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xíng
nán
shí
shǒu
shí

朝代:南北朝作者:鲍照浏览量:2
jūn
jiàn
shào
zhuàng
cóng
jūn
bái
shǒu
liú
huán
xiāng
yǎo
yǎo
yīn
chén
duàn
jué
guān
shuò
fēng
xiāo
tiáo
bái
yún
fēi
jiā
āi
biān
hán
tīng
chóu
rén
nài
dēng
shān
yuǎn
wàng
liú
yán
jiāng
níng
jiàn
nán
nán
ér
shēng
shì
kǎn
dào
mián
yōu
cuī
cháng
tàn

译文

您没看到那年轻力壮时投身军旅后,到了白头流浪离散不能得以归还故乡。故乡遥远日夜相隔离,音讯阻断,隔绝乡关。北风呼啸,白云下寂寥冷清,胡笳声哀伤急促边地气候寒冷。闻听这声音使人哀愁,无可奈何,登山远望希望能排解心头之愁,保留好自己的容颜。将要死在胡马的足迹上,回家见妻和儿子实在是难啊。男儿生活在人世坎坷不平想要怎么讲,连绵不断的忧愁摧折压抑而只能长久叹息。

逐句剖析

"君不见少壮从军去":您没看到那年轻力壮时投身军旅后,

"白首流离不得还":到了白头流浪离散不能得以归还故乡。

"故乡窅窅日夜隔":故乡遥远日夜相隔离,

# 窅窅:形容遥远。

"音尘断绝阻河关":音讯阻断,隔绝乡关。

# 音尘:音讯。尘,指来人身上的尘土,喻来人或信使。

"朔风萧条白云飞":北风呼啸,白云下寂寥冷清,

"胡笳哀急边气寒":胡笳声哀伤急促边地气候寒冷。

# 胡笳:胡人的一种吹奏乐器。木制管身、三孔、芦为簧,类似笛子。

"听此愁人兮奈何":闻听这声音使人哀愁,无可奈何,

"登山远望得留颜":登山远望希望能排解心头之愁,保留好自己的容颜。

# 得留颜:希望留住过去的容颜。留颜,犹驻颜,使容颜不衰老。

"将死胡马迹":将要死在胡马的足迹上,

"宁见妻子难":回家见妻和儿子实在是难啊。

"男儿生世轗轲欲何道":男儿生活在人世坎坷不平想要怎么讲,

# 欲何道:想要如何说道。,轗轲:一作“坎轲”。道路不平,喻人生曲折多艰或不得志。

"绵忧摧抑起长叹":连绵不断的忧愁摧折压抑而只能长久叹息。

# 绵忧:绵长的忧虑。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拟行路难十八首(其十四)》是南朝宋鲍照拟汉乐府杂曲《行路难》而作。此诗以出征在外的老兵为题材,通过描写他少壮从军、白首不得还的遭遇,抒发其对故乡与亲人的思念及无法团聚的悲哀,揭露了战乱给百姓带来的灾难。诗中运用对照、呼应、意象组合等手法,如“故乡窅窅日夜隔,音尘断绝阻河关”情景交融,生动展现老兵的愁情。该诗与《十五从军征》主题相似,又有不同,是鲍照诗作中的经典。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南朝宋文学家,“元嘉三大家”之一

鲍照(?~466),南朝宋文学家。字明远,东海(郡治今山东郯城北)人。出身寒微,曾任秣陵令、中书舍人等职,后为临海王刘子顼前军参军,故世称鲍参军。临海王刘子顼起兵失败,鲍照为乱兵所杀。鲍照与颜延之、谢灵运合称“元嘉三大家”。其诗体裁多样,题材丰富,长于乐府,尤擅七言之作,风格俊逸,对唐诗人李白、岑参等影响深远。其诗多不平之慨,表现了寒门之士积极进取的愿望和对士族专权现状的不满。亦擅赋及骈文。代表作品有乐府诗《拟行路难》十九首、赋《芜城赋》、骈文《登大雷岸与妹书》。著有《鲍参军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鲍照在元嘉二十八年(451)到元嘉三十年(453)间,仕途坎坷,自解侍郎,又离开始兴王任永安令,后因刘劭谋反被“禁止”,蒙受株连。《拟行路难十八首》当作于这一时期,诗中内容多与他此时的景况暗合。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乐府诗,也是一首边塞诗。诗中描绘了一个少壮从军、白首流离不得还的老兵形象,体现了老兵对故乡和亲人刻骨铭心的思念。如“故乡窅窅日夜隔,音尘断绝阻河关”写出老兵与故乡的远隔和音信不通,“将死胡马迹,能见妻子难”则体现他对妻子的怀恋及客死异乡无法相见的悲哀,揭露了战乱给平民百姓造成的沉重灾难。

2. 写作手法

比喻:“河关音尘断绝”,以“河关”比喻路途阻隔,形象地写出老兵与故乡之间空间与情感的双重隔绝,突出归乡之“难”。衬托:“朔风萧条白云飞,胡笳哀急边气寒”,以“朔风萧条”(触觉)与“白云飞”(视觉)衬托老兵漂泊无依的愁绪;用“胡笳哀急”(听觉)与“边气寒”(触觉)的哀景,进一步衬托老兵内心因思念故乡而产生的凄寒与悲凉。借景抒情:“故乡窅窅日夜隔,音尘断绝阻河关”“朔风萧条白云飞,胡笳哀急边气寒”。通过“窅窅远隔”“河关阻断”的空间景象,暗喻离别之久、思念之深;借“朔风”“白云”“胡笳”“边气”等景物,将老兵的愁情融入苍凉之景,情景交融地表达归乡不得的无奈。直抒胸臆:“男儿生世坎坷欲何道?绵忧摧抑起长叹”,结句直接抒发老兵对坎坷命运的慨叹,将积压的愁思与对现实的不满喷薄而出,情感强烈,具有震撼力。

3. 分段赏析

“君不见少壮从军去,白首流离不得还”:诗篇一开篇便如一声沉重的叹息,直叙老兵年少时应征入伍、垂暮之年仍漂泊异乡的坎坷命运。“少壮”与“白首”两个时间节点的强烈对比,如同一幅跨越数十年的生命画卷,在时光的褶皱里展开无尽沧桑,将老兵青春消逝、归乡无期的悲怆命运,赤裸裸地推至读者眼前。“故乡窅窅日夜隔,音尘断绝阻河关”:诗人以时空为经纬,编织出老兵与故乡隔绝的痛网。“窅窅”二字如同一枚沉重的砝码,压在“故乡”与“身畔”之间,丈量出地域距离的邈远;“日夜隔”则似时光的枷锁,锁住了思乡的每分每秒。而“河关阻断”“音尘断绝”的双重阻隔,更如层层叠叠的重门,不仅阻断了物理的归途,更掐断了情感的纽带,让老兵望乡的目光穿透千山万水,却始终触不到故土的轮廓,徒留满心煎熬在岁月中发酵。“朔风萧条白云飞,胡笳哀急边气寒”:笔锋一转,诗人将镜头对准边地的萧寒景致。凛冽的朔风卷着萧条的气息掠过荒原,白云在灰蓝色的天幕下孤飞,如同一幅冷色调的边塞画卷。此时,胡笳声从远处幽咽传来,那声音似泣似诉,与砭骨的寒气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场感官的双重折磨。视觉中“萧条”“飞”的动态,与听觉里“哀急”“寒”的通感体验相互呼应,不仅渲染出边塞荒寒凄清的氛围,更如一面镜子,映照出老兵孤苦无依的内心世界——那风声、笳声,何尝不是他心底悲鸣的外化?“将死胡马迹,能见妻子难”:诗至尾句,情感如火山喷发般直抵顶点。“将死”二字写尽生命的凋零之态,老兵如风中残烛,即将消逝在胡马践踏过的边陲土地;而“能见妻子难”则如一把锋利的匕首,直刺进亲情的软肋。生离与死别的叠加,归乡与团聚的双重幻灭,让“难”字承载了千钧之痛。诗人以对比手法,将生命的终点与团聚的奢望并置,仿佛在质问命运的残酷——当死亡的阴影已然笼罩,与亲人相见竟成了比生命终结更奢侈的企望,这份锥心之痛,又岂是言语所能尽述?全诗在这份近乎绝望的叩问中收束,余韵如胡笳绕梁,令人怆然泪下。

4. 作品点评

这首诗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通过描写老兵的遭遇,深刻地揭露了社会现实。其写作特色鲜明,运用多种手法生动地展现了老兵的情感。在文学史上,它与《十五从军征》一脉相承,是反映战乱题材的佳作。诗中如“男儿生世坎坷欲何道?绵忧摧抑起长叹”等句,直抒胸臆,具有强烈的感染力,被后世所称颂。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南北朝·鲍照《采菱歌》

下一篇:南北朝·谢灵运《会吟行》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