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有行道人":从前有个人在路上奔走,
"陌上见三叟":田野上见到了三位老叟。
# 叟:老人。,陌:阡陌,古时,路南北为阡,东西为陌。这里指田间。
"年各百余岁":看上去都已经年过百龄,
"相与锄禾莠":还在一块儿为庄稼锄莠。
"住车问三叟":停下车一一向长者问候,
"何以得此寿":请教怎么样才能够长寿。
"上叟前致辞":其中的一位笑眯眯作答,
"室内妪貌丑":那是因为俺婆娘长得丑。
# 妪:老母。
"中叟前置辞":旁边的一位拍肚子接口,
"量腹节所受":吃喝要节制别让它难受。
"下叟前致辞":余下的一位上前来说道,
"夜卧不覆首":睡觉不可以用被子蒙头。
# 覆首:指蒙着头睡觉。
"要哉三叟言":多么宝贵的生活经验啊,
"所以能长久":是这些使他们神清骨秀。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古体诗,也是一首养生题材诗。介绍了行道人与三位田间老者的问答场景,借三位老者之口体现了节情欲、节饮食、慎起居的长寿经验,通过三位百岁老人仍在田间“相与锄禾秀”的记述,体现了坚持适量劳动、运动及保持心情轻松舒畅等养生经验,最终表达了健康的心理、健康的饮食习惯、健康的生活方式是保健养生宗旨的哲理思想。
2. 分段赏析
诗中“昔有行道人,陌上见三叟”以简洁的叙事开篇,用白描手法勾勒出行路人与三位老者相遇的场景。“行道人”的好奇问询与“三叟”的从容应答,形成生动的对话张力,让读者自然代入情境,仿佛亲眼见证这场关于长寿的探讨,人物形象鲜活可感。“年各百余岁,相与锄禾莠”两句,以写实的笔法刻画三位老者的形象。“百余岁”直接点出其高寿,打破了“人生七十古来稀”的常规认知,而“相与锄禾莠”则描绘出他们虽年事已高,仍在田间劳作的场景。“锄禾莠”这一劳动细节,既展现了老者们勤劳的生活状态,又暗示了劳作与长寿的关联,朴素的叙述中透着生命力,让高寿者的形象更显真实可感。“住车问三叟,何以得此寿”承接上文,自然引出核心情节。“住车”的动作描写,凸显出行道人对老者高寿的好奇与探寻的急切,“何以得此寿”的问句则直接点题,将诗歌从场景描绘转入对话探讨。这两句在结构上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既呼应了前文对老者的刻画,又为后文三位老者阐述长寿之道埋下伏笔,让诗歌的叙事节奏张弛有度,引导读者深入思考长寿的奥秘。上叟答“室中妪貌丑”,看似直白的表述实则蕴含深意。“丑”字并非单纯形容外貌,而是暗含对“重德轻容”婚恋观的肯定。以“妪貌丑”反衬夫妻“相敬如宾”的和睦,用汉代粱鸿孟光的典故作隐性对照,既体现了节欲守气的养生思想,又传递出家庭和谐的生活智慧,语言质朴却意味深长。中叟“量腹节所受”一句,聚焦饮食养生。“量腹”“节受”精准点出节制饮食的核心,看似平淡的生活经验,实则是对“食不厌精”奢侈风气的反驳。用生活化的语言揭示“饮食有度”的道理,直白易懂却极具说服力,展现出平民生活哲学的实用性。下叟“夜卧不覆首”从起居习惯切入,紧扣传统医学“气息畅通”的理念。“不覆首”三字简洁明了,点出睡卧姿势的关键,既与“蒙头而卧”的不良习惯形成对比,又呼应了“顺气导和”的养生原则,语言通俗却暗合医理,将生活细节与健康之道巧妙结合。诗的结尾“要哉三叟言,所以得长久”以感叹作结,既是对三位老者话语的总结,也是作者情感的直接抒发。“要哉”二字加重语气,强调了“节欲有度、顺气导和”的重要性,使全诗主旨得以凸显,结构上收束全篇,让养生之道的传递更具感染力。
3. 作品点评
这是一首颇具特色的寓言体通俗诗,全篇以简洁凝练的笔墨,清晰传递出节欲顺气、勤劳长寿的养生之道,真正做到了要言不烦。其形式活泼别致,采用问答体展开叙事,行道人发问与三叟作答的互动模式,让诗歌读来生动有趣;语言更是通俗直白,平白如话,毫无晦涩之感。这种质朴的表达风格与其所承载的平民化人生主题形成完美呼应,表里相融、相得益彰,极易引发普通百姓的共鸣。从文学形式的传承脉络来看,这首《百一诗》意义深远,它实则开创了唐代王梵志、寒山等人创作世训格言诗的先河,由此可见,那些为广大平民百姓所喜闻乐见、用以劝世警俗的通俗诗作,其历史渊源是十分悠久的。
上一篇:魏晋·张载《剑阁铭》
下一篇:魏晋·卢谌《赠刘琨诗二十首 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