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戎七岁":王戎七岁的时候,
# 王戎:西晋琅琊(今属山东)人,自幼聪明过人,为竹林七贤之一,官至尚书令,司徒。
"尝与诸小儿游":曾经和许多小孩一起嬉戏玩耍。
# 游:游逛,玩耍。,诸:众。,尝:曾经。
"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他们看见路边李子树上果实累累,把树枝都压弯了,
# 折枝:压弯了树枝。,子:植物的种子。这里指李子。
"诸儿竞走取之":许多孩子都争相跑过去摘李子,
# 竞走:争着跑过去。竞:争逐。走:跑。
"唯戎不动":只有王戎没有动。
# 唯:只有。
"人问之":有人问他为什么不去摘李子,
"答曰":王戎回答说:“
# 答:回答。
"树在道边而多子":李树在路边竟然还有这么多李子,
"此必苦李":这一定是苦李子。”
"取之":摘来一尝,
"信然":确实如此。
# 信然:的确如此。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篇写哲理的小说,描写了王戎不盲从众人,而是通过观察环境(道边、多子)结合生活经验,推理出合理判断,体现冷静观察、理性分析的重要性。
2. 写作手法
对比:“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路边李树枝条被丰硕果实压弯,其他孩子争相跑去摘取,唯独王戎静立不动。王戎的行为与其他孩子形成鲜明的对比,其他孩子看到李子便一拥而上,“竞走”强调急切与从众心理,未考虑后果;王戎选择原地停留,他通过观察环境暂缓行动,为后续推理奠定基础。
3. 分段赏析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开篇直接点明主人公王戎的年龄(七岁)和事件背景。以“尝”字(曾经)引出故事,简洁明了。强调王戎年幼,为后文展现其超越同龄人的智慧做铺垫。同时,“诸小儿”的群体设定,暗示后续事件中将有对比与反差。第二句描绘了一个有趣的现象:“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孩子们和王戎都注意到了这棵李树,但他们做出了截然不同的选择:一群孩子“竞走取之”,争先恐后地跑去摘李子;而只有王戎纹丝不动。此处对李树状态的描写十分生动:“多子折枝”,果实累累,压弯了枝头。这里的“折”并非现代汉语中的“折断”,而是“弯曲”的意思。除了果实丰硕之外,还有一个关键条件:这棵树长在“道边”。在古代,“道”并非简单的“道路”,其含义丰富。根据不同的标准,古代的道路有多种称呼。交通主干道被称为“康衢”,《尔雅》解释说:“四达谓之衢,五达谓之康,六达谓之庄。”由此可以想象“康庄大道”的气派。通常,道路的宽窄以并排行马车的数量来界定,类似于现代用车道数量描述公路:仅能通过一辆马车的叫“途”;至少能通过两辆马车的称为“道”;而能让三辆马车并行的通道则是“路”。还有只能供牛车行走的“畛”,后来直接指代田间小路。当然,还有更狭窄的只能称为“径”。故事中的李树位于“道边”,足见道路之宽,这也意味着人流量大,这是王戎他们游玩之处,换个地方,故事或许就不会如此发展了。句中还有一个容易引发古今理解偏差的词语,“竞走”。课本解释得很到位,这里是指“争着跑过去”,展现了文言文“单字成词”的特点:“竞”是“争”的意思,“走”是“跑”的意思。同样,在“龟兔竞走”中,“竞走”指赛跑,稍有不同。现代汉语中的“竞走”则是一种田径运动,要求两腿交互迈步前进,与地面保持不间断接触,任何时候都不得两脚同时离地,这与古文中的意思仍有渊源。此篇文章中出现了三个“之”字,其中有两个不同的指代对象。在“取之”中,“之”指的是树上的李子。而“人问之”的“之”含义则更为丰富,不仅指代被询问的王戎,还包含了他之前“不动”的行为表现。这一点我们可以通过前文对王戎行为的描述以及后文他的回答来推断。此外,文中提到的“人问之”中的“人”身份多样,可以是成人、老者、儿童、诸小儿中的一个,甚至是旁观者。因此,询问的语调和内容也各有不同:有人可能会问他为何不动,有人可能会问他为何不吃李子,还有人可能会问他为何不和大家一起抢夺。
4. 作品点评
这篇故事虽然只有短短的四句话和四十九个字,却写得充满情趣,栩栩如生。不仅涵盖了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这三个基本要素,而且在情节发展上起伏有致,描述中融入了行为、语言和心理描写,实在是短小精悍,韵味悠长。
# 苟欲爱奇而不详事理。
南北朝文学家敬胤《世说·尤悔》第4条
# 读其语言,晋人面目气韵,恍然生动,而简约玄澹,真致不穷。
明诗人、文艺批评家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
# 记言则玄远冷俊,记行则高简瑰奇,下至缪惑,亦资一笑。孝标作注,又征引浩博。或驳或申,映带本文,增其隽永,所用书四百余种,今又多不存,故世人尤珍重之。
近现代文学家鲁迅《中国小说史略》
上一篇:南北朝·沈约《梁北郊登歌》
下一篇:南北朝·沈约《携手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