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弱冠弄柔翰":自己二十岁时就舞文弄墨,写作文章,
# 柔翰:毛笔。,弱冠:古代的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表示成人,但体犹未壮,所以叫“弱冠”。柔翰:毛笔。这句是说二十岁就擅长写文章。
"卓荦观群书":才学出众,博览群书。
# 卓荦:才能卓越。荦,同跞。
"著论准《过秦》":写论文以《过秦论》为典范,
# 过秦:即《过秦论》,汉贾谊所作。,准:以为准则。
"作赋拟《子虚》":作辞赋以《子虚赋》为楷模。
# 子虚:即《子虚赋》,汉司马相如所作。,拟:以为法则。
"边城苦鸣镝":边疆发生战争,
# 鸣镝:响箭,本是匈奴所制造,古时发射它作为战斗的信号。
"羽檄飞京都":告急的文书飞快传到京城。
# 羽檄:檄:檄文,用来征召的文书,写在一尺二寸长的木简上,上插羽毛,以示紧急,所以叫“羽檄”。
"虽非甲胄士":我虽然不是将士,
# 甲胄士:战士。胄,头盔。
"畴昔览《穰苴》":但也读过《司马穰苴兵法》一类的兵书。
# 穰苴:春秋时齐国人,善治军。齐景公因为他抵抗燕、晋有功,尊为大司马,所以叫“司马穰苴”,曾著《兵法》若干卷。,畴昔:往时。
"长啸激清风":放声长啸,啸声在风声中激荡,
# 长啸激清风:“长啸”两句:放声长啸,其声激扬着清风,心中没有把东吴放在眼里。
"志若无东吴":志气豪迈,哪里把东吴放在眼里。
"铅刀贵一割":一把很钝的铅刀都希望能有一割之用,
# 铅刀贵一割:用汉班超上疏中的成语。铅质的刀迟钝,一割之后再难使用。用来比喻自己才能低劣。
"梦想骋良图":做梦也想施展自己的才能。
# 良图:好的计划。,骋:施。
"左眄澄江湘":消灭江南的东吴,
# 江湘:长江。邰希萱水,是东吴所在,地处东南,所以说“左眄”。,澄:清。,眄:看。
"右盼定羌胡":平定西北的羌胡。
# 羌胡:即少数民族的羌族,在甘肃、青海一带,地在西北,所以说“右盼”。
"功成不受爵":功成之后,不受封赏,
# 爵:禄位。
"长揖归田庐":从此告别官场归隐田园。
# 田庐:家园。
西晋文学家
左思(250?~305?),西晋文学家。字太冲,齐国临淄(今山东淄博)人。出身寒微,不好交游。少年时学过钟繇、胡昭的书法,并学鼓琴,均未学成。后发愤勤学,博览名文,遍阅百家,兼通阴阳之术。构思十年写成《三都赋》。其诗语言质朴刚健,所作《咏史》诗八首,托古讽今,对门阀制度表示不满,表现了蔑视权贵的精神。后人辑有《左太冲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也是一首咏怀诗。诗中开篇展现诗人“铅刀贵一割”的自信与抱负,借古人古事,表达自己虽身处门阀制度压抑人才的社会环境中,仍渴望施展才华、有所作为的心境。同时,对社会现实的不公进行了批判,将个人理想与社会矛盾相融合,在咏史的表象下,深刻抒发内心的壮志与愤懑。
2. 写作手法
互文:“弱冠弄柔翰,卓荦观群书”为互文,前后相互补充,意为二十岁时便才学出众,既能善文又博览群书,简洁有力地凸显诗人学识素养。用典:“著论准《过秦》,作赋拟《子虚》”,巧借西汉贾谊政论名篇《过秦论》、司马相如赋作名篇《子虚赋》。《过秦论》以深刻剖析秦朝兴衰而闻名,《子虚赋》以华丽铺陈著称。左思以这两部经典为创作楷模,表明自己在著论作赋时追求高水准,借古贤典范彰显自身才学与抱负,含蓄展现对自身见识和创作才能的自信。“畴昔览《穰苴》”,运用《司马穰苴兵法》典故,此兵法为古代军事经典。左思借此表明自己虽非行伍出身,但也曾研习兵书,有军事谋略,在边疆战事起时,愿以所学为国效力,将自己的报国之志藏于典故之中。“长揖归田庐”,化用鲁仲连“功成耻受赏,高节卓不群”的典故。鲁仲连助齐成功却拒赏归隐,左思借此表达自己渴望建功立业后,能超脱名利,不慕富贵,归隐田园,以典故中的高洁之举自比,展现淡泊名利的高尚情怀。
3. 分段赏析
诗之开篇,“弱冠弄柔翰”至“作赋拟《子虚》”四句,尽显诗人博学善文之姿。“弱冠弄柔翰”,言及二十岁时便已笔耕不辍,文思泉涌;“卓荦观群书”,则描绘出其博览群籍、才学超拔之态。此二者实为互文,意即弱冠之年,诗人便已才学出众,既能妙笔生花,又能博通古今。也正因如此深厚的学识积淀,方能在创作上“著论准《过秦》,作赋拟《子虚》”。西汉贾谊之《过秦论》,乃政论名篇;司马相如之《子虚赋》,为赋中翘楚。左思以二者为典范,足见其自信于自身见识与才能。“边城苦鸣镝”至“畴昔览《穰苴》”四句,笔锋一转,勾勒出诗人军事素养。“鸣镝”为战事信号,边疆烽火起,告急文书疾驰入京。此处或指公元279年对鲜卑树能机部及孙皓之战。虽非行伍出身,然诗人曾研习《司马穰苴兵法》等兵书,自觉文韬武略兼备,战事既起,便当为国效力。“长啸激清风”至“梦想骋良图”四句,直抒诗人志向与期许。其仰首长啸,声震清风,豪迈之气,不将东吴放在眼里。诗人以“铅刀贵一割”自比,即便才具平凡,亦心怀壮志,梦中犹思一展抱负,实现“良图”。末四句“左眄澄江湘”至“长揖归田庐”,描绘出宏大的理想蓝图:横扫东南东吴,平定西北羌胡。功成之后,却能超脱名利,不慕封赏,揖别朝堂,归隐田园。前两句暗合晋武帝《伐吴诏》中“南夷句吴,北威戎狄”之意,后两句则彰显鲁仲连“功成耻受赏,高节卓不群”之精神。于情感而言,前者豪迈壮阔,后者恬淡高远,二者交织,却又和谐统一,淋漓尽致地展现出诗人渴望建功立业,又能淡泊名利的高尚情怀。
4. 作品点评
左思的《咏史》组诗,倾诉着诗人的雄心壮志。然而,在门阀制度森严的时代,出身寒门的才俊,虽怀才不遇,却壮志难酬。无奈之下,他们只能退求独善其身,成为安贫乐道的“达士”。这组诗深刻呈现出诗人从积极进取、渴望济世,到无奈消极、避世自保的心境转变。它是封建社会里,一位怀抱理想与才华却郁郁不得志的知识分子的愤懑心声与不平之鸣。
# 左思奇才,业深覃思,尽锐于《三都》,拔萃于《咏史》。
南北朝刘勰《文心雕龙》
# 文典以怨,颇为精切,得讽喻之致。
南北朝钟嵘《诗品》
# 太冲题实因班(固),体亦本杜,而造语奇伟,创格新特,错综震荡,逸气干云,遂为古今绝唱。
明胡应麟《诗薮》
# 左太冲《咏史》似论体。
明刘熙载《艺概》
# 或先述己意,以史实证之。或先述史实,以己意断之。或止述己意,与史实暗合。或止述史实,与己意默寓。
清张玉榖《古诗赏析》
下一篇:魏晋·阮籍《咏怀八十二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