其日益炽烈的愤怒。全诗仅四句二十四字,却以哀婉语调,道尽匈奴族人民对故土与生活的眷恋热爱,堪称千古绝唱,读罢令人感慨万千。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这首《匈奴歌》是匈奴土著对汉族封建统治者侵占他们土地的暴行的反抗之歌。

不详原湖北省、武汉市诗词学会副会长侯孝琼《古诗鉴赏辞典》

# 占据《匈奴歌》中心的却不是“对汉族封建统治者侵占他们土地的暴行的反抗”,而是对他们自己顶头上司浑邪王、休屠王的怨怼。不能否认,《匈奴歌》中确实含有一缕对这场战争的“挑起”或“发动”者的进犯和杀掠的“无限愤慨”情绪。因为正是霍去病的两次率领大军进犯和杀掠,最终导致他们的顶头上司浑邪王等不得不率众降汉。这样才使他们失去了祁连山、焉支山这样水草丰美的牧场,被安置在“故塞外,而皆在河南”,以致陷入饥塞交迫的生活困境。不过,这毕竟是内含于《匈奴歌》中深层的一缕情绪。《匈奴歌》主要是一首悲歌,从深层来说又是一首恨歌,痛恨侵略者“斩首”虏获生活在河西走廊的匈奴人达数万人,最终导致浑邪王率众降汉,才使他们落到悲惨的境地。也就是说,《匈奴歌》是原驻牧于河西走廊地区的匈奴人在失掉丰美草场,被安置在五属国干旱荒漠草原之后,唱出的悲歌、怨歌和恨歌。其中悲是该歌的基础和中心。此外,其中也不同程度地蕴涵有怨和恨的情感。总之《匈奴歌》反映的是:失去美好驻牧地因而陷入窘境的匈奴人,对这一结局的悲叹和对直接导致这一结局的浑邪王的“怨”(“强烈不满”)和间接导致这一结局的侵略者“恨”(“无限愤慨”)的情感。

不详内蒙古教育学院中文系副教授阿尔丁夫《蒙古和其他北方民族文史论丛》

# 《匈奴歌》是匈奴留给后世的"唯一一首民歌",虽然是由汉族文人收集整理,但无论从表现机制,还是内容、情感等各方面看,均有着浓厚的草原民族特色。一方面展现了与《诗经》所不同的草原民歌的文学风貌,还包含了浓厚的民族历史感以及失去精神寄托之地的悲愤和朴素的自然生态美学价值观。而从整体风格看,它不仅仅只是一首失去家园的悲歌,更是一首鼓励民族进取的歌。

不详包头师范学院文学院硕士生杨晋芳《〈匈奴歌〉美学价值浅析》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魏晋·傅玄《晋宣武舞歌四首 其二 短兵篇》

下一篇:魏晋·佚名《时人为江统语》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