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líng
wáng
xià
zuò

朝代:南北朝作者:谢灵运浏览量:2
xiǎo
yuè
yún
yáng
luò
zhū
fāng
hán
fàn
guǎng
广
chuān
lèi
tiào
lián
gāng
juàn
yán
huái
怀
jūn
chén
tòng
jié
zhōng
cháng
dào
xiāo
jié
fèn
mèn
yùn
kāi
shēn
bēi
liáng
shén
héng
ruò
cún
yīn
chū
wàng
xiè
yǒng
jiǔ
sōng
bǎi
sēn
xíng
yán
zhōu
xié
xīn
chǔ
lǎo
lán
fāng
jiě
jiàn
jìng
fén
shāng
píng
shēng
ruò
rén
tōng
xiāng
fáng
gǎn
shēn
qíng
tòng
dìng
fēi
shí
suǒ
jiāng
cuì
liáng
āi
yāo
wǎng
jiān
cháng
suí
wǎng
huà
miè
ān
yòng
kōng
míng
yáng
shēng
cháng
tàn
chéng
zhāng

译文

拂晓时分从云阳出发,晚上在朱方临时住宿歇息。含着凄凉在广阔的江面上泛舟而行,流着泪远望安葬庐陵王的连绵山冈。思念正派人庐陵王刘义真,如同切伤腹中肠胃一般痛苦。君子势力减弱以致为小人所欺,悲愤郁积于胸,文帝之初长期压抑的悲伤情绪得到伸展发泄。明灵精气似觉永久存在,品行及音容笑貌一点也没有忘记。死去的是永久的事情,墓旁的松柏数已经森然成形。吴国王子季札完成心中的许诺,楚地彭城一位老人悼念龚胜的事情。季札赠剑究竟有什么用,楚老悼念龚胜只会让自己感到悲伤。自己以前怀疑季札和楚老,季札和楚老这些人既有通智的一面,又有愚蔽的一面,互相抵触矛盾。理智与情感相互作用,让我悲痛至极,这绝不是一般的认知所能控制。人生脆弱短暂,实在令人悲哀,庐陵王遭受冤枉夭折,更超出了寻常的不幸。人一旦逝去,一切都随之湮灭,空有虚名又有什么用呢?我放声痛哭,泪水已然流尽,连声长叹,哀伤得无法将诗写成篇章。

逐句剖析

"晓月发云阳":拂晓时分从云阳出发,

# 发云阳:从云阳出发。云阳即今江苏省丹阳县。,晓月:月亮还没有完全隐没的拂晓时分。

"落日次朱方":晚上在朱方临时住宿歇息。

# 朱方:春秋时地名,三国时称丹徒,即今江苏省镇江市。刘宋王朝宗室墓地所在。,次:途中临时住宿歇息。

"含凄泛广川":含着凄凉在广阔的江面上泛舟而行,

# 泛广川:在广阔的江面上泛舟而行。

"洒泪眺连冈":流着泪远望安葬庐陵王的连绵山冈。

# 眺连冈:远望安葬庐陵王的连绵山冈。青乌子《相冢书》:“天子葬高山,诸侯葬连冈。”连冈指连绵不断的低矮小山丘。

"眷言怀君子":思念正派人庐陵王刘义真,

# 君子:正派人,指庐陵王刘义真。,眷言:思念的样子。言,作词尾,无实意。

"沉痛结中肠":如同切伤腹中肠胃一般痛苦。

"道消结愤懑":君子势力减弱以致为小人所欺,悲愤郁积于胸,

# 结愤懑:悲愤郁积于胸。,道消:君子势力减弱以致为小人所欺。语本《周易·否卦》彖辞“内小人而外君子,小人道长君子道消也”,这里暗指少帝之时。

"运开申悲凉":文帝之初长期压抑的悲伤情绪得到伸展发泄。

# 申悲凉:长期压抑的悲伤情绪得到伸展发泄。,运开:国运开张,正派人势力占上风,指文帝之初。其时拨乱反正,刘义真被枉杀事得到昭雪。

"神期恒若存":明灵精气似觉永久存在,

# 恒若存:似觉永久存在。,神期:明灵精气。

"德音初不忘":品行及音容笑貌一点也没有忘记。

# 初不忘:一点也没有忘记。,德音:品行及音容笑貌。

"徂谢易永久":死去的是永久的事情,

# 徂谢:去世,死亡。

"松柏森已行":墓旁的松柏数已经森然成形。

"延州协心许":吴国王子季札完成心中的许诺,

# 协心许:完成心中的许诺。,延州:即延陵。本为地名,这里代指封于延陵的吴国王子季札。《新序·节士》有记叙:“延陵季子将西聘晋,带宝剑以过徐君。徐君观剑,不言而色欲之。延陵季子为有上国之使,未献也,然其心许之矣。致事于晋,顾反,则徐君死于楚……遂脱剑致之嗣君。嗣君曰:‘先君无命,孤不敢受剑。’于是季子以剑带徐君墓树而去。”

"楚老惜兰芳":楚地彭城一位老人悼念龚胜的事情。

# 楚老惜兰芳:指楚地彭城一位老人悼念龚胜的故事。据《汉书·龚胜传》,龚胜是楚地人,因不愿为新莽王朝效力而自杀。有一同乡老父前来吊唁,抚坟痛哭,非常伤心。但他又感慨惋惜地说:“嗟乎!薰以香自烧,膏以明白销,龚先生竟天天年,非吾徒也。”于是赶快离开了。

"解剑竟何及":季札赠剑究竟有什么用,

"抚坟徒自伤":楚老悼念龚胜只会让自己感到悲伤。

"平生疑若人":自己以前怀疑季札和楚老,

# 若人:这些人,指季札和楚老。,平生:平时,以前,指诗人自己而言。

"通蔽互相妨":季札和楚老这些人既有通智的一面,又有愚蔽的一面,互相抵触矛盾。

# 通蔽互相妨:指季札和楚老这些人既有通智的一面,又有愚蔽的一面,互相抵触矛盾。

"理感深情恸":理智与情感相互作用,让我悲痛至极,

"定非识所将":这绝不是一般的认知所能控制。

"脆促良可哀":人生脆弱短暂,实在令人悲哀,

# 良:甚,很。,脆促:脆弱窘迫,指庐陵王生前所受的排挤欺压。

"夭枉特兼常":庐陵王遭受冤枉夭折,更超出了寻常的不幸。

# 特兼常:其悲哀又特别要超过平常。,夭枉:指庐陵玉受冤枉短命而死。

"一随往化灭":人一旦逝去,一切都随之湮灭,

# 一随往化灭:一切都跟着死亡而消失。

"安用空名扬":空有虚名又有什么用呢?

# 空名扬:指原嘉三年为刘义真平反,恢复庐陵王封号,并追赠侍中、大将军等名号而言。

"举声泣已沥":我放声痛哭,泪水已然流尽,

# 沥:液体一滴一滴地往下掉,此指眼泪快流干了。,举声:放声痛哭。

"长叹不成章":连声长叹,哀伤得无法将诗写成篇章。

# 长叹不成章:由于过度悲伤,只能哀叹声声,连诗也写不成篇了。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庐陵王墓下作诗》是南朝宋诗人谢灵运的作品。此诗主题围绕对庐陵王刘义真的哀悼与自身愤懑情感的抒发。从行程写起,描绘含凄泛川、洒泪眺冈的情景,表达对庐陵王的沉痛怀念;回忆往事,感慨世道变迁,抒发愤懑与悲凉;用延州季子、楚老等典故,表明庐陵王虽逝,其德音难忘,而自己抚坟伤感,反思人生短暂与声名虚幻,最后以痛哭长叹收束。借景抒情,如“含凄泛广川,洒泪眺连冈”借景烘托哀伤;用典,“延州协心许,楚老惜兰芳”等典故深化情感;直抒胸臆,如“道消结愤懑,运开申悲凉”直接倾诉内心情绪。开篇写行程与初临墓地的悲痛;中间部分追忆与感慨交织;结尾深入反思并以悲叹收笔。此诗情感真挚深沉,展现谢灵运在政治压抑下的复杂心境,其语言凝练,用典巧妙。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南朝宋诗人,山水诗派鼻祖

谢灵运(385~433),南朝宋诗人。祖籍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生于会稽始宁(今浙江上虞南)。幼时寄养在钱塘杜家,所以小名客儿,后世又称谢客。谢玄之孙,晋时袭封康乐公,故称谢康乐。谢灵运是中国“山水诗派”鼻祖,诗与颜延之齐名,并称“颜谢”。与谢朓合称为“大小谢”,加上族弟谢惠连合称为“三谢”;与颜延之、鲍照合称“元嘉三大家”。谢灵运的诗大都描写会稽、永嘉、庐山等地的山水名胜,善以精丽之语刻画自然景物,开文学史上的山水诗一派,但有“玄言”余习,又“颇以繁芜为累”。他创作的《山居赋》作为山水赋的代表,对后世山水诗的发展产生极大影响,也引领了南北朝山水小品文。谢灵运还兼通史学,工于书法,翻译佛经,曾奉诏撰《晋书》。 明人辑有《谢康乐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庐陵王墓下作诗》由南朝宋的谢灵运作于元嘉三年(426年)春天。谢灵运与庐陵王刘义真关系密切,刘宋王朝初建时,他因与刘义真的关联,在永初三年(422年)被赶出朝廷,前往永嘉任太守,而刘义真也从尊贵地位跌落,后遭暗杀。政局变动后,刘义真之弟刘义隆(宋文帝)即位,铲除权臣,为刘义真昭雪,谢灵运被召回任秘书监。在从故乡进京途中,谢灵运特意前往凭吊庐陵王陵墓,有感而发写下此诗。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南朝宋时期的五言古诗,也是一首悼亡兼政治抒情题材的诗。它描绘了诗人从云阳出发,在朱方凭吊庐陵王墓的过程,体现了对庐陵王刘义真的深切悼念,表达了因君子遭难、世道变迁而生的愤懑与悲凉。借行程、凭吊场景及典故,写出了对逝者的怀念、对政治境遇的感慨以及对人生的反思。

2. 写作手法

用典:“延州协心许,楚老惜兰芳。解剑竟何及,抚坟徒自伤”,运用延州季子解剑挂墓和楚老悼念龚胜的典故,一方面表明自己不忘与庐陵王的情谊,另一方面借古人的忠义之举,深化对庐陵王的哀悼之情,也暗示自身的无奈与伤感。

3. 分段赏析

这首诗开篇从诗人的行程入手,天未破晓,他便借着月光从云阳启程,直至夕阳西下才抵达朱方。按常理,两地距离不算远,无需耗费一整天,这显然暗示着诗人在庐陵王墓前停留了许久(刘宋皇室陵墓多在朱方郊区)。诗人借此深切哀悼这位不幸遇害的少年王子。“道消”两句,实则蕴含深意。在徐羡之等小人当道时,君子受抑,诗人愤懑难抒,积郁于心;而如今拨乱反正,国运渐兴,他才得以倾诉这份哀悼之情,“开运”二字也流露出对刘义隆的赞颂。“神期恒若存,德音初不忘”,诗人认为逝者虽已远去,但其精神长存,昔日交谈仍铭记于心。通常,伤逝诗会着重笔墨于与逝者的关系,可在此诗中,这部分却一笔带过。这背后有其苦衷。在刘裕的七个儿子里,刘义符因缺乏政治素养,喜好玩乐,很快在政变中丧命。而庐陵王刘义真则才华出众,早年参与刘裕北伐,险丧关中;回朝后,广纳人才,与谢灵运、颜延之等交往密切,还曾规划未来,欲以他们为相。刘裕去世前,他获任诸多要职,未及赴任高祖崩逝,后去历阳途中,其“影子政府”已然显现。谢灵运正是在此背景下被召回京任职。他拥护朝廷铲除徐羡之集团、为刘义真昭雪,但刘义真昔日狂言不便提及,故而以“德音”一词含糊带过与小王爷的交情。此时,哀叹刘义真的非命是安全的,宋文帝也多次称其为“冤魂”。谢诗借典抒情,延州季子挂剑,既表不忘旧情,也叹生者纪念于逝者无益,情真意切;“楚老惜兰芳”出自《汉书・龚胜传》,痛惜刘义真因高尚而亡,“抚坟徒自伤”更流露出诗人对自身命运的隐忧。“平生疑若人,通蔽互相妨。理感深情恸,定非识所将”四句,理解颇具难度。李善认为“若人”指延州季子和楚老,其品德高尚为“通”,解剑抚坟为“蔽”;吕向则称“若人”是庐陵王,“通”为聪明好古,“蔽”为与群邪不协致亡;黄节修正后指出“通”是帝子身份,“蔽”是被废为庶人,二者相互矛盾。这四句体现出刘义真高贵出身与悲惨命运的强烈反差,令诗人悲痛难抑,虽带玄言色彩,却深刻传达出其哀伤。诗末几句,直言刘义真早逝且冤屈,即便昭雪也是空名,诗人哀恸难禁,长歌当哭,自觉诗不成章。

4. 作品点评

谢灵运山水诗常细腻绘景,情感含蓄;而此政治抒情诗却饱含深情。因形势复杂,他虽未直言,却已将情感与想法和盘托出,尽显大诗人的深厚笔力。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常论康乐情深而多爱人也,惟其多爱,故山水亦爱,友朋亦爱。观墓下之作,哀惨异常,知忠义之感,亦非全伪。

清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

# 古今第一首挽诗。

清王夫之《古诗评选》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南北朝·鲍照《代边居行》

下一篇:南北朝·谢朓《咏墙北栀子诗》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