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乘华山下":帝王的车驾来到华山之下,
"千岩云汉中":众多的山峰高耸入云,仿佛在银河之中。
"灵居虽窅密":华山作为神灵的居所虽然幽深隐秘,
"睿览忽玄同":但圣明的帝王目光敏锐,能洞察其玄妙,与这灵境相通。
"日月临高掌":日月仿佛降临在华山的仙人掌峰上,
"神仙仰大风":华山的神仙也敬仰帝王如大风般的威严。
"攒峰势岌岌":群峰聚集,山势险峻高耸,
"翊辇气雄雄":簇拥着帝王的车辇,彰显出威严雄壮的气势。
"揆物知幽赞":审视华山的景物,可知神灵暗中对帝王的赞许,
"铭勋表圣衷":应当铭记帝王的功勋,以表达圣君的心意。
"会应陪玉检":应当陪伴帝王举行封禅大典,
"来此告成功":在华山宣告大功告成。
唐朝开元年间名相、诗人
张九龄(678~740),唐代大臣、诗人。字子寿,一名博物,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人,世称“曲江公”。长安进士,任右拾遗,迁左补阙。开元二十一年任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次年,迁中书令、兼修国史。张九龄才思敏捷,文章高雅,诗意超逸,是盛唐前期重要诗人。其五言古诗,对唐诗的发展影响颇大;其五言律诗讲究情致深婉,蕴藉自然。所作《感遇诗》抒怀感事,以格调刚健著称。他还乐于提携后进,王昌龄、孟浩然、王维等皆受其青睐。主要作品有《感遇》《杂诗》《望月怀远》《旅宿淮阳亭口号》等。著有《曲江集》。
1. 分段赏析
“万乘华山下,千岩云汉中。灵居虽窅密,睿览忽玄同。”:开篇“万乘华山下”,点明帝王车驾行至华山之下,“万乘”体现帝王出行的尊贵与威严。“千岩云汉中”运用夸张手法,描绘华山众多山峰高耸入云,仿佛置身于银河之中,凸显华山的雄伟壮观。“灵居虽窅密”,暗示华山是神灵居住的幽密之地,增添了神秘色彩。“睿览忽玄同”则表示帝王目光敏锐,能洞察这幽密之地的玄妙,既赞颂了帝王的睿智,也体现出华山的独特魅力,为下文进一步描写华山景色与内涵做铺垫。从语言风格看,此四句用词大气磅礴,营造出雄浑壮阔的氛围。“日月临高掌,神仙仰大风。攒峰势岌岌,翊辇气雄雄。”:“日月临高掌”化用华山“仙人掌”的典故,说日月仿佛降临在仙人掌峰上,极言山峰之高。“神仙仰大风”,借华山的神仙传说,暗示帝王如大风般的威严,连神仙都敬仰。“攒峰势岌岌”,生动描绘出华山群峰聚集、山势险峻高耸的态势。“翊辇气雄雄”,以华山山势的雄伟烘托帝王车辇出行的气势,展现出帝王的尊贵与威严。在表达技巧上,运用典故与烘托手法,使诗歌内涵丰富,气势恢宏。“揆物知幽赞,铭勋表圣衷。会应陪玉检,来此告成功。”:“揆物知幽赞”,诗人认为通过对华山景物的观察,可知神灵暗中对帝王的赞许。“铭勋表圣衷”,意为要铭记帝王的功勋,以表明帝王的心意。“会应陪玉检,来此告成功”,诗人期望能陪伴帝王举行封禅大典,在华山宣告大功告成,进一步表达对帝王的尊崇与歌颂。从内容主题角度,这几句直接抒发诗人情感,将对帝王的赞颂之情推向高潮,同时也体现出唐代应制诗歌功颂德的特点。
上一篇:唐·杜审言《晦日宴游》
下一篇:唐·李白《巫山枕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