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阳和气万类繁":正当阳气调和,万物繁荣生长,
# 正阳:夏居南方,称正阳。
"君王道合天地尊":君王的治国之道符合天地之道,因而受到尊崇
"黎人耕植于义圃":百姓在充满道义的田园里耕种,
# 黎人:众百姓。
"君子翶翔于礼园":君子在遵循礼仪的环境中施展才华。
"落其实者思其树":吃到果实的人会想起结出果实的树,
"饮其流者怀其源":喝到水的人会怀念水的源头。
"咎繇为谋不仁远":咎繇(皋陶)为国家出谋划策,使得不仁之人远离,
# 咎繇:即皋陶。
"士会为政群盗奔":士会执政时,成群的盗贼都逃跑了。
# 群:同“羣”。
"克宽则昆虫内向":能够施行宽容的政策,连昆虫都会归向内部(表示万物归服),
# 内向:归顺中央政权。
"彰信则殊俗宅心":彰显信用,那么风俗不同的地方也会心悦诚服。
# 宅心:归心。,彰:显明。
"浮桥有月支抱马":浮桥边有月氏人抱着马(表示归附),
"上苑有乌孙学琴":皇家园林中有乌孙人学习弹琴。
"赤玉则南海输赆":南海进献红色的玉石作为礼物,
# 赆:进贡的财物。
"白环则西山献琛":西山献上白色的玉环作为珍宝。
# 琛:珍宝。
"无劳凿空于大夏":不需要像张骞开辟西域那样艰难地去开拓远方,
# 凿空:开通。此指张骞开通西域大夏事。,无劳:无庸,没有辛劳。
"不待蹶角于蹛林":不必等到远方民族在蹛林叩头贡物(表示远方民族主动来朝)。
# 蹛林:绕林木而祭。,蹶角:以额角叩地。
南北朝诗歌的集大成者
庾信(513~581),北周文学家。字子山,小字兰成,祖籍南阳新野(今属河南)人。庾信幼聪敏,博览群书,初仕梁,后出使西魏被留,历仕西魏、北周。官至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世称庾开府。庾信善诗赋、骈文,前期作品绮艳轻靡,与徐陵齐名,世称“徐庾体”。入北朝后,所作诗赋抒发乡关之思,多沉郁悲愁之音,风格一变为萧瑟苍凉。明杨慎称其诗“为梁之冠绝,启唐之先鞭”。代表作品有《拟咏怀》《哀江南赋》《枯树赋》等。后人辑有《庾子山集》。
1. 分段赏析
“正阳和气万类繁,君王道合天地尊”:此句开篇点明主题,描绘了在阳气调和的美好环境下,万物繁荣生长的景象,同时强调君王的治国之道符合天地之道,受到尊崇。这两句诗为全诗奠定了宏大、和谐的基调,展现了理想政治下的美好开端。“黎人耕植于义圃,君子翶翔于礼园”:此句描述了百姓和君子在社会中的不同状态。“黎人”在充满道义的田园里耕种,体现了社会的安居乐业;“君子”在遵循礼仪的环境中施展才华,展现了社会的文明和有序。这两句诗进一步描绘了理想社会中不同阶层的和谐共处。“落其实者思其树,饮其流者怀其源”:此句运用比喻的手法,表达了感恩之情。吃到果实的人会想起结出果实的树,喝到水的人会怀念水的源头,暗示人们应该感恩君王的治理和社会的滋养。这两句诗深化了诗歌的主题,体现了诗人对感恩和回报的重视。“咎繇为谋不仁远,士会为政羣盗奔”:此句引用古代贤臣咎繇和士会的典故,说明贤明的治理能使社会安定。“咎繇为谋不仁远”指咎繇为国家出谋划策,使得不仁之人远离;“士会为政羣盗奔”指士会执政时,成群的盗贼都逃跑了。这两句诗通过具体的事例,强调了贤臣在国家治理中的重要作用。“克宽则昆虫内向,彰信则殊俗宅心”:此句强调了宽容和信用在国家治理中的重要性。“克宽则昆虫内向”表示能够施行宽容的政策,连昆虫都会归向内部,体现了万物的归服;“彰信则殊俗宅心”表示彰显信用,风俗不同的地方也会心悦诚服。这两句诗进一步阐述了理想政治的特点。“浮桥有月支抱马,上苑有乌孙学琴”:此句描绘了月氏人和乌孙人归附的场景。“浮桥有月支抱马”表示浮桥边有月氏人抱着马,体现了他们的归附之意;“上苑有乌孙学琴”表示皇家园林中有乌孙人学习弹琴,体现了文化交流与归附。这两句诗展现了国家的影响力。“赤玉则南海输赆,白环则西山献琛”:此句描述了南海和西山进献珍宝的情景。“赤玉则南海输赆”指南海进献红色的玉石作为礼物;“白环则西山献琛”指西山献上白色的玉环作为珍宝。这两句诗进一步展现了国家的繁荣和影响力。“无劳凿空于大夏,不待蹶角于蹛林”:此句表明无需艰难开拓,远方民族就会主动来朝。“无劳凿空于大夏”表示不需要像张骞开辟西域那样艰难地去开拓远方;“不待蹶角于蹛林”表示不必等到远方民族在蹛林叩头贡物。这两句诗总结了全诗的主题,表达了诗人对理想政治的赞美和对国家繁荣昌盛的向往。
上一篇:南北朝·江总《赠李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