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yǐn
jiǔ
shí

朝代:魏晋作者:陶渊明浏览量:2
yán
shēng
chēng
wéi
rén
róng
gōng
yán
yǒu
dào
kōng
huò
nián
cháng
zhì
lǎo
suī
liú
shēn
hòu
míng
shēng
gǎo
suǒ
zhī
chèn
xīn
wéi
hǎo
yǎng
qiān
jīn
lín
huà
xiāo
bǎo
luǒ
zàng
è
rén
dāng
jiě
biǎo

译文

人称颜回是仁者,又说荣公有道心。颜回穷困且短命,荣公挨饿至终身。虽然留下身后名,一生憔悴甚清贫。人死之后无所知,称心生前当自任。短暂人生虽保养,身死荣名皆不存。裸葬又有何不好,返归自然才是真。

逐句剖析

"颜生称为仁":人称颜回是仁者,

# 称为仁:被称为仁者;以仁德而著称。《论语·雍也》:“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孔子家语》:“回之德行著名,孔子称其仁焉。”,颜生:即颜回,字子渊,春秋时鲁国人,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

"荣公言有道":又说荣公有道心。

# 有道:指荣启期能安贫自乐。,荣公:即荣启期,春秋时隐士。

"屡空不获年":颜回穷困且短命,

# 不获年:不得长寿。指颜回短命早死。《论语·雍也》:“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回年二十九,发尽白。蚤(早)死。”据《孔子家语》等书记载,颜回死时年仅三十一。,屡空:指颜回生活贫困,食用经常空乏。

"长饥至于老":荣公挨饿至终身。

# 长饥至于老:指荣启期长期穷困挨饿,直到老死。

"虽留身后名":虽然留下身后名,

"一生亦枯槁":一生憔悴甚清贫。

# 枯槁:本指草木枯萎,这里指贫困憔悴。

"死去何所知":人死之后无所知,

"称心固为好":称心生前当自任。

# 固:必。,称心:恰合心愿。

"客养千金躯":短暂人生虽保养,

# 客:用人生如寄、似过客之意,代指短暂的人生。一作各,又作容。

"临化消其宝":身死荣名皆不存。

"裸葬何必恶":裸葬又有何不好,

# 恶:不好。,裸葬:裸体埋葬。

"人当解意表":返归自然才是真。

# 意表:言意之外的真意,即杨王孙所说的“以反吾真”的“真”。意,一作其。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饮酒(十一)》是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文学家陶渊明创作的五言古诗,借酒抒怀,通过对比古代贤人颜回、荣启期的命运,揭示对历史、现实与人生的深刻思考。全诗以“酒”为切入点,语言质朴而饱含忧愤,既流露对现实的不满,又展现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彰显陶渊明高洁傲岸的品格与安贫乐道的生活态度。诗中开篇指出,古代贤者虽德行高尚、名垂千古,却多穷困潦倒、不得善终。继而提出“人死何所知,称心固为好”的观点,批判世人盲目追求保全自身或身后虚名,最终一切皆空。结尾以裸葬为例,强调超越物质束缚、领悟生命真谛的重要性,倡导返璞归真的自然哲学。全诗哲理深邃,通过历史与现实的交织,传递出陶渊明对自由、本真与生命本质的独特体悟。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东晋著名田园诗人、隐逸诗人之宗。

陶渊明(365或372或376—427),名潜,字元亮,私谥靖节,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东晋文学家。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誉为“隐逸诗人之宗”“田园诗派之鼻祖”。其作品多描写田园生活,风格质朴自然,富有哲理。主要作品有《归园田居》《桃花源记》《归去来兮辞》等,作品收录于《陶渊明集》。他一生厌倦仕途,归隐田园,通过诗歌表达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与对自然的热爱,对后世诗歌发展影响深远。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陶渊明的组诗《饮酒二十首》绝非酒后随意遣兴而作。实际上,诗人是以酒为依托,借题发挥,在字里行间深刻地抒发了对现实的不满,以及对田园生活的深切热爱。在当时形势极为险恶的社会环境下,陶渊明借醉酒来巧妙地逃避迫害,其第二十首诗中“但恨多谬误,君当恕醉人”的自述,便能充分体现出他的良苦用心。至于《饮酒二十首》的创作年代,至今尚未有确凿定论。在学界,历来大致存在六种不同说法:其一为元兴二年癸卯(403)说;其二是元兴三年甲辰(404)说;其三为义熙十年甲寅(414)说;其四是义熙二年丙午(406)说;其五为义熙十二三年(416、417)说;其六是义熙十四年戊午(418)说。而本文所探讨的这首诗,正是《饮酒二十首》中的第十一首。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也是一首借物抒情诗。诗中借酒为引,以饱含忧愤的笔触,介绍了作者对历史、现实及生活的诸多感想与看法,描绘出其对现实的不满之态,体现了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之情,营造出一种超脱世俗的氛围,充分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道德情操和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2. 分段赏析

“颜生称为仁,荣公言有道​”:本句以孔子弟子颜回(颜生)与隐士荣启期(荣公)为典,二者在儒家语境中分别代表“仁德”与“守道”的典范。颜回以“箪食瓢饮”著称,荣公则以“鹿裘带索”的简朴形象留名。陶渊明通过历史人物的并置,既承认其道德价值,又暗含对儒家道德实践的反思——二者的清贫与困顿,暗示了理想人格与现实生存的矛盾。“屡空不获年,长饥至于老​”:“屡空”典出《论语》“回也其庶乎,屡空”,直指颜回家贫如洗;“长饥”则强化荣启期“鹿裘带索”的生存状态。二者的共同命运构成对儒家“道德优先于生命”逻辑的批判。“虽留身后名,一生亦枯槁​”:“身后名”与“枯槁”形成尖锐对比,直指道德虚名对生命本质的遮蔽。陶渊明并非否定精神价值,而是批判以名节为终极目标的异化现象。“​死去何所知,称心固为好​”:此句转向生死观的表达,主张摒弃对死后虚名的执着,强调现世生命的真实体验。“客养千金躯,临化消其宝​”:“客”喻指短暂人生,“千金躯”象征世俗珍视的肉体,“临化消其宝”则揭示生命终将消亡的本质。“裸葬何必恶,人当解其表​”:末句以“裸葬”为喻,提出返璞归真的生命哲学。“裸葬”典出《汉书·杨王孙传》,主张摒弃礼教桎梏,回归自然本真。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饮酒二十首》,犹为泛滥。如此情至、理至、气至之作,定为杰作!世人不知其好也。

清王夫之《古诗评选》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魏晋·陆机《答张士然诗》

下一篇:魏晋·张载《剑阁铭》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