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部新声锦筵坐":胡乐新曲在锦缎筵席间奏响,
"中庭汉振高音播":庭中汉乐高亢之音四处传播。
"太宗庙乐传子孙":太宗庙堂雅乐传承给子孙,
"取类群凶阵初破":仿若群敌战阵初破之场景。
"戢戢攒枪霜雪耀":枪戟密集攒聚如霜雪闪耀,
"腾腾击鼓云雷磨":鼓声激荡似风雷交相轰鸣。
# 云:一作风。
"初疑遇敌身启行":初时如临大敌整装待发,
"终象由文士宪左":终以文士礼法仪制收束。
"昔日高宗常立听":昔日高宗肃立聆听乐曲,
"曲终然后临玉座":曲终方登玉座以示庄重。
"如今节将一掉头":如今将领听乐转头不顾,
"电卷风收尽摧挫":如风卷残云般轻蔑摧折。
"宋晋郑女歌声发":宋晋郑国歌女齐声演唱,
"满堂会客齐喧㰤":满堂宾客喧哗唱和附和。
# 㰤:一作和。
"珊珊珮玉动腰身":佩玉摇动腰身珊珊作响,
"一一贯珠随咳唾":咳唾如珠串散落般清脆。
"顷向圜丘见郊祀":近期亲见圜丘郊祀大典,
"亦曾正旦亲朝贺":也曾元旦目睹朝贺盛况。
"太常雅乐备宫悬":太常雅乐宫悬齐备演奏,
"九奏未终百寮惰":九曲未终百官已显倦怠。
"惉滞难令季札辨":乐声浑浊令季札难辨识,
"迟回但恐文侯卧":曲调拖沓恐如文侯酣睡。
"工师尽取聋昧人":乐工尽选聋聩愚昧之徒,
"岂是先王作之过":岂是先王创乐之过错。
"宋沇尝传天宝季":宋沇曾传天宝末年旧事,
"法曲胡音忽相和":法曲胡乐骤然混杂相融。
"明年十月燕寇来":次年十月安禄山叛军至,
"九庙千门虏尘涴":宗庙千门染胡虏之尘污。
# 九庙千门虏尘涴:太常丞宋沇传汉中王旧说云:“明皇虽雅好度曲,然而未尝使蕃汉杂奏。天宝十三载,始诏道调法曲与胡部新声合作,识者异之,明年禄山叛。”
"我闻此语叹复泣":闻此叹息落泪悲愤难抑,
"古来邪正将谁奈":自古邪正相争谁能奈何。
"奸声入耳佞入心":奸邪之声入耳谄言蚀心,
"侏儒饱饭夷齐饿":小人饱食而贤者如夷齐挨饿。
中唐诗人,新乐府运动的主要作者
元稹(779~831),唐代诗人。字微之,河南洛阳人,北魏皇族后裔。曾任监察御史,官至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在诗歌领域,其与白居易同为新乐府运动的主要倡导者,并称“元白”,所作乐府,对当时的社会矛盾有所暴露。在小说领域,《莺莺传》以优美的文笔和细腻的刻画,影响了后世的《西厢记》。在散文领域,元稹的制诰创作最值得关注。著作被整理为《元氏长庆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乐府诗,也是一首宫廷乐舞诗。通过对比太宗时期雄浑庄重的雅乐与当时浮华靡乱的胡乐,揭露中唐雅乐衰微、礼崩乐坏的社会现实。
2. 写作手法
对比:“侏儒饱饭夷齐饿”直击社会不公,“侏儒”喻指阿谀逢迎的得势者,享受厚禄。夷齐(伯夷、叔齐),象征高洁之士却困顿潦倒。奸佞当道与贤士失位的对比,影射雅乐衰微本质是道德沦丧的缩影。
3. 分段赏析
首八句“胡部新声锦筵坐,中庭汉振高音播。太宗庙乐传子孙,取类群凶阵初破。戢戢攒枪霜雪耀,腾腾击鼓云雷磨。初疑遇敌身启行,终象由文士宪左”,诗歌开篇以对比手法展开。首句“胡部新声锦筵坐”描写西域胡乐盛行于华美宴席,而“中庭汉振高音播”暗指传统雅乐虽在庭院演奏,却难掩衰微之势。三、四句追忆太宗时期《破阵乐》的雄浑气象:以“戢戢攒枪霜雪耀”喻枪戟如霜雪寒光凛冽,“腾腾击鼓云雷磨”状战鼓声震云霄,再现破敌凯旋的威仪,彰显雅乐凝聚国魂之功。后四句转折:“昔日高宗常立听”凸显先王对雅乐的敬重,而“如今节将一掉头”以“电卷风收”比喻权贵对雅乐的轻蔑摒弃,疾如闪电的意象暗喻礼崩乐坏之速。次八句“昔日高宗常立听,曲终然后临玉座。如今节将一掉头,电卷风收尽摧挫。宋晋郑女歌声发,满堂会客齐喧㰤。珊珊佩玉动腰身,一一贯珠随咳唾”,此段聚焦宴乐浮华之态。“宋晋郑女歌声发”指民间俗乐充斥宫廷,“满堂会客齐喧㰤”写宾客喧哗失仪,讽刺宴饮纵乐背离礼制。“珊珊佩玉动腰身”以佩玉摇曳、腰身曼舞写歌女媚态,“一一贯珠随咳唾”更以珠玉喻其歌声,却暗含“咳唾”之轻佻,暗示艺术沦为取悦权贵的工具。再八句“顷向圜丘见郊祀,亦曾正旦亲朝贺。太常雅乐备宫悬,九奏未终百寮惰。惉滞难令季札辨,迟回但恐文侯卧。工师尽取聋昧人,岂是先王作之过”,诗人直击雅乐衰颓之因。“太常雅乐备宫悬”写郊祀大典中雅乐阵容齐备,却“九奏未终百寮惰”,百官怠惰之态暴露雅乐失去感召力。“惉滞难令季札辨”用春秋吴国季札辨乐的典故,反衬雅乐音调混杂晦涩;“迟回但恐文侯卧”借魏文侯听古乐昏睡的典故,批判雅乐沉闷僵化。末句“工师尽取聋昧人”直指乐官选拔失当,以“岂是先王作之过”反诘,矛头直指当政者昏聩,非古乐之罪。末八句“宋沇尝传天宝季,法曲胡音忽相和。明年十月燕寇来,九庙千门虏尘涴。我闻此语叹复泣,古来邪正将谁奈。奸声入耳佞入心,侏儒饱饭夷齐饿”,借历史教训深化主题。“法曲胡音忽相和”指天宝年间胡乐与雅乐混杂,次年安史之乱爆发(“燕寇来”),以“九庙千门虏尘涴”写宗庙蒙尘,揭示雅乐衰败预示国运倾颓。结尾“奸声入耳佞入心”痛陈淫靡之乐腐蚀人心,“侏儒饱饭夷齐饿”用典对比:得宠侏儒饱食终日,而伯夷、叔齐高洁却饥饿至死,揭露贤愚倒置的社会不公,抒发对正道沦丧的愤懑。
上一篇:唐·杜牧《折菊》
下一篇:唐·伍唐珪《寒食日献郡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