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lěi
yáng
xíng

朝代:唐作者:张九龄浏览量:3
chéng
zhào
guī
zhōu
yuán
yuán
zhuǎn
yōu
yuè
míng
kàn
lǐng
shù
fēng
jìng
tīng
liú
lán
chuán
jiān
shuāng
huá
shàng
yuán
shēng
suī
shì
bié
jiā
chóu

译文

在傍晚时分,我乘着归舟,沿着溪流的源头缓缓前行,道路愈发幽静。明月高悬,照亮着山岭上的树木,清风静止,只听得见溪流的潺潺水声。山间的雾气悄悄飘入船中,寒霜凝结,在我的衣襟上泛起一层白霜。虽然这夜晚能听见猿猴的啼叫声,但此刻我心中并无离家的愁绪。

逐句剖析

"乘夕棹归舟":在傍晚时分,我乘着归舟,

# 棹:划船的一种工具,形似浆,这里指划船的意思。,乘夕:连夜。

"缘源路转幽":沿着溪流的源头缓缓前行,道路愈发幽静。

# 路:一作二。,缘源:沿着溪水源头划去。

"月明看岭树":明月高悬,照亮着山岭上的树木,

"风静听溪流":清风静止,只听得见溪流的潺潺水声。

"岚气船间入":山间的雾气悄悄飘入船中,

# 岚气:山中雾气。

"霜华衣上浮":寒霜凝结,在我的衣襟上泛起一层白霜。

# 霜华:霜花。

"猿声虽此夜":虽然这夜晚能听见猿猴的啼叫声,

"不是别家愁":但此刻我心中并无离家的愁绪。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耒阳溪夜行》是唐代诗人张九龄所作的五言律诗,一说是戎昱写的。此诗描绘诗人秋夜行舟于耒阳溪的经历,展现沿途清幽溪山景色。诗人将淡淡的旅愁融入景色之中,营造出静谧而略带愁绪的氛围。诗歌在结构上,四联层层递进,细腻展现夜行感受;语言自然清新。作为张九龄的作品,体现其诗歌善于捕捉自然景致并寄寓情思的特点。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朝开元年间名相、诗人

张九龄(678~740),唐代大臣、诗人。字子寿,一名博物,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人,世称“曲江公”。长安进士,任右拾遗,迁左补阙。开元二十一年任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次年,迁中书令、兼修国史。张九龄才思敏捷,文章高雅,诗意超逸,是盛唐前期重要诗人。其五言古诗,对唐诗的发展影响颇大;其五言律诗讲究情致深婉,蕴藉自然。所作《感遇诗》抒怀感事,以格调刚健著称。他还乐于提携后进,王昌龄、孟浩然、王维等皆受其青睐。主要作品有《感遇》《杂诗》《望月怀远》《旅宿淮阳亭口号》等。著有《曲江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此诗成于公元726年(开元十四年),彼时诗人承朝廷之命,在祭祀南岳与南海的行程里。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也是一首行旅诗。描绘了诗人秋夜行舟于耒阳溪上的所见所感,借清幽的溪山景色,如明月、岭树、溪流等,表达出淡淡的旅愁,展现了诗人旅途中独特的心境与情怀。

2. 写作手法

情景交融:“月明看岭树,风静听溪流”明月照亮岭树,风停后溪流声清晰可闻。宁静夜色与潺潺水声,不仅勾勒出清幽画面,更融入诗人平静心境,景中含情,情景交融。

3. 分段赏析

首联“乘夕棹归舟,缘源二转幽”,点明秋夜行舟于耒阳溪的情境,“二转幽”以简洁之笔写出溪流蜿蜒、景色愈发清幽的特点,为全诗奠定了清幽的基调,也暗示了诗人内心淡淡的愁绪。颔联“月明看岭树,风静听溪流”,从视觉和听觉角度,运用白描手法,勾勒出月夜下看岭树、听溪流的画面,在静谧的氛围中,将诗人融入这清幽景色中的淡淡旅愁含蓄展现。颈联“岚气船间入,霜华衣上浮”,从触觉感受出发,描绘岚气入船、霜华浮衣的情景,进一步渲染出秋夜行舟的清冷氛围,景中含情,体现出诗人旅途中独特的心境。尾联“猿声虽此夜,不是别家愁”,卒章显志,点明“愁”字,以猿声作结,表明此夜之愁并非思乡之愁,巧妙收束全诗,却又余味悠长,让读者去体会诗人别样的旅愁。

4. 作品点评

全诗情景交融,意境浑成,韵味悠长。诗中对明月、岭树、溪声、岚气、霜华、猿声,仅以简洁笔触、轻淡色调点染,未作细致入微的刻画,却极具传神之效。整首诗语言精妙,意境幽远。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赋景清幽。

明徐用吾《唐诗分类绳尺》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卢照邻《至陈仓晓晴望京邑》

下一篇:唐·王昌龄《客广陵》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