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烟和露一丛花":卖花翁采摘下一丛丛新鲜艳丽的花朵,
# 一丛花:指生长在一起的许多株花,这里是指将鲜花整株移来。,和烟和露:花采摘下的露珠和水气。
"担入宫城许史家":把它们卖给住在宫城之内的许府史府。
# 许史家:汉宣帝的外戚,代指豪门势家。
"惆怅东风无处说":不见了百花绽放的春风无处诉说惆怅,
"不教闲地著春华":只知是宫城内的人家将百花锁进深宅。
# 著:披上、盖上。
晚唐诗人
吴融(?~903),唐代诗人。字子华,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龙纪元年登进士第,官至翰林学士承旨。吴融诗文兼擅,工行楷,与韩偓、方干、贯休等人交往唱和。其诗多为纪游题咏、送别酬和之作,受温庭筠、李商隐影响,在艳丽中时含凄清之气。代表作品有《彭门用兵后经访路》《华清宫》《红白牡丹》等。著有《唐英歌诗》3卷。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卖花翁》是唐代诗人吴融创作的七言绝句,属于讽喻题材。诗中描写卖花翁担着沾露带烟的鲜花送入宫城权贵之家,后以“惆怅东风无处说,不教闲地著春华”,借东风之叹,道出豪门独占春花、不许其在别处开放的行径。全诗以委婉笔触,通过刻画这一生活场景,深刻讽刺了豪门势族的蛮横贪婪,揭露剥削者的罪恶,抨击赏花人仗势掠夺、种花人无花可赏的不平等现实,饱含对下层百姓的深切同情,短小精炼却意蕴深远。
2. 写作手法
借代:诗中“许史家”并非实指,而是借汉宣帝时的外戚许氏和史氏来代指当时唐朝的豪门势家,这种借代手法使诗歌所批判的对象更具典型性,同时也避免了直接点明所带来的风险,增加了诗歌的含蓄性。烘托:“和烟和露”通过描绘花朵带着烟露的状态,烘托出花的新鲜可爱,为下文卖花翁将花送入豪门做铺垫,也从侧面暗示了豪门对美好事物的占有。拟人:“惆怅东风无处说”一句将东风拟人化,赋予其“惆怅”的情感,诗人将自己对豪门势族的愤懑之情寄托于东风,借东风之“口”诉说无奈,使情感表达更加委婉、深沉,也增添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
3. 分段赏析
前两句“和烟和露一丛花,担入宫城许史家”,直白勾勒出卖花翁送花入权贵之家的场景。“和烟和露”四字,生动描摹出鲜花刚采摘时水汽氤氲、露珠晶莹的鲜活姿态,令人想见其娇艳欲滴之态。而“许史家”并非实指,乃是借用汉宣帝时期许皇后家族、史良娣家族这两个显赫外戚代指唐朝的豪门显贵,点明这些权势滔天的皇亲国戚居于宫城之内,暗示其尊贵地位与非凡权势。后两句“惆怅东风无处说,不教闲地著春华”笔锋一转,以景语寄深情。东风送暖,本应是百花齐放、春意盎然的美好时节,然而豪门大族凭借权势将繁花尽皆收入深宅,致使广袤田野难觅春迹,只剩一片萧索。“不教”二字如利剑出鞘,直刺权贵的蛮横霸道,诗人满腔愤怒未作直白宣泄,而是巧妙地借东风的“惆怅”婉转流露。东风虽能唤醒春光,却无力守护春色不被强权掠夺,这份无奈与愤懑无处诉说,深刻揭露了权贵阶层的飞扬跋扈与为所欲为,将封建社会的阶级矛盾展现得淋漓尽致。
4. 作品点评
该诗以市井花市为切入点,揭露权贵阶层对自然资源的垄断行径。诗中既批判其物质掠夺的本性,更痛斥其对春光这一公共审美资源的私有化侵占。相较于白居易《买花》诗聚焦权贵奢靡生活的表层揭露,本作通过“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的典型意象,在经济学维度揭示阶级剥削本质,实现社会批判的深化。艺术表现突破传统讽喻诗的白描式铺陈,采用“以微见著”的创作手法:通过微观市场交易场景,折射宏观社会矛盾;借具体物价数字,隐喻财富分配失衡。这种“秤砣压千斤”的绝句技法,既保持民歌的明快特质,又赋予咏史诗以思辨深度,开创了以日常题材承载重大主题的新范式。
# 诗篇由卖花引出贵族权门贪婪无厌、独占垄断的罪恶。他们不仅要占有财富,占有权势,连春天大自然的美丽也要攫为己有。诗中蕴含着的这一尖锐讽刺,比白居易《买花》诗着力抨击贵人们的豪华奢侈,在揭示剥削者本性上有了新的深度。
现代文学研究员陈伯海《唐诗鉴赏辞典新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