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不见河边草":您不会在意河边生长的杂草,
"冬时枯死春满道":冬天枯萎而死,春天到来万物复苏,杂草又开始茁壮生长,铺满整个河岸。
# 满道:充满道路。
"君不见城上日":您不会在意城墙上的太阳,
"今暝没尽去":夜晚被云雾遮掩,
# 没尽去:隐没于山岭而离去。,今暝:今夕,今夜。暝,天色昏暗,引申为日落、黄昏。
"明朝复更出":等到明天清晨才会出来。
# 更出:更换方位出现。,明朝:明天早晨。
"今我何时当得然":我几时候才能够出名和成功,
# 当得然:一作当然得。
"一去永灭入黄泉":待我这一去之后,那就永世进入黄泉。
# 黄泉:黄土地下的泉水。指人死后埋葬的地穴。亦指阴间。,一去:一旦离去。
"人生苦多欢乐少":奈何人活在时间痛苦的时日长久,
"意气敷腴在盛年":而欢乐的时间短暂,只有在年轻时才会意气风发和拥有喜悦的表情。
# 敷腴:铺展在肚腹肥肉上。敷,涂抹。施加。腴,腹部下的肥肉。,意气:意志和气概。情意和脾气。偏激任侠的情绪。
"且愿得志数相就":我渴望能够实现自己的抱负,
# 相就:主动靠近;主动亲近。,数:数次。多次。
"床头恒有沽酒钱":唯独床前那少量的买酒钱依旧在。
# 沽酒:买酒或卖酒。酤,一夜酿成的酒。
"功名竹帛非我事":功名利禄这些都不关我的事情,
# 竹帛:竹简和白绢。古代初无纸,用竹帛书写文字;引申指书籍史乘。
"存亡贵贱委皇天":这都得看老天的安排。
# 委皇天:辉煌的天帝。指天,苍天。皇,大。辉煌。《诗》:“皇矣上帝。“一作付皇天。
南朝宋文学家,“元嘉三大家”之一
鲍照(?~466),南朝宋文学家。字明远,东海(郡治今山东郯城北)人。出身寒微,曾任秣陵令、中书舍人等职,后为临海王刘子顼前军参军,故世称鲍参军。临海王刘子顼起兵失败,鲍照为乱兵所杀。鲍照与颜延之、谢灵运合称“元嘉三大家”。其诗体裁多样,题材丰富,长于乐府,尤擅七言之作,风格俊逸,对唐诗人李白、岑参等影响深远。其诗多不平之慨,表现了寒门之士积极进取的愿望和对士族专权现状的不满。亦擅赋及骈文。代表作品有乐府诗《拟行路难》十九首、赋《芜城赋》、骈文《登大雷岸与妹书》。著有《鲍参军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咏怀的乐府诗。描写了“河边草”冬枯春荣、“城上日”朝没夕出等自然意象,引出对生命循环与时间流逝的思考;直抒胸臆感叹“人生苦多欢乐少”的生命状态,却强调“意气敷腴在盛年”的青春鲜活;继而表达对“床头恒有沽酒钱”“得志数相就”的平凡生活小确幸的珍视;最终以“功名竹帛非我事,存亡贵贱付皇天”的豁达,将个体生命的感慨升华为对命运的超然与对生活的热爱,传递出洒脱通透的人生态度。
2. 写作手法
反问:“安能”句以反问语气否定“行叹坐愁”的合理性,实则抒发无法抑制的愁绪,“心非木石”句以反问强调人心有感,强化对命运不公的控诉。比喻:用“水”的流淌方向各不相同,比喻人生因出身、地位不同而命运迥异,隐含对门阀制度的批判。
3. 分段赏析
诗歌开篇以“君不见”的句式起兴,连续选取两组自然意象展开联想。“河边草”冬日枯萎,春日又铺满道路,用草木荣枯的自然规律,暗示生命像季节更替循环往复;“城上日”今日西沉消失,明朝又会重新升起,以日升月落的现象,强化时间流逝、往复不息。这两句通过常见的自然景物,为后文对人生的感慨做铺垫。“今我何时当然得,一去永灭入黄泉”,诗人以直白的追问,流露出对死亡终将到来的清醒认知,却也暗含对生命有限的无奈。“人生苦多欢乐少,意气敷腴在盛年”则转为对人生状态的总结:一生中痛苦多于快乐,但最鲜活饱满的意气,终究停留在青春岁月。这里“苦多”与“欢乐少”形成对比,“盛年”的意气风发与前文的自然循环相呼应,突出珍惜当下的意味。面对生命的短暂,诗人并未陷入消极颓丧,而是表达了平实的生活期待:“且愿得志数相就,床头恒有沽酒钱”,希望能在实现理想时与友人相聚,日常能有买酒的钱。这种对友情与小酌的向往,传递出对平凡生活中真实快乐的珍视。最后两句“功名竹帛非我事,存亡贵贱付皇天”更显豁达:功名利禄并非人生追求的目标,生死与命运的安排,不妨交给上天。这种对功名的淡泊、对命运的坦然,将前文对生命短暂的感慨升华为一种通透的人生态度。
# 明远《行路难》,壮丽豪放若决江河,诗中不可比拟,大似贾谊《过秦论》。
宋许顗《许彦周诗话》
# 《行路难》诸篇,一以天才天韵,吹宕而成,独唱千秋,更无知者。太白得其一桃,大者仙,小者豪矣。盖七言长句,迅发如临济禅,更不通人拟议。又如铸大象,一泻便成,相好即须具足。杜陵以下,字镂句刻,人巧绝伦,已不相浃洽,况许浑一流生气尽绝者哉!
明王夫之《古诗评选》卷一
# 《拟行路难十八首》,淋漓豪迈,不可多得。但议论太快,遂为后世粗豪一流人借口矣。
清成书倬《古诗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