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落江渡寒":树叶飘落,江面上渡口一片寒冷,
"雁还风送秋":大雁南飞,北风呼啸着将秋天送来。
"临流断商弦":面对江水弄断了那弹奏哀伤曲调的琴弦,
# 商弦:弹奏商调的丝弦,即七弦琴的第二弦。
"瞰川悲棹讴":俯视着江水听着那悲凉的船桨歌谣而心生悲戚。
# 棹讴:摇桨行船所唱之歌。
"适郢无东辕":没有前往江陵的车,
# 郢:春秋战国时楚国国都,今湖北江陵纪南城。
"还夏有西浮":但有西浮夏口之船。
# 夏:指夏口,在黄鹤矶的两南。
"三崖隐丹磴":江宁山上的红色石阶隐蔽不见,
# 三崖:指江宁(今江苏江宁)山。
"九派引沧流":长江的众多支派引来暗绿色的水流。
# 沧流:青色的水流。,九派:指浔阳(今江西九江)至武昌一段长江上的众多支流。
"泪竹感湘别":感受着湘别、泪竹的传说,
# 泪竹感湘别:传说尧之二女娥皇、女英为舜之二妃,舜南巡死于苍梧,二妃追至洞庭,以涕挥竹,竹尽斑,遂投江而死。
"弄珠怀汉游":怀想着游女弄珠的故事。
# 弄珠怀汉游:传说郑交甫在汉皋台下遇二女,皆佩大珠,交甫求得其珠,但不久二女与珠皆不见。
"岂伊药饵泰":怎么能因为音乐与饮食而感到快乐,
# 药饵:当作“乐饵”,指音乐与饮食,用《老子》“乐与饵,过客止”之典。
"得夺旅人忧":从而忘记旅人心中的无穷悲愁。
南朝宋文学家,“元嘉三大家”之一
鲍照(?~466),南朝宋文学家。字明远,东海(郡治今山东郯城北)人。出身寒微,曾任秣陵令、中书舍人等职,后为临海王刘子顼前军参军,故世称鲍参军。临海王刘子顼起兵失败,鲍照为乱兵所杀。鲍照与颜延之、谢灵运合称“元嘉三大家”。其诗体裁多样,题材丰富,长于乐府,尤擅七言之作,风格俊逸,对唐诗人李白、岑参等影响深远。其诗多不平之慨,表现了寒门之士积极进取的愿望和对士族专权现状的不满。亦擅赋及骈文。代表作品有乐府诗《拟行路难》十九首、赋《芜城赋》、骈文《登大雷岸与妹书》。著有《鲍参军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也是一首登高诗,主题围绕羁旅之愁与漂泊之思,通过对秋景、行程、山水描写,营造出萧瑟凄凉的氛围,生动地表达了诗人漂泊途中的孤寂无奈、思乡怀人之情,以及对自身境遇的感伤与忧愁。
2. 写作手法
用典:“泪竹感湘别,弄珠怀汉游”,运用了舜帝二妃泪洒湘竹和郑交甫汉水遇神女得珠的典故。借“泪竹”典故表达对亲人或友人离别的感伤,借“弄珠”典故增添了诗歌的浪漫色彩,同时也蕴含着对美好过往或理想生活的怀念,丰富了诗歌内涵,深化了情感表达。联想:“九派引沧流”,九派乱流,恰似诗人望故乡而不得见的内心迷茫外化。一个“沧”字,既让人联想到景色的苍凉,又谐音传达出内心的悲怆,意蕴深厚,而外表又含蓄不露。
3. 分段赏析
开篇两句“木落江渡寒,雁还风送秋”,描绘了诗人登临黄鹤矶时所见之景,并巧妙点明时令:大雁南归,寒风凛冽,树叶飘零,使得大江边的渡口更添几分萧瑟与凄凉。这两句意象宏大而苍凉,开篇便为全诗奠定了一种沉郁低回的基调,其笔法高超,方东树在《昭昧詹言》中赞其可与屈原“洞庭波兮木叶下”相媲美,实非虚誉。紧接着三、四两句,紧扣诗题“登”,叙述诗人登上黄鹤矶后,俯瞰浩渺长江,不禁悲从中来,抚弦弹奏,琴声凄厉,直至弦断。此时,江面上传来阵阵渔歌,歌声在秋风中显得格外哀伤,使诗人心中悲上加悲。彼时,诗人已近知天命之年,历经三十载漂泊生涯,身心俱疲,渴望安宁,不愿再四处奔波。此前在赴荆州途中所作的《从临海王上荆初发新渚》诗中,他便已流露出“奉役涂未启,思归思已盈”的思乡之情;而今秋景萧瑟,更让他感慨人生暮年将至,江水滔滔不绝,又让他痛感生命流逝不返,于是诗人取琴急弹,以泻心中悲怀。中间四句,正面描绘登临所见之景。诗人由武昌前往江陵,无法东归,故言“适郢无东辕”。下句“还夏有西浮”,借《楚辞·哀郢》中“过夏首而西浮”之句,表明自己前往江陵,唯有浮舟西行。“三崖隐丹磴,九派引沧流”,《荆州记》载:“江至浔阳,分为九道。”诗人远眺故乡,却望而不见,只得收回视线,注视眼前的江流纵横。这四句看似客观叙述,实则饱含深情。上二句借用《哀郢》之语,暗示自己西行如屈子去郢般无奈。下二句中,“丹”字为全诗唯一暖色,却偏偏指向故乡方向,可见在一片灰暗秋景中,唯有故乡那一抹阳光能稍慰诗人心田。这“丹”字与全诗色调不协,正凸显出故乡与黄鹤矶——即奔波宦途的象征——之间的鲜明对比。至于那九派乱流,恰似诗人望故乡而不得见的内心迷茫外化。一个“沧”字,既让人联想到景色的苍凉,又谐音传达出内心的悲怆,意蕴深厚,而外表又含蓄不露。“泪竹感湘别” ,借 “湘妃竹” 典故,娥皇、女英洒泪染竹的凄美传说融入其中,让别离的哀伤借神话载体渲染,添历史文化厚重感;“弄珠怀汉游” ,以 “弄珠” 关联汉时典故,唤起对往昔游赏盛景或浪漫故事的追怀,在时空交织里寄寓怀旧情思。后两句 “岂伊药饵泰,得夺旅人忧” ,笔锋一转,直言并非靠药石能让心境安泰,深刻道出羁旅之人忧愁的深沉难消,是漂泊者对自身愁苦难以排遣的喟叹,从神话、历史回溯,落到现实羁旅之哀,情感层层递进,用典精巧,将历史人文与个人情愫融合,让愁绪既有文化底蕴支撑,又具现实切肤之痛,在古典意象与个人情思的交融中,传递出复杂而深沉的情感 。
4. 作品点评
此诗对仗严谨工整,其遣词造句形象生动,意蕴深远而含蓄。开篇两句尤为精妙警策,对后世影响深远。唐代孟浩然的“木落雁南渡,北风江上寒”(《早寒有怀》),明显可见此二句的影子,受其启发与影响之迹清晰可辨,足见此诗开篇之妙,对后世诗人创作之启迪与引领作用显著。
# 鲍乐府故以骀宕动人,五言深秀如静女古人居文有体,不恃才所有余终不似近世人只一付本领,逢处即卖也。‘木落’,固江渡夙寒江渡之寒,乃若不因木叶试当寒月临江渡,则诚然乃尔故经生之理,不关诗理;犹浪子之情,无当诗情。
明王夫之《古诗评选》
# 发端有力。
清沈德潜《古诗源》卷十一
上一篇:南北朝·谢惠连《鞠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