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缘阶已漠漠":沿着台阶已经长得一片浓密,
"泛水复绵绵":在水面上又连绵不断。
"微根如欲断":细小的根须好像快要断裂,
"轻丝似更联":轻柔的丝缕仿佛更加相连。
"长风隐细草":长久的风吹过,隐藏在细草中,
"深堂没绮钱":在深邃的厅堂里,淹没在花纹如钱的装饰间。
"萦郁无人赠":生长繁盛却没有人欣赏馈赠,
"葳蕤徒可怜":枝叶繁茂却白白让人觉得可怜。
南朝齐梁文学家,永明诗体代表人物
沈约(441~513),南朝齐梁文学家。字休文,吴兴武康(今浙江)人,为“竟陵八友”之一。曾在南朝宋、齐两朝做官,后来帮助梁武帝萧衍登上皇位,被任命为尚书仆射,封为建昌县侯,官至尚书令。沈约与谢朓、王融诸人之作皆注重声律,时号“永明体”。其诗重藻饰,部分诗作语言清新。他与周颙等创“四声八病”之说,要求作诗区别、调和四声,避免八病,对古体诗向律诗的转变起重要作用,曾据旧本撰成《宋书》,又有《四声谱》《齐纪》《沈约集》等,已佚。代表作品有《早行逢故人》《早发定山》《别范安成》等。明人辑有《沈隐侯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也是一首咏物诗,介绍了青苔在阶前、水畔的生长状态,描绘了其纤弱的形态,体现了永明体的诗歌特点,营造出孤寂的氛围,表达了对青苔无人关注的同情。
2. 写作手法
叠字:“缘阶已漠漠,泛水复绵绵”,“漠漠”写阶前的青苔,不是一小丛,是铺开来的,一片一片的,看着有点朦胧,像蒙了层薄纱似的。“绵绵”呢,是水里的青苔,不是断断停停的,是牵牵连连的,像扯不断的丝绵,顺着水流铺过去,一眼望不到头,就那么绵绵不绝地延展开。这两个叠词念着也顺口,一个“漠漠”一个“绵绵”,拖着点长音,跟青苔慢慢爬、慢慢延的劲儿也合得上。拟人:“萦郁无人赠”,“萦郁”是说青苔长得旺,一团团、一簇簇的,攒得很密实。可它就这么热闹地长着,却没人当回事——没人会像采花那样把它摘下来送人,没人特意停下来瞅它一眼。这不就像个热热闹闹开花结果,却没谁来搭句话的人吗?那份没人疼、没人理的孤单劲儿,就这么显出来了。对偶:“缘阶已漠漠”对“泛水复绵绵”,两句字数一样,“缘阶”对“泛水”,一个在台阶上,一个在水里,说的都是青苔待的地方;“已漠漠”对“复绵绵”,一个是阶上的状态,一个是水里的模样,对着说,看着整齐,读着也匀称。这么一对,台阶上的青苔是啥样,水里的青苔又是啥样,两下里一对照,就都清楚了,也显得稳当、有节奏。
3. 分段赏析
首联:“缘阶已漠漠,泛水复绵绵”,“缘阶”点出青苔生长的位置,“漠漠”既写其浓密,又带朦胧感,像一层薄纱铺满台阶;“泛水”指青苔蔓延到水边,“绵绵”则显其连绵不断的动态。叠词的运用让画面更鲜活,也暗示青苔生长的悄然与广泛。颔联:“微根如欲断,轻丝似更联”,“微根”直接点出根须的纤细,“如欲断”写出看似脆弱的状态,仿佛一阵风就会折断;“轻丝”指青苔的丝缕,“似更联”却显其内在的连接力。一“断”一“联”的对比,让青苔的特性更鲜明。颈联:“长风隐细草,深堂没绮钱”,“长风”说明环境的开阔,青苔却藏在“细草”中;“深堂”是室内场景,它又被“绮钱”(花纹装饰)掩盖。“隐”“没”两字,写出青苔在不同环境中都不显眼,进一步体现其不被关注的处境。尾联:“萦郁无人赠,葳蕤徒可怜”,“萦郁”“葳蕤”描绘青苔生长繁茂的样子,本该引人注意,却“无人赠”,没人欣赏、采摘;“徒可怜”直接流露对它空自繁盛却无人关注的同情,拟人手法让这份情感更易体会。
4. 作品点评
这首诗精巧地刻画了青苔的形态,语言流丽,讲究声律对仗,结构接近唐代律诗,体现了沈约“圆转流美如弹丸”的诗歌主张,风格纤巧柔婉,展现了南朝诗歌的特点。
上一篇:南北朝·庾信《应令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