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guī
yuán
tián
shǒu
sān

朝代:魏晋作者:陶渊明浏览量:2
zhòng
dòu
nán
shān
xià
cǎo
shèng
dòu
miáo
chén
xīng
huāng
huì
dài
yuè
chú
guī
dào
xiá
cǎo
zhǎng
zhān
zhān
dàn
shǐ
使
yuàn
wéi

译文

我在南山下种植豆子,地里野草茂盛豆苗稀疏。清晨早起下地铲除杂草,夜幕降临披着月光才回家。山径狭窄草木丛生,夜间露水沾湿了我的衣裳。衣衫被沾湿并不可惜,只愿我不违背归隐心意。

逐句剖析

"种豆南山下":我在南山下种植豆子,

# 南山:指庐山。

"草盛豆苗稀":地里野草茂盛豆苗稀疏。

# 稀:稀少。

"晨兴理荒秽":清晨早起下地铲除杂草,

# 荒秽:形容词作名词,荒芜。秽:肮脏。这里指田中杂草。,兴:起身,起床。

"带月荷锄归":夜幕降临披着月光才回家。

# 荷锄:扛着锄头。荷:扛着。,带:一作“戴”,披。

"道狭草木长":山径狭窄草木丛生,

# 草木长:草木丛生。长:生长。,狭:狭窄。

"夕露沾我衣":夜间露水沾湿了我的衣裳。

# 沾:露水打湿。,夕露:傍晚的露水。

"衣沾不足惜":衣衫被沾湿并不可惜,

# 足:值得。

"但使愿无违":只愿我不违背归隐心意。

# 但使愿无违:只要不违背自己的意愿就行了。但:只。愿:指向往田园生活,“不为五斗米折腰”,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意愿。违:违背。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归园田居五首(其三)》是东晋田园诗人陶渊明所写组诗《归园田居》五首中的第三首。这首诗描写诗人隐居之后躬耕劳动的情景,首四句刻画了躬耕劳作的日常,后四句抒发了诗人经过生活磨砺和对社会人生的深刻思索后,对真善美理想的执着追求以及与污浊官场决裂的决心。全诗以质朴自然的语言,生动展现了田园劳作的艰辛与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对坚守本心的执着,展现出其无畏的精神和美好高逸的人格。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东晋著名田园诗人、隐逸诗人之宗。

陶渊明(365或372或376—427),名潜,字元亮,私谥靖节,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东晋文学家。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誉为“隐逸诗人之宗”“田园诗派之鼻祖”。其作品多描写田园生活,风格质朴自然,富有哲理。主要作品有《归园田居》《桃花源记》《归去来兮辞》等,作品收录于《陶渊明集》。他一生厌倦仕途,归隐田园,通过诗歌表达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与对自然的热爱,对后世诗歌发展影响深远。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东晋安帝义熙元年,即公元405年,陶渊明出任江西彭泽县令。然而,短短八十余日,他便毅然决然地挂印辞官,留下“不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的豪言。此前,陶渊明一直过着时隐时仕、身不由己的生活,此番辞官,彻底终结了这种状态,自此归隐田园,直至终老。回归田园后,他有感而发,创作了《归园田居》组诗,共计五首,本诗就是其中的第三首。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也是一首田园劳作诗。诗歌通过描绘南山种豆、晨兴夜归、道狭露沾的农耕场景,十分细腻、生动地描写了诗人对农田劳动生活的体验,表达了诗人对归隐田园、坚守本心的人生志趣。

2. 分段赏析

这首诗描写诗人隐居之后躬耕劳动的情景,共分为两层。第一层前四句“种豆南山下,苗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开篇两句,“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点明了劳作地点为南山之下,所种之物是豆。诗人用质朴无华的语言,描绘出一幅豆苗稀疏、杂草丛生的画面。这看似简单的描述,实则透露了诗人初归田园时,农耕经验的不足。土地或许因长期无人打理而荒芜贫瘠,加之杂草的疯狂生长,使得豆苗的生长空间被严重挤压。但诗人如实呈现这一景象,不刻意粉饰,尽显其率真自然的性格。“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中,“晨兴”生动地写出诗人早起劳作的情景,而“带月”则展现了劳作至夜晚,披着月光才归家的画面。这一“早”一“晚”,勾勒出诗人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辛苦一天。“理荒秽”具体描述了诗人归耕后清除杂草、垦荒劳作的艰难。尽管身体疲惫不堪,可诗人却以“带月荷锄归”这样悠闲的笔调,传递出劳动后的轻松愉悦之感。仿佛能看到诗人在月光洒满山岗后,心满意足地扛着锄头,哼着小曲,悠然自得地漫步在归家途中。此刻,诗人、明月与自然环境完美融合,构成了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诗人内心的舒畅也透过这艺术笔触,升华为一种崇高的自然美、精神美与诗歌美,一个美好静谧的意境与悠闲自在的形象跃然纸上。“带月”之笔堪称神来之笔,巧妙地将劳作的劳苦转化为欢快,把身体的困倦化为轻松,只是乐在其中。第二层后四句“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开头两句“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描绘了诗人劳作归途的艰难。“道狭”点明道路狭窄,而“草木长”则表明道路两旁草木繁茂,这样的环境使得行走变得困难重重。“夕露沾我衣”则具体描述了傍晚的露水打湿了诗人衣裳的情景。这两句不仅进一步强调了田园的荒芜、归耕的艰难,也从侧面反映出诗人在劳作过程中的艰辛。但诗人对这些困难并未流露出丝毫抱怨之情,反而以一种平静、坦然的态度面对。“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两句是诗人情感的直接抒发。对于陶渊明而言,人生面临两条截然不同的道路:其一,出仕为官,虽有俸禄保障生活无忧,却需违背本心,与世俗同流合污;其二,归隐田园,依靠躬耕自食其力,如此方能任性存真、坚守操守。当初他毅然辞去彭泽县令,解下绶印回归田园,便已做出了坚定的选择——宁可承受肉体的劳苦,也要守护心灵的纯净,坚定不移地踏上归隐之途。在他心中,只要不违背躬耕隐居的理想,再苦再累的农活都能坦然面对,那么“夕露沾衣”就更不足为“惜”了。这种思想早已在他心中根深蒂固,成为牢不可破的信念。本诗结尾两句,可谓全篇的诗眼,经此两句点化,整首诗蕴含的醇厚旨意便毫无保留地呈现于读者眼前。

3. 作品点评

在本诗中,陶渊明勇敢地反对了传统观念,冲破了陈旧的精神枷锁,毅然告别官场,辞去彭泽县令之职,放弃做劳心治人的“君子”,甘愿扛起锄头躬耕垄亩,选择做劳力的“小人”,这种美好的人格与高尚境界赢得后世诸多称赞。而陶诗的魅力不仅在于其传递的精神,更在于平淡中蕴含的情趣。“带月荷锄归”一句,诗人运用写意手法,描绘出了劳动归来的自己在明月陪伴下,肩扛锄头穿行于草丛间的场景,勾勒出一幅美好的月夜归耕图,将其归隐后的愉快心情与自豪之感自然流露于笔端。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以“夕露沾衣”之故而违其所愿者,多矣!

宋苏轼《东坡题跋·书渊明诗》

# 五古中之精金秀玉。陶公本色,于这样诗可见。

现代龚望《陶渊明集评议》

# 前言桑麻,此言种豆,皆田园中实事,亦有次第。

清查慎行

# 此五诗衣被后来,各大家无不受其孕育者,当与尔哉!

清方东树《昭昧詹言》

# 《归园田居》只是把他的实历感写出来,便成为最亲切有味之文。

近代梁启超《陶渊明之文艺及品格》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魏晋·陶渊明《自祭文》

下一篇:魏晋·紫微王夫人《诗一十七首 四月十四日紫微夫人作二首》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