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yǒng
huái
怀
shī
èr
shí
shǒu
(
)

朝代:南北朝作者:庾信浏览量:2
chǔ
cái
chēng
jìn
yòng
qín
chén
zhào
guān
gōng
yán
chǎn
jiē
chén
wán
wèi
fēi
suǒ
ān
wèi
ān
xuě
bēi
rán
xiāng
hán
wéi
qióng
tòng
zhī
xíng
nán

译文

楚国的人才被晋国任用,秦国的臣子戴上赵国的冠冕。晋国毁坏离宫迎接子产,以客礼接待流亡的陈完。寓居卫国并非应居之处,重耳想在齐国安居却未能安心。孔子雪涕痛哭离开鲁国,凄凉地回忆张良为韩国丞相。只有阮籍在穷途痛哭,知晓我人生道路的艰难。

逐句剖析

"楚材称晋用":楚国的人才被晋国任用,

# 楚材称晋用:言楚亡臣多在晋。《左传·襄公二十六年》:虽楚有材,晋实用之。

"秦臣即赵冠":秦国的臣子戴上赵国的冠冕。

# 秦臣即赵冠:《后汉书·舆服志》:武冠谓之赵惠文冠,秦灭赵,以其君冠赐近臣。

"离宫延子产":晋国毁坏离宫迎接子产,

# 离宫延子产:《左传·襄公三十一年》子产相郑伯以如晋......子产使尽坏其馆。延,接待。子产:即公孙侨,又名公孙成子。

"羁旅接陈完":以客礼接待流亡的陈完。

# 羁旅接陈完:《左传·庄公二十年》:陈公子完(敬仲)奔齐,齐国使他为国卿,他自称“羁旅之臣”,不肯接受。这句说自己像陈完一样,是“羁旅之臣”。

"寓卫非所寓":寓居卫国并非应居之处,

# 寓卫非所寓:《毛诗正义·式微·诗序》:式微,黎侯寓于卫,其臣劝以归也。寓:寄居。

"安齐独未安":重耳想在齐国安居却未能安心。

# 安齐独未安:见《左传.僖公二十三年》:晋公子重耳出亡到齐国,齐桓公将女儿齐姜嫁给他。重耳有安居于齐之意,不复图晋国,齐姜部下赵衰等与齐姜共设计令重耳离开齐国。这句说自己又如重耳出亡到齐,而齐又实非所安之地。以上二句借古人事说自己留仕于西魏,实非本心所愿。

"雪泣悲去鲁":孔子雪涕痛哭离开鲁国,

# 雪泣悲去鲁:《韩诗外传》:孔子去鲁,迟迟乎其行也。雪,拭也。雪泣即拭泪。

"凄然忆相韩":凄凉地回忆张良为韩国丞相。

# 凄然忆相韩:《史记·留侯世家》:韩破,良悉以家财求客刺秦王,为韩报仇,以大父、父五世相韩故也。凄然:凄凉悲伤的样子。

"唯彼穷途恸":只有阮籍在穷途痛哭,

# 唯彼穷途恸:用阮籍典,《三国志.魏志》引《魏氏春秋》:籍时率意独驾,不由径路,车辙所穷,辙痛哭而返。恸:痛哭。

"知余行路难":知晓我人生道路的艰难。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拟咏怀诗二十七首·其四》为北周文学家庾信的代表作,创作于其羁留西魏、仕周之后。此诗为政治抒情组诗,主题紧扣“乡关之思”,通过密集用典,借历史人物故事倾诉被迫留北、心系梁朝的悲愤与无奈。开篇以“楚材晋用”“秦臣赵冠”自喻受北周礼遇,继而以“黎侯寓卫”“重耳难安”明被迫羁留之痛,再借孔子去鲁、张良刺秦典故表对梁室的忠诚,最后以阮籍途穷痛哭收束,尽显处境之艰。全诗用典贴切,借古抒怀,将个人身世与历史典故交融,形成沉郁悲凉的风格,是庾信后期“乡关之思”的典型表达,也是南北文化交融在诗歌中的体现。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南北朝诗歌的集大成者

庾信(513~581),北周文学家。字子山,小字兰成,祖籍南阳新野(今属河南)人。庾信幼聪敏,博览群书,初仕梁,后出使西魏被留,历仕西魏、北周。官至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世称庾开府。庾信善诗赋、骈文,前期作品绮艳轻靡,与徐陵齐名,世称“徐庾体”。入北朝后,所作诗赋抒发乡关之思,多沉郁悲愁之音,风格一变为萧瑟苍凉。明杨慎称其诗“为梁之冠绝,启唐之先鞭”。代表作品有《拟咏怀》《哀江南赋》《枯树赋》等。后人辑有《庾子山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拟咏怀二十七首》创作于庾信北上仕周之后,主抒“乡关之思”,是庾信后期的代表作。此为组诗第四首。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也是一首怀乡咏史诗。通过密集用典的手法,叙写诗人流落北朝、身仕异国的羁旅之悲,表达对梁朝故主的忠诚与乡关难归的悲愤,体现了被迫屈身事敌的无奈心境与刻骨铭心的故国之思。

2. 写作手法

用典:“楚材称晋用”,巧用《左传》“楚材晋用”典故,原指楚国人才为晋国所用,作者借此自喻身为南朝文人却在北朝仕周的境遇。“离宫延子产”,化用子产受别国礼遇的典故,原典中子产代表郑国出使,作者以子产自比,暗指自己在北朝虽被礼遇却心系故国。借古抒怀:以历史人物(子产、陈完、重耳、孔子、阮籍等)的经历映射自身遭遇,如“阮籍途穷痛哭”典出《晋书》,原写阮籍对现实的悲愤,诗中借以抒发自己被羁北方、报国无门的绝望,使个人情感获得历史纵深感。

3. 分段赏析

“楚材称晋用,秦臣即赵冠”:"楚材称晋用"化用《左传・襄公二十六年》"虽楚有材,晋实用之",指楚国人才被晋国任用,暗合春秋时期人才跨国效力的史实。"秦臣即赵冠"化用《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虞卿(秦臣)入赵为相的典故,"赵冠"代指赵国官爵。诗人以"楚材""秦臣"自喻,暗指自己本为南梁之臣,却被迫在北周任职的矛盾身份。表面写历史上人才流动的常态,实则隐含屈身事敌的屈辱——非为功名而仕,而是战乱中被迫流亡的无奈选择,为全诗奠定"身寄异国、心向故园"的悲怆基调。“离宫延子产,羁旅接陈完”:"离宫延子产"典出《左传・襄公三十一年》:郑国子产出访晋国,晋平公为表敬重,以离宫(别宫)接待,甚至"毁垣纳车",尽显礼遇。"羁旅接陈完"典出《史记・陈杞世家》:陈国公子陈完(田完)流亡齐国,齐桓公拜其为"工正",给予优渥待遇。诗人以子产受尊、陈完得用类比自己在北周的处境:北周对其"延""接"的恭敬,暗合史书中的"优礼",但"离宫"(别宫,非故土)与"羁旅"(流亡者身份)二词,暗藏深层矛盾——子产终能归郑,陈完却永留齐国,恰如自己被留北朝、归期无望的凄凉。表面写恩遇,实则以典故的"圆满"反衬自身的"残缺",形成反讽。“寓卫非所寓,安齐独未安”:"寓卫"典出《诗经・邶风・式微》序:黎侯为狄所迫,寄寓卫国,发出"式微式微,胡不归"的哀歌,喻指流亡者的漂泊感。"安齐"典出《左传・僖公二十三年》:重耳流亡齐国,受齐桓公厚待"安之",但最终被劝离齐,继续流亡,暗示"安居"只是假象。两个否定句形成强烈对比:"寓卫非所寓"直言在北朝的寄居并非真正的归宿,"安齐独未安"则道破外在优渥无法抚平内心的不安。黎侯的"被迫寄寓"与重耳的"被迫离安",双重典故叠加,将个人命运与历史流亡者的悲剧轨迹重合,凸显"身不由己"的宿命感,暗含对北朝"礼遇"的疏离与抵触。“雪泣悲去鲁,凄然忆相韩”:"雪泣悲去鲁"化用《孔子家语》:孔子离鲁时,"迟迟吾行也,去父母国之道也","雪泣"即擦拭眼泪,写尽对故国的眷恋。"忆相韩"典出《史记・留侯世家》:张良先祖五世相韩,秦灭韩后,他"弟死不葬,悉以家财求客刺秦王",以报亡国之仇。"雪泣""凄然"极写哀痛之深:孔子离鲁的无奈,暗合自己永别梁朝的悲戚;张良"忆相韩"的忠诚,映射自己与父庾肩吾皆仕梁的旧臣身份。诗人以"忆"字连接历史与现实,既写个人对故国的不舍,更升华为对梁主的政治忠诚——虽身仕北周,却如张良念韩般"耿耿不忘",情感从个人乡思深化为君臣大义。“唯彼穷途恸,知余行路难”:"穷途恸"典出《晋书・阮籍传》:阮籍"率意独驾,车迹所穷,辄恸哭而反",以"穷途之哭"象征士人在时代困境中的精神绝望。诗人以阮籍自况,将个人困境纳入历史失意者的精神谱系:阮籍的"无路可走",正是自己在北朝"仕非所愿,归不可得"的真实写照。"唯彼"与"知余"形成跨越时空的共鸣,既借古人之悲抒己之愤,又以"行路难"(化用鲍照诗句)直指人生绝境。末句收束于直白的悲叹,让前文中密集用典的压抑情感在此处喷薄而出,形成"典尽而情至"的艺术效果。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南北朝·沈约《诗》

下一篇:南北朝·庾信《周祀五帝歌 黑帝云门舞》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