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líng
jīng
tóng
yáo

朝代:魏晋作者:佚名浏览量:2
hóu
fēi
hóu
wáng
fēi
wáng
qiān
shèng
wàn
zǒu
běi
máng
hòu
hàn
shū
yuē
líng
zhī
jīng
tóng
yáo
zhì
zhōng
píng
liù
nián
shào
dēng
niè
zhì
zūn
xiàn
wèi
yǒu
jué
hào
wéi
zhōng
shì
duàn
guī
děng
suǒ
zhí
gōng
qīng
bǎi
guān
jiē
suí
hòu
dào
shàng
nǎi
lái
huán
wéi
fēi
hóu
fēi
wáng
shàng
běi
máng
zhě

译文

侯不像侯,王不像王,成千上万的车马奔赴北邙山。《后汉书》记载:在汉灵帝末年。京都流传着一首童谣。到中平六年时。少帝刘辩登上皇位。献帝刘协当时还没有封爵称号。(后来)他们被中常侍段珪等人挟持,公卿百官都跟在后面。到了黄河岸边,才得以返回。这便是童谣中所说的“非侯非王上北邙”的情景啊。

逐句剖析

"侯非侯":侯不像侯,

# 侯:指汉少帝刘辩,曾被封史侯。

"王非王":王不像王,

# 王:指汉献帝刘协。

"千乘万骑走北芒":成千上万的车马奔赴北邙山。

# 北芒:又作北邙,即邙山,在河南省洛阳北面。芒:灵帝纪注作邙。

"《后汉书》曰":《后汉书》记载:

"灵帝之末":在汉灵帝末年。

"京都童谣":京都流传着一首童谣。

"至中平六年":到中平六年时。

"少帝登蹑至尊":少帝刘辩登上皇位。

"献帝未有爵号":献帝刘协当时还没有封爵称号。

"为中侍段圭等所执":(后来)他们被中常侍段珪等人挟持,

"公卿百官皆随其后":公卿百官都跟在后面。

"到河上":到了黄河岸边,

"乃得来还":才得以返回。

"此为非侯非王上北邙者也":这便是童谣中所说的“非侯非王上北邙”的情景啊。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灵帝末京都童谣》是汉代的一首童谣,具体作者不详。这首童谣用直白的语言,一开头就点出封建社会里爵位和王位动荡不安的状况,借隐喻手法反映出权力争斗的残酷,以及权位频繁更迭的现实。歌谣里“万千军马四处搜寻,最后在北邙山找到两位小皇帝”的描述,表面看是在讲场景,实际上写的是董卓篡夺军政大权、操控朝廷的真实情况。作为记录宫廷政变的文字,它用短短几句话,就画出了小皇帝仓皇窘迫的样子,还有君臣秩序崩塌的混乱局面——高高在上的帝王,在这儿成了权臣争权夺利的猎物,像傀儡一样任人摆布,从童谣朴实的叙述里,能感受到封建权力结构的荒唐和悲凉。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这首童谣创作于东汉灵帝末年。当时统治阶级内部斗争激烈,中平六年(189年)八月,灵帝驾崩不久,大将军何进、司隶校尉袁绍等人谋划诛杀宦官夺权,却反被宦官张让、段珪所杀。虎贲中郎将袁术带兵焚烧东、西宫,张让、段珪等人趁机挟持17岁的少帝刘辩和7岁的陈留王(即后来的汉献帝刘协)逃往北宫德阳殿,在袁绍等人的进攻下,又逃往小平津(今河南省巩义市西北)的北邙山。尚书卢植、前将军董卓等人得知后,先后率领人马赶到北邙山迎驾。这场宫廷政变使得皇室权威尽失,局势混乱不堪,这首童谣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反映了当时的混乱局面。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童谣,也是一首反映宫廷政变题材的童谣。描绘了东汉灵帝末年皇室地位混乱,君臣上下无序的局面,体现了当时宫廷政变后小皇帝狼狈逃亡,权臣追逐的混乱景象,表达出对动荡时局的直观反映。这是一首写东汉末年宫廷政变题材的童谣,借简洁直白的语句写出了宫廷的混乱和皇室权威的丧失。

2. 分段赏析

“侯非侯,王非王”,这两句以重复的句式,简洁有力地揭示出东汉灵帝末年皇室地位的尴尬与混乱。“侯”指少帝刘辩,曾被封史侯;“王”指汉献帝刘协。此时的他们,因宫廷政变,已失去了原本尊贵的身份和权威,不再是真正意义上的侯与王,生动地展现出皇室在权臣争斗下的落魄与无奈。“千乘万骑上北芒”,描绘出在宫廷政变后,众多权臣率领大量人马奔赴北芒山的情景。“千乘万骑”极言人数之多、场面之浩大,而他们追逐的对象却是仓皇出逃的小皇帝,凸显出皇帝沦为权臣追逐的猎物这一可悲事实,进一步渲染出局势的混乱和朝廷的动荡。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魏晋·王粲《七哀诗三首(其三)》

下一篇:魏晋·陆机《日重光行》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