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yǒng
huái
怀
sān
shí
jiǔ

朝代:魏晋作者:阮籍浏览量:2
zhuàng
shì
kāng
kǎi
zhì
wēi
huāng
chē
yuǎn
xíng
shòu
mìng
niàn
wàng
liáng
gōng
xié
hào
míng
jiǎ
yǒu
jīng
guāng
lín
nàn
shēng
shēn
hún
fēi
yáng
wéi
quán
shì
xiào
mìng
zhēng
zhàn
chǎng
zhōng
wéi
bǎi
shì
róng
shǐ
使
lìng
míng
zhāng
chuí
shēng
xiè
hòu
shì
jié
yǒu
cháng

译文

这位壮士多么激昂慷慨,立志要为国家扬威海外。他驱车服役从军来远征,一旦受命便把自我忘怀。他挟带宝贵的鸟号良弓,他披挂精亮的明光甲盔。面对国难不顾个人生命,身死后灵魂也远扬离飞。怎能做保命全身的战士,争斗在战场他鞠躬尽瘁。他的忠诚是百世的光荣,大义使他美名大放光彩。他留下的名声告诫后代,崇高的气节自应万古长存。

逐句剖析

"壮士何慷慨":这位壮士多么激昂慷慨,

# 慷慨:意气激昂。,何:多么。,壮士:意气壮盛的勇士。

"志欲威八荒":立志要为国家扬威海外。

# 八荒:八方的荒远之地。《说苑·辨物》:“八荒之内有四海,四海之内有九州,天子处中州而制八方。”八荒与四海对举,通常即指天下。,威:威震。

"驱车远行役":他驱车服役从军来远征,

# 行役:指从戍服役,守边御敌。,驱车:赶着马拉的战车。

"受命念自忘":一旦受命便把自我忘怀。

# 念自忘:排除私念,忘掉自己。自忘,忘掉个人的一切。,受命:受到国家的任命。通常指武将接到统军征伐的任命。

"良弓挟乌号":他挟带宝贵的鸟号良弓,

# 挟:夹持、携带的意思。,良弓:良弓名。

"明甲有精光":他披挂精亮的明光甲盔。

# 精光:精华光彩。,明甲:指士兵穿的金属制成的明亮的护身衣。

"临难不顾生":面对国难不顾个人生命,

# 不顾生:不顾惜自己的生命。,临难:这里指面对困难。

"身死魂飞扬":身死后灵魂也远扬离飞。

# 飞扬:飘扬的意思,这里指长存。,魂:指精神。

"岂为全躯士":怎能做保命全身的战士,

# 全躯士:苟且保全自己的人。,岂:难道。

"效命争战场":争斗在战场他鞠躬尽瘁。

# 争战场:在战场上与敌人争夺胜负。二句是说,岂肯学那苟活保命的人,自己宁愿死在与敌人争胜负的战场上去。,效命:竭尽全力献出生命。

"忠为百世荣":他的忠诚是百世的光荣,

# 忠:忠诚。

"义使令名彰":大义使他美名大放光彩。

# 彰:显扬。,令名:好的名声。,义:大义、正义。

"垂声谢后世":他留下的名声告诫后代,

# 谢:留的意思。,垂声:永留好的声举。

"气节故有常":崇高的气节自应万古长存。

# 气节故有常:这句的意思是说,崇高的气节自应万古长存。气节,志气和节操,有常指长存。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咏怀(其三十九)》是三国魏阮籍创作的组诗中的一首诗。全诗集中展现了诗人的理想追求与精神境界,具有慷慨悲歌的特质。开篇即以斩钉截铁的语气阐发核心立意,陡然矗立、声震九霄,为全篇奠定雄浑基调。随后通过“受命行役”“执锐披甲”等具象描写,塑造出凛然不可侵犯的英武形象。继而转入对家国危难的深沉思考,彰显出捐躯报国的赤诚与矢志不渝的信念。末章更以金石之言升华主旨,强调忠贞气节超越生死界限,将永恒的精神价值铭刻于天地之间,形成激荡人心的艺术回响。全诗以刚健笔力构筑起壮阔的意境空间,在生死命题的思辨中完成对生命价值的终极叩问。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三国时期魏国诗人、思想家,“竹林七贤”之一

阮籍(210~263),三国时期魏国诗人、思想家。字嗣宗,曾为步兵校尉,世称阮步兵,陈留尉氏(今河南)人,建安七子之一阮瑀之子。他与嵇康等人并称“竹林七贤”。阮籍在政治上倾向曹魏皇室,对司马氏集团不满,常用醉酒的办法,在当时复杂的政治斗争中保全自己。在哲学上,他主张把“自然”和封建等级制度相结合,做到“在上而不凌乎下,处卑而不犯乎贵”。其诗长于五言,风格隐晦,多表现人生的孤独与苦闷;情调郁暗而富于哲理性,对社会现实亦多有讥刺。著有《大人先生传》等。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诗,也是一首咏怀诗。通过刻画“受命行役”“执锐披甲”的英武形象与生死命题的思辨,表达了诗人对忠贞气节的礼赞、对生命价值的叩问,以及对超越生死的永恒精神价值的追求。

2. 分段赏析

“壮士”二句颂扬壮士“欲威八荒”之志,气魄雄浑壮丽。按《说文》释“慷慨”为“壮士不得志于心”,可见诗人虽以壮士自况,然“威八荒”之志实难实现。故前二句语势雄壮,暗含壮志未酬之悲意。“驱车”以下八句具体展现壮士“威八荒”之志。因“八荒"指八方荒远之地,“驱车”二句起承上启下之效。“驱车”句呼应上文“威八荒”之志,“受命”句开启下文临危不惧、效命沙场之描写。全诗结构严谨,浑然一体。“良弓”二句描绘壮士装备精良。其手执乌号良弓,身披精光闪耀之明光铠甲。此二句非泛泛之笔,乃着重突显壮士英武风姿与慷慨赴国之态。形象鲜明,刻画生动。若前二句主客观描绘壮士英武形象,则“临难”二句乃主观讴歌壮士慷慨豪情。壮士既为国难远征,面对国难自当不惧牺牲,宁可身死魂飞,为国捐躯。此二句气势悲壮,令人动容,肃然生敬。壮士为国献身毫不可惜,显然与苟且偷生的“全躯士”迥异。诗人以“岂为全躯士”之反问句式扬起文势,复以“效命争战场”肯定句式抑降文势,起落之间波澜起伏,避免平铺直叙,增强诗之气势与感染力。读此八句,读者不禁为壮士英武精神与壮烈情怀所感,亦忆起屈原《国殇》与曹植《白马篇》。前者云:“出不入兮往不反,平原忽兮路超远。带长剑兮挟秦弓,首身离兮心不惩。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后者言:“弃身锋刃端,性命安可怀?父母且不顾,何言子与妻?名编壮士籍,不得中顾私。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此诗“驱车远行役”八句正承此一脉。故方东树评曰:此篇“原本《九歌·国殇》,词旨雄杰壮阔,……可合子建《白马篇》同诵。”(《昭昧詹言》卷三)“忠为”以下四句总括全诗,前二句点明壮士之志的礼教本质乃忠义,后二句揭示个人目的在于标榜气节,流芳后世。全诗如百川归海,总归忠义气节之旨,不仅贯通全篇,且辞义豪迈,慷慨多气,体现阮诗风格具有建安风力之特质。“建安七子”与“三曹”诗中多有抒发诗人建功立业之雄心与壮志难酬之悲慨,呈现刚健有力、悲凉慷慨之诗风,形成激越人心之艺术感染力。建安之后,诗人既失建功立业之客观环境,又消磨锐意进取之主观意志,故正始诗人阮籍、嵇康多数诗篇多表现忧生之叹与对仙隐生活之向往。然阮籍此诗(及其三十八《咏怀·炎光延万里》)一反常态,正面描绘功名与气节,其内容风格直承建安。盖阮籍本有济世之志,且自视甚高。其登广武山遥望刘邦、项羽争天下之旧战场,叹曰:“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英锐之气逼人。故虽环境已定其无建立不朽功业之可能,此内心向往仍时会流露。

3. 作品点评

《咏怀·其三十九》这首诗以及《咏怀·炎光延万里》,可能关联着特定历史背景下的现实映射。清代学者方东树曾评述道:“‘壮士何慷慨’一诗实为《炎光》篇的延伸阐释,其辞章气势雄浑豪迈,显系针对时局而发”。据《晋书》记载,阮籍曾登临武牢山远眺京师时感慨而作《豪杰诗》,若此说可信,则《咏怀》组诗中“雄杰士”与“壮士”等意象或即指代“豪杰”形象。不过关于这些诗篇与具体政治事件的对应关系,目前尚无确凿证据支持特定结论。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魏晋·佚名《明帝景初中童谣》

下一篇:魏晋·佚名《子夜歌四十二首 其三十八》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