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人久陆沉":隐士长期埋没民间,
"幽径忽春临":幽静小路忽然迎来春天。
"决渠移水碓":挖开水渠移动水碓,
"开园扫竹林":整理园子清扫竹林。
"欹桥久半断":倾斜的桥早已断裂一半,
"崩岸始邪侵":崩塌的河岸开始被侵蚀。
"短歌吹细笛":唱着短歌吹奏细笛,
"低声泛古琴":低声弹奏古琴。
"钱刀不相及":钱财与我无关,
"耕种且须深":只管深耕土地。
"长门一纸赋":像《长门赋》那样一纸文章,
"何处觅黄金":何处能寻得黄金呢。
南北朝诗歌的集大成者
庾信(513~581),北周文学家。字子山,小字兰成,祖籍南阳新野(今属河南)人。庾信幼聪敏,博览群书,初仕梁,后出使西魏被留,历仕西魏、北周。官至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世称庾开府。庾信善诗赋、骈文,前期作品绮艳轻靡,与徐陵齐名,世称“徐庾体”。入北朝后,所作诗赋抒发乡关之思,多沉郁悲愁之音,风格一变为萧瑟苍凉。明杨慎称其诗“为梁之冠绝,启唐之先鞭”。代表作品有《拟咏怀》《哀江南赋》《枯树赋》等。后人辑有《庾子山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也是一首田园诗。描绘了隐士山居生活的闲适与自足,透露出山居环境的自然野趣,勾勒了一幅悠然自得的画面,表达了隐逸生活的宁静与自足。
2. 写作手法
用典:“长门一纸赋,何处觅黄金”运用了典故,典出汉代陈皇后与司马相如的《长门赋》故事。“长门一纸赋”指汉武帝时期,陈皇后失宠后被贬居长门宫,为挽回君心,她以重金请司马相如作《长门赋》以诉哀情,赋中极写深宫孤寂,希冀感动武帝。此处化用此事,暗喻自己虽怀才如司马相如之赋,却无人赏识的困境,与陈皇后的“黄金买赋”形成对照;“何处觅黄金”反用典故原意,陈皇后尚能通过钱财托人作赋,而诗人却连“觅黄金”的机会也无,更显穷困潦倒、报效无门的悲凉。
3. 分段赏析
这首诗开篇就自称是“久已陆沉的山人”。这个说法源自《庄子》,书中提到:“一个人如果与世俗格格不入,内心又不愿随波逐流,这就是所谓的‘陆沉’之人。”所谓“陆沉”,指的是那些隐居避世的高人,他们虽然身处尘世,却像在无水之地沉没一般超脱。虽然庚信在北朝官居高位、显赫一时,表面看来算不上隐士,但他的内心早已如同熄灭的灰烬,对功名利禄毫无眷恋,只想过着闲适自在的生活。从本质上说,他确实是个与世俗背道而驰的人。因此,他自称“久已陆沉”,并非故作姿态,而是真实心境的写照。“即便是干枯的树木,在春天来临时也会焕发新芽。”诗人长期过着孤寂清苦的生活,忽然发现春意已悄然爬上园中幽深的小径,他那沉寂的心田也不禁泛起一丝生机。于是,他开始着手修整荒芜的小园:疏通沟渠,调整水车,为即将到来的春雨做准备;推开柴门,清理竹林间的落叶,重新踏出一条小路。那座小桥早已倾斜,半边桥面也已坍塌;河岸的泥土正被流水慢慢冲刷侵蚀。这座园子本就只有“几亩简陋的屋舍”,加上整个冬天无人打理,更显得荒凉破败。但正是这种萧索中透出的野趣,反而让诗人那颗渴望远离尘嚣的心得到了抚慰。在这里,他可以吹起悠扬的竹笛,拨动古琴的清音,品味一种高雅古朴的意趣,这是那些沉溺于富贵繁华的人永远无法体会的。小园最可贵之处,就在于它能让人远离“钱刀之祸”——这里“钱刀”指的是钱财利禄,古人认为追逐利益往往会招致灾祸。诗人可以在此安心隐居,与世俗纷扰彻底隔绝。“耕种”二字既暗合春天的时令,又象征着远离尘嚣的隐居生活。正如《风俗通》所言:“利字旁边有刀,贪图钱财者终会惹祸上身。”而这座小园,恰恰成了诗人躲避世俗纷争的净土。诗的最后两句化用了陈皇后花费重金请司马相如作《长门赋》的典故,但用意却与众不同。这个典故通常用来比喻失宠的后妃或被君王疏远的臣子,而庾信在此却反其道而行之:他自比司马相如,却感叹自己隐居在此,无人以重金求其文章。这与前文“钱刀不相及”的寓意一脉相承。实际上,庾信在北朝深受皇帝器重,王公贵族都仰慕他的文采,争相结交,重金求文之事并不少见。他故意在结尾这样说,不过是想表达自己不愿与权贵往来的心志。就像他在前文所说,这座小园最可贵之处,就是能让他远离金钱名利的纷扰,保持内心的清净。这种看似自谦的说法,实则暗含着他超然物外的隐逸情怀。
4. 作品点评
这首诗描绘春日小园,并非工笔细描园中景物,而是随着诗人的闲适心境,信手勾勒出一幅荒芜中见生趣的图景。园中沟渠待疏、小桥欲倾,处处透着疏于打理的痕迹,却反而衬托出诗人悠然自得的情致。诗中“陆沉”、“幽径”、“低声”等词语的运用,营造出一种幽深婉约的意境。这些富有韵味的字眼,恰如其分地传达出春天悄然降临小园时,诗人心头那份若有若无的欣喜,以及独居幽处时细腻深沉的情思。全诗不着意于形貌刻画,而是通过这种含蓄内敛的语言风格,将诗人面对春光的微妙心境娓娓道来。
下一篇:南北朝·庾信《结客少年场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