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晓月发云阳":拂晓时分从云阳出发,
# 发云阳:从云阳出发。云阳即今江苏省丹阳县。,晓月:月亮还没有完全隐没的拂晓时分。
"落日次朱方":晚上在朱方临时住宿歇息。
# 朱方:春秋时地名,三国时称丹徒,即今江苏省镇江市。刘宋王朝宗室墓地所在。,次:途中临时住宿歇息。
"含凄泛广川":含着凄凉在广阔的江面上泛舟而行,
# 泛广川:在广阔的江面上泛舟而行。
"洒泪眺连冈":流着泪远望安葬庐陵王的连绵山冈。
# 眺连冈:远望安葬庐陵王的连绵山冈。青乌子《相冢书》:“天子葬高山,诸侯葬连冈。”连冈指连绵不断的低矮小山丘。
"眷言怀君子":思念正派人庐陵王刘义真,
# 君子:正派人,指庐陵王刘义真。,眷言:思念的样子。言,作词尾,无实意。
"沉痛结中肠":如同切伤腹中肠胃一般痛苦。
"道消结愤懑":君子势力减弱以致为小人所欺,悲愤郁积于胸,
# 结愤懑:悲愤郁积于胸。,道消:君子势力减弱以致为小人所欺。语本《周易·否卦》彖辞“内小人而外君子,小人道长君子道消也”,这里暗指少帝之时。
"运开申悲凉":文帝之初长期压抑的悲伤情绪得到伸展发泄。
# 申悲凉:长期压抑的悲伤情绪得到伸展发泄。,运开:国运开张,正派人势力占上风,指文帝之初。其时拨乱反正,刘义真被枉杀事得到昭雪。
"神期恒若存":明灵精气似觉永久存在,
# 恒若存:似觉永久存在。,神期:明灵精气。
"德音初不忘":品行及音容笑貌一点也没有忘记。
# 初不忘:一点也没有忘记。,德音:品行及音容笑貌。
"徂谢易永久":死去的是永久的事情,
# 徂谢:去世,死亡。
"松柏森已行":墓旁的松柏数已经森然成形。
"延州协心许":吴国王子季札完成心中的许诺,
# 协心许:完成心中的许诺。,延州:即延陵。本为地名,这里代指封于延陵的吴国王子季札。《新序·节士》有记叙:“延陵季子将西聘晋,带宝剑以过徐君。徐君观剑,不言而色欲之。延陵季子为有上国之使,未献也,然其心许之矣。致事于晋,顾反,则徐君死于楚……遂脱剑致之嗣君。嗣君曰:‘先君无命,孤不敢受剑。’于是季子以剑带徐君墓树而去。”
"楚老惜兰芳":楚地彭城一位老人悼念龚胜的事情。
# 楚老惜兰芳:指楚地彭城一位老人悼念龚胜的故事。据《汉书·龚胜传》,龚胜是楚地人,因不愿为新莽王朝效力而自杀。有一同乡老父前来吊唁,抚坟痛哭,非常伤心。但他又感慨惋惜地说:“嗟乎!薰以香自烧,膏以明白销,龚先生竟天天年,非吾徒也。”于是赶快离开了。
"解剑竟何及":季札赠剑究竟有什么用,
"抚坟徒自伤":楚老悼念龚胜只会让自己感到悲伤。
"平生疑若人":自己以前怀疑季札和楚老,
# 若人:这些人,指季札和楚老。,平生:平时,以前,指诗人自己而言。
"通蔽互相妨":季札和楚老这些人既有通智的一面,又有愚蔽的一面,互相抵触矛盾。
# 通蔽互相妨:指季札和楚老这些人既有通智的一面,又有愚蔽的一面,互相抵触矛盾。
"理感深情恸":理智与情感相互作用,让我悲痛至极,
"定非识所将":这绝不是一般的认知所能控制。
"脆促良可哀":人生脆弱短暂,实在令人悲哀,
# 良:甚,很。,脆促:脆弱窘迫,指庐陵王生前所受的排挤欺压。
"夭枉特兼常":庐陵王遭受冤枉夭折,更超出了寻常的不幸。
# 特兼常:其悲哀又特别要超过平常。,夭枉:指庐陵玉受冤枉短命而死。
"一随往化灭":人一旦逝去,一切都随之湮灭,
# 一随往化灭:一切都跟着死亡而消失。
"安用空名扬":空有虚名又有什么用呢?
# 空名扬:指原嘉三年为刘义真平反,恢复庐陵王封号,并追赠侍中、大将军等名号而言。
"举声泣已沥":我放声痛哭,泪水已然流尽,
# 沥:液体一滴一滴地往下掉,此指眼泪快流干了。,举声:放声痛哭。
"长叹不成章":连声长叹,哀伤得无法将诗写成篇章。
# 长叹不成章:由于过度悲伤,只能哀叹声声,连诗也写不成篇了。
南朝宋诗人,山水诗派鼻祖
谢灵运(385~433),南朝宋诗人。祖籍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生于会稽始宁(今浙江上虞南)。幼时寄养在钱塘杜家,所以小名客儿,后世又称谢客。谢玄之孙,晋时袭封康乐公,故称谢康乐。谢灵运是中国“山水诗派”鼻祖,诗与颜延之齐名,并称“颜谢”。与谢朓合称为“大小谢”,加上族弟谢惠连合称为“三谢”;与颜延之、鲍照合称“元嘉三大家”。谢灵运的诗大都描写会稽、永嘉、庐山等地的山水名胜,善以精丽之语刻画自然景物,开文学史上的山水诗一派,但有“玄言”余习,又“颇以繁芜为累”。他创作的《山居赋》作为山水赋的代表,对后世山水诗的发展产生极大影响,也引领了南北朝山水小品文。谢灵运还兼通史学,工于书法,翻译佛经,曾奉诏撰《晋书》。 明人辑有《谢康乐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南朝宋时期的五言古诗,也是一首悼亡兼政治抒情题材的诗。它描绘了诗人从云阳出发,在朱方凭吊庐陵王墓的过程,体现了对庐陵王刘义真的深切悼念,表达了因君子遭难、世道变迁而生的愤懑与悲凉。借行程、凭吊场景及典故,写出了对逝者的怀念、对政治境遇的感慨以及对人生的反思。
2. 写作手法
用典:“延州协心许,楚老惜兰芳。解剑竟何及,抚坟徒自伤”,运用延州季子解剑挂墓和楚老悼念龚胜的典故,一方面表明自己不忘与庐陵王的情谊,另一方面借古人的忠义之举,深化对庐陵王的哀悼之情,也暗示自身的无奈与伤感。
3. 分段赏析
这首诗开篇从诗人的行程入手,天未破晓,他便借着月光从云阳启程,直至夕阳西下才抵达朱方。按常理,两地距离不算远,无需耗费一整天,这显然暗示着诗人在庐陵王墓前停留了许久(刘宋皇室陵墓多在朱方郊区)。诗人借此深切哀悼这位不幸遇害的少年王子。“道消”两句,实则蕴含深意。在徐羡之等小人当道时,君子受抑,诗人愤懑难抒,积郁于心;而如今拨乱反正,国运渐兴,他才得以倾诉这份哀悼之情,“开运”二字也流露出对刘义隆的赞颂。“神期恒若存,德音初不忘”,诗人认为逝者虽已远去,但其精神长存,昔日交谈仍铭记于心。通常,伤逝诗会着重笔墨于与逝者的关系,可在此诗中,这部分却一笔带过。这背后有其苦衷。在刘裕的七个儿子里,刘义符因缺乏政治素养,喜好玩乐,很快在政变中丧命。而庐陵王刘义真则才华出众,早年参与刘裕北伐,险丧关中;回朝后,广纳人才,与谢灵运、颜延之等交往密切,还曾规划未来,欲以他们为相。刘裕去世前,他获任诸多要职,未及赴任高祖崩逝,后去历阳途中,其“影子政府”已然显现。谢灵运正是在此背景下被召回京任职。他拥护朝廷铲除徐羡之集团、为刘义真昭雪,但刘义真昔日狂言不便提及,故而以“德音”一词含糊带过与小王爷的交情。此时,哀叹刘义真的非命是安全的,宋文帝也多次称其为“冤魂”。谢诗借典抒情,延州季子挂剑,既表不忘旧情,也叹生者纪念于逝者无益,情真意切;“楚老惜兰芳”出自《汉书・龚胜传》,痛惜刘义真因高尚而亡,“抚坟徒自伤”更流露出诗人对自身命运的隐忧。“平生疑若人,通蔽互相妨。理感深情恸,定非识所将”四句,理解颇具难度。李善认为“若人”指延州季子和楚老,其品德高尚为“通”,解剑抚坟为“蔽”;吕向则称“若人”是庐陵王,“通”为聪明好古,“蔽”为与群邪不协致亡;黄节修正后指出“通”是帝子身份,“蔽”是被废为庶人,二者相互矛盾。这四句体现出刘义真高贵出身与悲惨命运的强烈反差,令诗人悲痛难抑,虽带玄言色彩,却深刻传达出其哀伤。诗末几句,直言刘义真早逝且冤屈,即便昭雪也是空名,诗人哀恸难禁,长歌当哭,自觉诗不成章。
4. 作品点评
谢灵运山水诗常细腻绘景,情感含蓄;而此政治抒情诗却饱含深情。因形势复杂,他虽未直言,却已将情感与想法和盘托出,尽显大诗人的深厚笔力。
# 常论康乐情深而多爱人也,惟其多爱,故山水亦爱,友朋亦爱。观墓下之作,哀惨异常,知忠义之感,亦非全伪。
清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
# 古今第一首挽诗。
清王夫之《古诗评选》
上一篇:南北朝·鲍照《代边居行》
下一篇:南北朝·谢朓《咏墙北栀子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