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闻叩门":清早就听敲门声,
# 闻:听见。
"倒裳往自开":不及整衣去开门。
# 倒裳:倒着衣服,忙着迎客,还不及穿好衣服。
"问子为谁与":请问来者是何人,
# 与:通欤,语气词。,子:指下句的田父,即农夫。
"田父有好怀":善良老农怀好心。
# 好怀:好意。这句是说来访的是位好心肠的农夫。
"壶浆远见候":携酒远道来问候,
# 壶浆:携酒。
"疑我与时乖":怪我与世相离分。
# 乖:背戾。这两句是说农夫提壶酒远道来问候,怪我和时世不合。,疑我:怪我。疑:怪。
"褴缕茅檐下":破衣烂衫茅屋下,
# 檐:屋。,褴缕:同蓝缕,衣衫破烂。
"未足为高栖":不值先生寄贵身。
# 高栖:指隐居。这两句是说穿着褴缕的衣衫住在茅屋之中,这不值得做为你的隐居之所。自此以下四句都是农夫劝说的话。
"一世皆尚同":举世同流以为贵,
# 尚同:以同于流俗为贵。,一:一本作举。
"愿君汩其泥":愿君随俗莫认真。
# 汩其泥:汩:同淈,搅混。汩其泥:《楚辞·渔父》云:“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即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意思。这两句是说举世都以随波逐流为高尚,希望你也同流合污。
"深感父老言":深深感谢父老言,
"禀气寡所谐":无奈天生不合群。
# 寡所谐:难与世俗谐合。这句和上句是说深深感激您的好意,但是我本性就难和世俗苟合。自此以下是陶渊明回答农夫的话。,禀气:天赋的气质。
"纡辔诚可学":仕途做官诚可学,
# 纡辔:回车,指枉道事人。纡:屈曲。辔:马缰绳和嚼子。
"违己讵非迷":违背初衷是迷心!
# 讵:岂。这两句是说回车改辙诚然可以学习,然而岂不是违反了自己的本意而走入迷途?
"且共欢此饮":姑且一同欢饮酒,
# 共欢此饮:共同欢饮。,且:姑且。
"吾驾不可回":决不返车往回奔。
# 不可回:不能返回。,驾:车驾,借指道路、方向。这两句是说且一同欢饮吧,我的车驾是不可回转的。即初衷不能改变。
东晋著名田园诗人、隐逸诗人之宗。
陶渊明(365或372或376—427),名潜,字元亮,私谥靖节,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东晋文学家。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誉为“隐逸诗人之宗”“田园诗派之鼻祖”。其作品多描写田园生活,风格质朴自然,富有哲理。主要作品有《归园田居》《桃花源记》《归去来兮辞》等,作品收录于《陶渊明集》。他一生厌倦仕途,归隐田园,通过诗歌表达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与对自然的热爱,对后世诗歌发展影响深远。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也是一首田园诗。诗中描绘了清晨田父叩门相劝入世,诗人坚守本心拒绝同流合污之事,体现了陶渊明不慕名利、追求精神自由、坚守独立个性的人生态度。
2. 写作手法
用典:“倒裳”用《诗经・齐风》“东方未明,颠倒衣裳”之意,诗人借此典故,生动描绘出自己清晨匆忙起身迎客,衣裳都来不及穿好的慌乱情景,既增添了文化底蕴,又使画面感跃然纸上,让读者更易体会诗人当时的急切。对比:老农劝诗人“汩其泥”与世俗同流合污,诗人回应“吾驾不可回”坚守隐逸,两者形成鲜明对比,突出诗人不随波逐流的高洁品质,在对比中强化了诗人的形象与内心抉择。借代:以“壶浆”代指老农带着酒前来探望的心意,用具体事物指代抽象情感,简洁形象,让读者一眼就能感受到老农的热忱,使诗句更凝练。
3. 分段赏析
诗的开篇前四句“清晨闻叩门,倒裳往自开。问子为谁欤,田父有好怀。”,以清晨那打破静谧的叩门声起笔,将读者瞬间带入情境之中。诗人尚在睡眼惺忪之际,被叩门声惊扰,匆忙起身,慌乱中连衣服都来不及整理妥帖,便急切地跑去开门,“倒裳”一词巧用《诗经·齐风》“东方未明,颠倒衣裳”的典故,极为形象且风趣地描绘出诗人一早急起迎客的手忙脚乱模样。开门后,诗人下意识问道来者何人,原来是一位心怀善意的老农,至此,简单的日常场景勾勒出质朴的开端,为后续的交流埋下伏笔。紧接着的五、六句“壶浆远见候,疑我与时乖。”,诗人以转述口吻,带出老农此番前来的目的。只见老农不辞辛劳,手提酒壶,长途跋涉前来探望,其缘由是他心中暗自揣测,觉得诗人的生活状态、处世之道与当下的时世背道而驰,似是陷入一种不合时宜的境地,因而特来关怀询问,这两句既展现老农的热心,又侧面烘托出诗人的特立独行。随后“褴褛茅檐下,未足为高栖。一世皆尚同,愿君汩其泥。”这紧接的四句,详细记录下田父的劝说言辞。老农环顾诗人居住的简陋茅屋,看着诗人衣衫破旧,不禁心生怜悯,在他看来,此地太过寒碜,实在不应是高洁之士的理想隐居之所。这里“褴褛”生动形容衣物的破旧不堪,而“尚同”寓意主张随波逐流、与世俗同流合污,老农苦口婆心地劝诗人“汩其泥”,也就是暂且放下身段,融入世俗,莫要独自坚守清高,这番劝说尽显老农的质朴关切,也反映出当时社会的某种世俗观念。再往后的六句“深感父老言,禀气寡所谐。纡辔诚可学,违己讵非愚。且共欢此饮,吾驾不可回。”,便是诗人对田父的回应,亦可视为作者的自勉之辞。诗人先是诚恳地表达“深感父老言”,感恩老人家的善意劝告,然而话锋一转,袒露心声:自身天性使然,禀性、气质与世俗难以相融。他深知倘若此刻选择扭转车驾,重回仕途,跟着他人的节奏前行并非难事,可这无疑是违背自己本心与初衷的愚蠢之举。最后,诗人以坚定且温和的语气提议“且共欢此饮”,咱们暂且抛开这些纷扰,一同畅快饮酒,而“吾驾不可回”则如洪钟大吕,掷地有声地表明自己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矢志走隐逸之路的决心,在全诗悠然的氛围里,凸显诗人高洁的风骨与坚守本心的执着。
4. 作品点评
从艺术构思而言,此诗全篇巧设问答,与《楚辞·渔父》相仿,不止形式相近,神韵更是契合。就内容来讲,屈原“举世皆浊我独清”的刚正风骨,被陶渊明一脉相承并大力弘扬。陶渊明虽不像屈原那般形容憔悴,可从田父提及的“褴缕茅檐”能看出,他生活颇为清苦简陋。故而,他安守贫贱、绝意仕途之举,同屈原一样难能可贵。再者,诗人把开门迎客、对酒闲聊这些日常琐事写进诗里,笔触亲切自然、生动有味、质朴感人,此为诗作精妙所在。全篇行文看似悠然舒缓,实则于散漫表象下,处处蕴含不与世俗同流的高洁精神。
# 晋人多言饮酒,有至沉醉者,此未必意真在酒。盖时方艰难,人各罹祸,惟托于醉,可以粗远世故。
宋叶梦得《石林诗话》
# 靖节退归之后,世变日甚,姑每得酒,饮必尽醉,赋诗以自娱。此昌黎韩氏所谓“有托而逃焉”者也。
元刘履《选诗补注》卷五
# 妙在题是饮酒,只当感遇诗、杂诗,所以为远。
明钟惺、谭元春《古诗归》
# 《饮酒二十首》,犹为泛滥。如此情至、理至、气至之作,定为杰作!世人不知其好也。
清王夫之《古诗评选》
# 亦是杂诗,……借饮酒为题耳,非咏饮酒也。阮公《咏怀》,杜公《秦州杂诗》,退之《秋怀》,皆同此例,即所谓遣兴也。
清方东树《昭昧詹言》
上一篇:魏晋·陶渊明《饮酒·其一》
下一篇:魏晋·晋书《王羲之书六角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