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yǐn
jiǔ
jiǔ

朝代:魏晋作者:陶渊明浏览量:3
qīng
chén
wén
kòu
mén
dào
cháng
wǎng
kāi
wèn
wéi
shuí
tián
yǒu
hǎo
huái
怀
jiāng
yuǎn
jiàn
hòu
shí
guāi
lán
máo
yán
xià
wèi
wéi
gāo
shì
jiē
shàng
tóng
yuàn
jūn
shēn
gǎn
lǎo
yán
bǐng
guǎ
suǒ
xié
pèi
chéng
xué
wéi
fēi
qiě
gòng
huān
yǐn
jià
huí

译文

清早就听敲门声,不及整衣去开门。请问来者是何人,善良老农怀好心。携酒远道来问候,怪我与世相离分。破衣烂衫茅屋下,不值先生寄贵身。举世同流以为贵,愿君随俗莫认真。深深感谢父老言,无奈天生不合群。仕途做官诚可学,违背初衷是迷心!姑且一同欢饮酒,决不返车往回奔。

逐句剖析

"清晨闻叩门":清早就听敲门声,

# 闻:听见。

"倒裳往自开":不及整衣去开门。

# 倒裳:倒着衣服,忙着迎客,还不及穿好衣服。

"问子为谁与":请问来者是何人,

# 与:通欤,语气词。,子:指下句的田父,即农夫。

"田父有好怀":善良老农怀好心。

# 好怀:好意。这句是说来访的是位好心肠的农夫。

"壶浆远见候":携酒远道来问候,

# 壶浆:携酒。

"疑我与时乖":怪我与世相离分。

# 乖:背戾。这两句是说农夫提壶酒远道来问候,怪我和时世不合。,疑我:怪我。疑:怪。

"褴缕茅檐下":破衣烂衫茅屋下,

# 檐:屋。,褴缕:同蓝缕,衣衫破烂。

"未足为高栖":不值先生寄贵身。

# 高栖:指隐居。这两句是说穿着褴缕的衣衫住在茅屋之中,这不值得做为你的隐居之所。自此以下四句都是农夫劝说的话。

"一世皆尚同":举世同流以为贵,

# 尚同:以同于流俗为贵。,一:一本作举。

"愿君汩其泥":愿君随俗莫认真。

# 汩其泥:汩:同淈,搅混。汩其泥:《楚辞·渔父》云:“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即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意思。这两句是说举世都以随波逐流为高尚,希望你也同流合污。

"深感父老言":深深感谢父老言,

"禀气寡所谐":无奈天生不合群。

# 寡所谐:难与世俗谐合。这句和上句是说深深感激您的好意,但是我本性就难和世俗苟合。自此以下是陶渊明回答农夫的话。,禀气:天赋的气质。

"纡辔诚可学":仕途做官诚可学,

# 纡辔:回车,指枉道事人。纡:屈曲。辔:马缰绳和嚼子。

"违己讵非迷":违背初衷是迷心!

# 讵:岂。这两句是说回车改辙诚然可以学习,然而岂不是违反了自己的本意而走入迷途?

"且共欢此饮":姑且一同欢饮酒,

# 共欢此饮:共同欢饮。,且:姑且。

"吾驾不可回":决不返车往回奔。

# 不可回:不能返回。,驾:车驾,借指道路、方向。这两句是说且一同欢饮吧,我的车驾是不可回转的。即初衷不能改变。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饮酒(其九)》是东晋文学家陶渊明创作的一首诗。开篇六句,勾勒出一幅清晨图景:诗人住所突闻叩门声,他匆忙倒裳开门,原来是心怀善意的田父携壶浆远道而来,田父的热忱,令诗人不禁反思自身是否与当下格格不入,这般淳朴之风现今尚存否?中间四句,呈现田父的劝说之语,劝诗人顺应时势、融入世俗,莫再安于茅檐下的简陋生活。而后六句聚焦诗人回应,他态度坚决,表达对归隐之路矢志不渝的坚守。整首诗语言质朴淡然,于一来一往的劝答中,凸显诗人紧守本心、捍卫自我信念的执着,彰显其对精神自由与个性独立的不懈追求,绝不随波逐流。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东晋著名田园诗人、隐逸诗人之宗。

陶渊明(365或372或376—427),名潜,字元亮,私谥靖节,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东晋文学家。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誉为“隐逸诗人之宗”“田园诗派之鼻祖”。其作品多描写田园生活,风格质朴自然,富有哲理。主要作品有《归园田居》《桃花源记》《归去来兮辞》等,作品收录于《陶渊明集》。他一生厌倦仕途,归隐田园,通过诗歌表达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与对自然的热爱,对后世诗歌发展影响深远。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陶渊明的《饮酒二十首》绝非寻常酒后随性而发之作,实则是以酒为依托,抒发内心愤懑,倾诉对现实的诸多不满,同时尽情展现对田园生活的钟情热爱。身处当时波谲云诡、危机四伏的环境,诗人借醉酒佯装糊涂,以此躲避可能遭遇的迫害,从第二十首里“但恨多谬误,君当恕罪人”一句,便能深切体会到他的这番良苦用心。至于《饮酒二十首》究竟创作于何时,学界至今仍未达成共识,历来存有六种主流看法:其一为元兴二年癸卯(403年);其二是元兴三年甲辰(404年);其三乃义熙十年甲寅(414年);其四称义熙二年丙午(406年);其五是义熙十二三年(416、417年);最后一种则为义熙十四年戊午(418年)。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也是一首田园诗。诗中描绘了清晨田父叩门相劝入世,诗人坚守本心拒绝同流合污之事,体现了陶渊明不慕名利、追求精神自由、坚守独立个性的人生态度。

2. 写作手法

用典:“倒裳”用《诗经・齐风》“东方未明,颠倒衣裳”之意,诗人借此典故,生动描绘出自己清晨匆忙起身迎客,衣裳都来不及穿好的慌乱情景,既增添了文化底蕴,又使画面感跃然纸上,让读者更易体会诗人当时的急切。对比:老农劝诗人“汩其泥”与世俗同流合污,诗人回应“吾驾不可回”坚守隐逸,两者形成鲜明对比,突出诗人不随波逐流的高洁品质,在对比中强化了诗人的形象与内心抉择。借代:以“壶浆”代指老农带着酒前来探望的心意,用具体事物指代抽象情感,简洁形象,让读者一眼就能感受到老农的热忱,使诗句更凝练。

3. 分段赏析

诗的开篇前四句“清晨闻叩门,倒裳往自开。问子为谁欤,田父有好怀。”,以清晨那打破静谧的叩门声起笔,将读者瞬间带入情境之中。诗人尚在睡眼惺忪之际,被叩门声惊扰,匆忙起身,慌乱中连衣服都来不及整理妥帖,便急切地跑去开门,“倒裳”一词巧用《诗经·齐风》“东方未明,颠倒衣裳”的典故,极为形象且风趣地描绘出诗人一早急起迎客的手忙脚乱模样。开门后,诗人下意识问道来者何人,原来是一位心怀善意的老农,至此,简单的日常场景勾勒出质朴的开端,为后续的交流埋下伏笔。紧接着的五、六句“壶浆远见候,疑我与时乖。”,诗人以转述口吻,带出老农此番前来的目的。只见老农不辞辛劳,手提酒壶,长途跋涉前来探望,其缘由是他心中暗自揣测,觉得诗人的生活状态、处世之道与当下的时世背道而驰,似是陷入一种不合时宜的境地,因而特来关怀询问,这两句既展现老农的热心,又侧面烘托出诗人的特立独行。随后“褴褛茅檐下,未足为高栖。一世皆尚同,愿君汩其泥。”这紧接的四句,详细记录下田父的劝说言辞。老农环顾诗人居住的简陋茅屋,看着诗人衣衫破旧,不禁心生怜悯,在他看来,此地太过寒碜,实在不应是高洁之士的理想隐居之所。这里“褴褛”生动形容衣物的破旧不堪,而“尚同”寓意主张随波逐流、与世俗同流合污,老农苦口婆心地劝诗人“汩其泥”,也就是暂且放下身段,融入世俗,莫要独自坚守清高,这番劝说尽显老农的质朴关切,也反映出当时社会的某种世俗观念。再往后的六句“深感父老言,禀气寡所谐。纡辔诚可学,违己讵非愚。且共欢此饮,吾驾不可回。”,便是诗人对田父的回应,亦可视为作者的自勉之辞。诗人先是诚恳地表达“深感父老言”,感恩老人家的善意劝告,然而话锋一转,袒露心声:自身天性使然,禀性、气质与世俗难以相融。他深知倘若此刻选择扭转车驾,重回仕途,跟着他人的节奏前行并非难事,可这无疑是违背自己本心与初衷的愚蠢之举。最后,诗人以坚定且温和的语气提议“且共欢此饮”,咱们暂且抛开这些纷扰,一同畅快饮酒,而“吾驾不可回”则如洪钟大吕,掷地有声地表明自己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矢志走隐逸之路的决心,在全诗悠然的氛围里,凸显诗人高洁的风骨与坚守本心的执着。

4. 作品点评

从艺术构思而言,此诗全篇巧设问答,与《楚辞·渔父》相仿,不止形式相近,神韵更是契合。就内容来讲,屈原“举世皆浊我独清”的刚正风骨,被陶渊明一脉相承并大力弘扬。陶渊明虽不像屈原那般形容憔悴,可从田父提及的“褴缕茅檐”能看出,他生活颇为清苦简陋。故而,他安守贫贱、绝意仕途之举,同屈原一样难能可贵。再者,诗人把开门迎客、对酒闲聊这些日常琐事写进诗里,笔触亲切自然、生动有味、质朴感人,此为诗作精妙所在。全篇行文看似悠然舒缓,实则于散漫表象下,处处蕴含不与世俗同流的高洁精神。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晋人多言饮酒,有至沉醉者,此未必意真在酒。盖时方艰难,人各罹祸,惟托于醉,可以粗远世故。

宋叶梦得《石林诗话》

# 靖节退归之后,世变日甚,姑每得酒,饮必尽醉,赋诗以自娱。此昌黎韩氏所谓“有托而逃焉”者也。

元刘履《选诗补注》卷五

# 妙在题是饮酒,只当感遇诗、杂诗,所以为远。

明钟惺、谭元春《古诗归》

# 《饮酒二十首》,犹为泛滥。如此情至、理至、气至之作,定为杰作!世人不知其好也。

清王夫之《古诗评选》

# 亦是杂诗,……借饮酒为题耳,非咏饮酒也。阮公《咏怀》,杜公《秦州杂诗》,退之《秋怀》,皆同此例,即所谓遣兴也。

清方东树《昭昧詹言》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魏晋·陶渊明《饮酒·其一》

下一篇:魏晋·晋书《王羲之书六角扇》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