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xún
yáng
fàn
zhōu
jīng
míng
hǎi

朝代:唐作者:孟浩然浏览量:2
jiāng
fēn
jiǔ
liú
miǎo
miǎo
chéng
shuǐ
xiāng
zhōu
chéng
shè
wǎng
lái
zhì
xún
yáng
yīn
zhī
fàn
liú
làng
jīng
sān
xiāng
guān
tāo
zhuàng
méi
diào
tòng
chén
xiāng
wèi
què
xīn
héng
zài
jīn
mén
zhào
wàng
yáo
lián
shàng
lín
yàn
bīng
pàn
huí
xiáng

译文

大江分为九个支流,淼淼的样子简直成了水乡。撑船人乘着水势行船,来来往往都逗留在浔阳。我借这好时机漫游五湖,在水上漂泊经过三湘。观潮感到枚乘《七发》的壮观,凭吊屈原痛苦沉江。高高的魏阙常挂心怀,金马门待诏我不能遗忘。遥念去南方过冬的上林雁,河水解冻时已往回飞翔。

逐句剖析

"大江分九流":大江分为九个支流,

# 流:一作“派”。《说文》:派,别水也。

"淼淼成水乡":淼淼的样子简直成了水乡。

# 淼淼:一作淼漫,一作漫漫。

"舟子乘利涉":撑船人乘着水势行船,

# 利涉:船的代称。

"往来至浔阳":来来往往都逗留在浔阳。

# 至:又作“逗”、“经”、“过”。

"因之泛五湖":我借这好时机漫游五湖,

# 五湖:泛指湖南、湖北一带的湖泊。一说太湖。

"流浪经三湘":在水上漂泊经过三湘。

# 三湘:漓湘、潇湘、蒸湘(或沅湘、潇湘、蒸湘)。泛指湖南一带。,经:又作“过”。

"观涛壮枚发":观潮感到枚乘《七发》的壮观,

# 枚发:枚漫《七发》曾写“广陵观涛”一段。,涛:一作“潮”。

"吊屈痛沉湘":凭吊屈原痛苦沉江。

# 沉湘:屈原所沉汨罗江为湘江的支流,所以说“沉湘”。

"魏阙心恒在":高高的魏阙常挂心怀,

# 恒在:指常在。恒:一作常。,魏阙:宫门外阙悬法之所,因一代帝王所居。

"金门诏不忘":金马门待诏我不能遗忘。

# 金门:金马门的省称。金马门是汉代宫门名,学士待诏之处。

"遥怜上林雁":遥念去南方过冬的上林雁,

# 上林雁:上林是宫苑名。事见《汉书·苏武传》。

"冰泮也回翔":河水解冻时已往回飞翔。

# 也:一作已。,冰泮:冰融,解冻。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自浔阳泛舟经明海》是唐代诗人孟浩然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在诗中,孟浩然记述自己借停驻浔阳的契机,乘船畅游五湖三湘,途中凭吊古贤遗迹。他在游览中体悟枚乘《七发》的精妙笔触,对《吊屈原文》中屈原的坎坷际遇心生共鸣,借此抒发了对朝廷深切的眷恋之情,以及仕途失意、报国无门的惆怅与苦闷。整首诗充分彰显了孟浩然诗歌的独特风格——不刻意追求奇崛的语言,却能摆脱俗套平庸;语言质朴淡雅,韵味却醇厚悠长。字里行间,亦流露出诗人洒脱从容的气质与意趣。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盛唐诗人,山水田园派代表人物

孟浩然(689~740),唐代诗人。以字行于世,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早年隐居,年四十应进士不第,后为荆州从事。孟浩然的创作多以田园隐逸、山水行旅为题材,他与王维并称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其诗风率然天真,意境清迥悠然,长于写景,多反映游历及隐逸生活。代表作品有《春晓》《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过故人庄》《登岳阳楼》等。有《孟浩然集》传世。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这首诗是孟浩然在浔阳乘船前往彭蠡湖途中,有感而发创作的即兴作品。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也是一首行旅诗。描绘了诗人自浔阳泛舟经行明海,途中所见大江分流、水乡淼漫等壮丽景色,营造出开阔的意境。通过观涛、吊屈等行为,表达对历史人物的感慨,同时借景抒情,表明自己虽身处江湖,却始终心系朝廷,渴望得到朝廷征召,一展抱负。

2. 写作手法

用典:“观涛壮枚发,吊屈痛沉湘”,巧用枚乘《七发》和屈原沉湘两个典故。枚乘《七发》中对广陵涛的描写极为壮观,这里说“观涛壮枚发”,是指诗人看到壮观的江涛,联想到枚乘《七发》中对涛的精彩描述。屈原遭放逐后投汨罗江自尽,“吊屈痛沉湘”是诗人对屈原的遭遇表示痛惜。作者在诗中借这两个典故,丰富了诗歌的内涵。以观涛联想到枚乘的文学创作,体现出诗人对文学经典的推崇;而凭吊屈原,则借屈原的遭遇来抒发自己内心的感慨,暗示自己也有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苦闷。

3. 分段赏析

“大江分九流,淼淼成水乡”,开篇描绘出长江支流众多、水面广阔浩渺的水乡泽国景象,“分九流”“淼淼”等词语生动地展现出大自然的壮丽与宏大,为全诗奠定了开阔的意境,使读者感受到大自然的雄浑气势。“舟子乘利涉,往来至浔阳”,写船夫凭借有利条件在江上航行,往来于浔阳,点明了行程的起点。“乘利涉”“往来”等词语体现出一种动态感,使读者仿佛能看到船夫驾船行驶在水面上的情景,同时也为诗人的行踪提供了线索。“因之泛五湖,流浪经三湘”,叙述诗人乘船泛游五湖、经过三湘大地的行旅过程,“泛五湖”“经三湘”展现出诗人行程的遥远与丰富,体现出一种漂泊之感。“流浪”一词更加强化了这种漂泊的氛围,使读者感受到诗人在旅途中的孤独与迷茫。“观涛壮枚发,吊屈痛沉湘”,诗人借枚乘观涛的豪情和屈原沉江的悲痛,抒发自己的复杂情感。“观涛壮枚发”体现出诗人对壮丽景观的赞叹和对豪情的向往,“吊屈痛沉湘”则表达了对历史人物的同情与感慨,使读者感受到诗人内心的波澜起伏。“魏阙心恒在,金门诏不忘”,直接表达了诗人对朝廷的牵挂和对建功立业的渴望。“魏阙”“金门”都是朝廷的象征,“心恒在”“诏不忘”则强调诗人始终心系朝廷,渴望得到朝廷的重用,体现出他的壮志情怀。“遥怜上林雁,冰泮也回翔”,以鸿雁待冰消融回翔,寄托自己期待回归朝廷的心情。“遥怜”一词体现出诗人的怜惜之情,“冰泮也回翔”则象征着诗人对未来的期待,使读者感受到诗人对朝廷的忠诚和对未来的希望。

4. 作品点评

这首诗开篇以景起笔,巧妙穿插诸多典故,如“枚发”“屈痛”,以及“魏阙心”“金门诏”“上林雁”等。诗人既描绘了行旅途中的壮阔风光,又借此抒发了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复杂心绪。这种仕途失意的无奈,与他“其年四十游京师,唐玄宗诏其咏诗,其至‘不才明主弃’之语,玄宗因之谓:‘卿自不求仕,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因而放还未仕”的经历遥相呼应,同样饱含着未遇明主的遗憾与怅惘。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杜甫《园人送瓜》

下一篇:唐·白居易《竹楼宿》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