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chóu
wáng
jìn
ān
yuán
shī

朝代:南北朝作者:谢朓浏览量:2
shāo
shāo
zhī
zǎo
jìng
wǎn
nán
zhōng
róng
yòu
nìng
zhī
hóng
鸿
yàn
fēi
cháo
qīng
gàn
zuò
tóng
wéi
chàng
wàng
cēn
bǎi
chūn
cǎo
qiū
gèng
绿
gōng
wèi
西
guī
shuí
néng
jiǔ
jīng
luò
chén
rǎn

译文

秋意渐浓,树枝过早地变得劲健硬朗,晨露浓重,直到傍晚才渐渐干涸。南方气候温暖,橘柚依然枝繁叶茂,可我哪里知道,此时鸿雁早已向南迁徙。清晨穿过薄雾,前往青色的宫阁,暮色降临,仍独坐于朱红的宫门前。惆怅地眺望,却发现前路被阻隔,纷乱的思绪如乱麻,缠绕心头难以排遣。春日的青草到了秋天愈发浓绿,可您却仍未西归。谁又能长久留在这繁华的京城,世俗的尘埃早已染脏了我洁净的衣裳。

逐句剖析

"稍稍枝早劲":秋意渐浓,树枝过早地变得劲健硬朗,

# 稍稍:一作“梢梢”。形容树枝劲挺。鲍照《野鹅赋》“风梢梢而过树”,首句意实本此。

"涂涂露晚晞":晨露浓重,直到傍晚才渐渐干涸。

# 晞:即干。,涂涂:露厚貌。

"南中荣橘柚":南方气候温暖,橘柚依然枝繁叶茂,

# 荣:这里用为动词,是繁茂生长、欣欣向荣的意思。

"宁知鸿雁飞":可我哪里知道,此时鸿雁早已向南迁徙。

"拂雾朝青阁":清晨穿过薄雾,前往青色的宫阁,

# 青阁:指朝堂。,拂雾:早晨。

"日旰坐彤闱":暮色降临,仍独坐于朱红的宫门前。

# 闱:指所居庭室,着一“彤”,是与“青”字相对。,日旰:日暮,傍晚。

"怅望一途阻":惆怅地眺望,却发现前路被阻隔,

"参差百虑依":纷乱的思绪如乱麻,缠绕心头难以排遣。

# 参差:高低不齐。这里作繁杂解。

"春草秋更绿":春日的青草到了秋天愈发浓绿,

# 更:变。

"公子未西归":可您却仍未西归。

# 公子:指王德元。

"谁能久京洛":谁又能长久留在这繁华的京城,

# 京洛:京部洛阳,此指当时京都建康。

"缁尘染素衣":世俗的尘埃早已染脏了我洁净的衣裳。

# 素衣:白色衣服。,缁尘:黑色尘垢,此指世俗污垢。缁,黑色。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酬王晋安德元诗》是南朝齐代诗人谢朓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诗中通过对季节景物的描绘与日常场景的记录,抒发了仕途受阻的怅惘与归乡之愿。前四句以“枝早劲”“露晚晞”“橘柚荣”“鸿雁飞”等秋景起兴,暗含时光流逝与对友人的牵挂;中间“拂雾朝青阁,日旰坐彤闱”写自己在官场的日常,清晨赴朝、傍晚久坐,转而用“怅望一途阻,参差百虑依”直述仕途受阻的烦忧;末四句以“春草秋更绿”的景象,感叹友人未归,更以“谁能久京洛,缁尘染素衣”直抒不愿被京城世俗沾染、渴望归乡的心情。全诗语言清新自然,借景抒情与直抒胸臆结合,情感真挚深沉,体现了谢朓诗歌含蓄细腻的风格。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南朝齐诗人,永明诗体代表人物

谢朓(464~499),南朝齐诗人。字玄晖,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其与同族的谢灵运,并称“大小谢”。因曾任宣城太守、尚书吏部郎,故称谢宣城、谢吏部。后卷入废立的政治斗争中,遭人诬陷,死于狱中。谢脁是永明诗体的代表诗人,与沈约、王融诸人之作皆注重声律,时号“永明体”。他的诗长于写景,风格清俊,善于熔裁,圆美流转,平仄协调,对偶工整。谢脁关于声律对仗和写景状物的技巧,对于唐代诗坛有着深刻的影响。代表作品有《晚登三山还望京邑》等。著有《谢宣城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萧昭文于永明十二年(494年)七月践祚,然至十月便遭废黜,旋由萧鸾即位并改元建武。其时谢朓奉敕掌理中书诏诰事务,寻迁中书郎之职。考此诗创作时序,当在是年秋冬之际。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也是一首​​酬赠送别诗。诗歌通过​​深秋与南国春景的对比​​,​​描绘了​​诗人遭谗离荆后重返建业的孤寂处境,​​体现了​​政治倾轧下的惶恐心境,​​营造了​​萧瑟凄清又蕴藏深情的意境,​​表达了​​对友人的深切思念与对自身前程未卜的忧惧。

2. 写作手法

化用:“谁能久京洛,缁尘染素衣”,这两句化用了陆机《为顾彦先赠妇》中的“京洛多风尘,素衣化为缁”。陆机诗句以“京洛风尘”“素衣变缁”,写在京都洛阳的生活易受世俗沾染。谢朓在此化用,同样借“京洛”之地和“缁尘染素衣”的意象,表达在京城为官,久处官场,难免会被世俗、官场的不良风气所影响,流露出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增添了诗歌的文化底蕴与表现力,使情感表达更为含蓄且富有深意。双关:“南中荣桔柚,宁知鸿雁飞”表面写南中桔柚荣、鸿雁飞的景,实则借“桔柚”“鸿雁”,双关自身处境与对友人的牵挂,一语表两地景与情。对比:​​“梢梢枝早劲,涂涂露晚晞”​​,以“梢梢”拟秋风划过枯枝的凛冽声,“涂涂”状秋露至晚不干的浓重湿寒,凸显建业(南京)深秋的肃杀,暗喻诗人因荆州谗言被召回京城的政治境遇,如寒风中的枯枝般孤立无援。​​“南中荣桔柚”,“荣”字描写晋安(今福州)桔柚繁茂,温暖如春。​​“宁知鸿雁飞”​​,反诘语气强调晋安地处岭南(鸿雁南飞极限为衡阳),友人无缘感知北地秋寒。​​表面写地理温差,实则对比友人外放的安然与自身困居京城的险恶。

3. 分段赏析

首四句以时节流转起笔。诗人描绘建业帝都深秋景象:清晨萧瑟秋风掠过遒劲枝干,发出凄厉呼啸;夜幕低垂时,浓重秋露经久不散,直至破晓方渐消散。遭谗自荆州西府归来的诗人,正因政治倾轧饱尝世态炎凉,对自然节候的变迁格外敏锐,那梢头轻颤的秋风、枝头凝滞的秋露,都裹挟着刺骨寒意与萧瑟凄凉,被他以诗人之心细细体察。继而“南中”二句笔锋陡转:古有鸿雁南飞止于衡岳落雁峰的传说,晋安郡更在衡岳之南,连这秋日使者的身影都无缘得见。诗人借此双关寄语友人:身处南疆花明柳媚之地,又怎知我这里已是寒气侵骨的深秋?此联既扣“酬答”题旨,又以“荣”字极言南国春色,与首联的肃杀秋景形成凛冽反差;“宁知”的反诘之辞,更似在寻常景语中暗藏难言之痛,这温煦与严寒的强烈对照,恰是诗人当下境遇的无声隐喻。随后四句转写困顿处境与怅惘心绪。《南齐书》载世祖修筑施漆青楼的典故,此刻化作诗人晨霜暮雾中的真实写照:他踏碎寒霜趋赴朝堂,独对漫漫长夜枯坐空庭。这般无所作为的时日已令人难耐,何况又闻齐武帝“谢朓可还都”的传召(见《南齐书·谢朓传》),被迫离荆返京听候发落,更添惶惶不可终日之惧。等待愈久,心头压力愈重,思绪便愈发纤细敏感。“怅望一涂阻,参差百虑依”二句,恰似打开心闸:前路如重峦叠嶂阻隔望眼,命运似雾中看花晦暗不明,万千念头如泉涌迸溅,又似惊兔突窜,将诗人如坐针毡、度日如年的焦灼与恐惧,刻画得入木三分。方才尚如飞鸟暂脱樊笼(化用《暂使下都夜发新林至京邑赠西府同僚》“寥廓已高翔”之句),转瞬又堕入百忧丛生的深渊,这骤起骤落的心理曲线,正是其特定心境的真实映照。末四句复归“酬答”本意。“春草”句暗引《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的典故,“谁能”句则化用陆机《为顾彦先赠妇二首》“京洛多风尘,素衣化为缁”的诗句,表面皆似寻常慰藉之语。实则字字浸透凄楚:秋意渐浓而友人滞留南国,自己滞留京都却前途未卜,若遭贬谪流离,恐再难与君相见。“京洛多风尘”的喟叹,道尽对京都险恶的忧惧,每念及此,怎能不教诗人肝肠寸断?这看似平淡的劝慰之辞,实则是以乐景写哀、以寻常语寓沉痛心的绝妙笔法。

4. 作品点评

此诗在修辞艺术上颇具匠心,首联、颈联与尾联均显现出严谨的对仗意识,对句工稳而精妙。诗人描绘景致、抒发情感时,多巧妙化用前人成语典故,尤以第三联设色最为浓烈,可见锤炼之功。这些艺术处理仿佛为全诗覆上一层朦胧轻纱,使诗意若隐若现,呈现出繁复而瑰丽的色彩层次,实则皆是诗人精心设计的艺术“障眼法”。读者需细心拨开这层迷雾,方能洞察诗人隐藏于华丽辞藻之下的真心。诗歌外在形态虽显宁静平和,内里却暗流涌动,将深挚情感潜藏于典雅辞藻之中,这“外温内热、情隐辞显”的艺术特质,正是此诗最为突出的精神内核。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南北朝·佚名《读曲歌》

下一篇:南北朝·鲍照《拟古诗》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