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dōng
jié
hòu
zhì
chéng
xiàng
shì
chē
zhōng
zuò
shī

朝代:南北朝作者:沈约浏览量:2
lián
gōng
shī
quán
shì
mén
guǎn
yǒu
yíng
guì
jiàn
yóu
kuàng
nǎi
chí
píng
gāo
chē
chén
wèi
miè
zhū
shēng
bīn
jiē
绿
qián
mǎn
wèi
tái
shēng
shuí
dāng
jiǔ
yuán
shàng
wàng
jiā
chéng

译文

廉颇失去了权势,门庭就有冷落和热闹的不同情况。高贵和低贱尚且如此,何况是弯曲的池塘也已经填平。高大的车马扬起的尘土还没有消散,穿着珠饰鞋子的宾客脚步声好像还在回响。宾客来访的台阶长满了绿色的苔藓,客人坐过的位置生长出了紫色的苔藓。谁能在黄泉之下,心情郁闷地望着那美好的坟墓呢。

逐句剖析

"廉公失权势":廉颇失去了权势,

"门馆有虚盈":门庭就有冷落和热闹的不同情况。

"贵贱犹如此":高贵和低贱尚且如此,

"况乃曲池平":何况是弯曲的池塘也已经填平。

"高车尘未灭":高大的车马扬起的尘土还没有消散,

"珠履故余声":穿着珠饰鞋子的宾客脚步声好像还在回响。

"宾阶绿钱满":宾客来访的台阶长满了绿色的苔藓,

"客位紫苔生":客人坐过的位置生长出了紫色的苔藓。

"谁当九原上":谁能在黄泉之下,

"郁郁望佳城":心情郁闷地望着那美好的坟墓呢。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冬节后至丞相第诣世子车中作诗》是南梁诗人沈约创作的一首诗。这首诗的诗题很有特色,汉魏时期,古诗大多为乐府诗,常以乐府诗题命名;即便不是乐府诗,诗题也较为简单质朴,不太注重雕琢。到了刘宋,文人争奇逐新,谢灵运的山水诗不仅风格清丽,诗题也多新颖独特,像《石门新营所住四面高山回溪石濑修竹茂林》便是例证。此诗诗题的特色,并非着力于营造诗情画意,而是在表意上独出心裁。吴淇在《六朝选诗定论》卷十六中提到:“此诗虽为‘诣世子’而作,却通篇无一语涉及世子,皆因休文心中先存炎凉之感。前五句借廉公失势引贵贱无常之叹,言世事变化甚于曲池变平,描绘丞相府昔日高车珠履之盛。后五句写如今宾阶客位青苔丛生之衰,以九原望佳城,叹人生归宿与命运无常。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南朝齐梁文学家,永明诗体代表人物

沈约(441~513),南朝齐梁文学家。字休文,吴兴武康(今浙江)人,为“竟陵八友”之一。曾在南朝宋、齐两朝做官,后来帮助梁武帝萧衍登上皇位,被任命为尚书仆射,封为建昌县侯,官至尚书令。沈约与谢朓、王融诸人之作皆注重声律,时号“永明体”。其诗重藻饰,部分诗作语言清新。他与周颙等创“四声八病”之说,要求作诗区别、调和四声,避免八病,对古体诗向律诗的转变起重要作用,曾据旧本撰成《宋书》,又有《四声谱》《齐纪》《沈约集》等,已佚。代表作品有《早行逢故人》《早发定山》《别范安成》等。明人辑有《沈隐侯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冬节后至丞相第诣世子车中作诗》是南梁诗人沈约所创作,这首诗在《艺文类聚》卷三十中,被记作《萧丞相第诣世子车中作》。《文选》李善注认为,诗中的丞相指的是萧嶷。萧嶷乃齐高帝萧道成的次子,也是武帝萧赜的弟弟,于公元492年(永明十年)夏四月逝世。李善注引用蔡邕《独断》中的说法:“诸侯嫡子称世子”,这里的世子便是指萧嶷的长子萧子廉。萧子廉,字景蔼,曾担任太子中舍人、前军将军等职,于公元493年(永明十一年)离世。“冬节”即冬至,这一天是朝臣相互往来问讯的日子,《南齐书・武陵昭王晔传》里“冬节问讯,诸王皆出,晔独后来”的记载便是明证。据此推断,此诗应当创作于公元492年的冬天。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写作手法

用典:“贵贱犹如此,况乃曲池平”:暗用汉人翟公事,据《汉书·张冯汲郑传》,翟公为廷尉时宾客盈门,罢官后门可罗雀,复职后宾客又欲往,翟公于门上题字感慨世态炎凉;同时“曲池平”引用《桓子新论》中雍门周说孟尝君“千秋万岁后,高台既已倾,曲池又以平”,以人死之后的变化强化世事无常之感。

2. 分段赏析

全诗可划分成三个部分。前四句为第一节,诗人援用古人典故来比照当下,借世人面对贵贱的不同态度,引出关于死生的思考。“廉公”指的就是廉颇。依据《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赵国中了秦国的反间计,廉颇被免去长平之战指挥官的职务,那时“失势之时,原来的门客全都离去。等到他再次被启用为将军,门客又纷纷回来。廉颇说:‘你们都回去吧!’门客回应道:‘唉!您怎么领悟得这么晚呢!天下之人皆以利益相交,您有权势,我们就追随您;您没权势,我们便离开,这本就是常理,又有什么可埋怨的呢!’”诗中的“失权势”“门馆有虚盈”描述的正是这一情形。“贵贱犹如此”,这句不仅体现了诗人对廉颇失势与得势时门客来去的感慨,还暗中借用了汉代翟公的事迹:“下邽的翟公担任廷尉时,宾客盈门;等到被罢官,门外冷落得可以张网捕雀。后来他再次担任廷尉,宾客又想前往,翟公便在门上大大地写上:‘一死一生,才知道交情的深浅;一贫一富,才看清世人的态度;一贵一贱,交情才能真正显现。’”(《汉书·张冯汲郑传》)“曲池平”,寓意人去世之后的变化,李善注引用《桓子新论》的内容:“雍门周游说孟尝君时提到:‘千秋万岁之后,高台已然倾倒,曲折的池塘也已夷为平地。’”从一贵一贱之间,门客的或盈或虚,已然能看出世态炎凉,更何况生死之间的巨大变迁呢。这四句从古代旧事切入,从贵贱话题展开,目的是为了引出当下之事,引出关于生死的感慨。“犹”“况”这两个虚词的使用,让文章的气势更显曲折起伏。诗的中间四句,真切描绘了丞相刚刚离世后,其府第宾客散尽、一片凄凉的景象。“高车”,依据刘熙《释名·释车》的解释,“是那种车盖高耸,人可站立乘驾的车子”。“高车尘未灭”,意即丞相去世时间尚短,那往日高车行驶扬起尘土的场景,仿佛还清晰地浮现在眼前。“珠履”,李善注引用《史记》记载:“春申君的上等门客,都穿着缀有宝珠的鞋子。”“珠履故余声”,昔日门生故吏们穿着珠履,纷纷前往丞相府第时杂乱的脚步声,似乎仍萦绕在耳边。这里以似乎尚存的声响来反衬如今的寂静无声,愈发让人感受到一种深深的寂寞。按理说,丞相刚去世不久,不论是出于礼节去吊唁逝者,还是慰问生者,作为门生故吏以及生前好友,都理应义不容辞。然而,现实却是“宾阶绿钱满,客位紫苔生”,宾客所经的台阶以及就座之处,处处都长满了苔藓,整个宅第呈现出一派萧条荒凉之态,足见已无人登门拜访。正如崔豹在《古今注》中所说:“空荡无人的屋子,就会长出苔藓,有的呈青色,有的呈紫色,其中一种就叫绿钱。”诗的结尾两句,构成了第三节,视角从丞相府第转移到了丞相的坟茔。此刻,丞相府门庭冷落,竟无一位宾客,只剩下诗人独自遥望着那松柏繁茂、郁郁葱葱的坟头,心中满是难以言表的感慨。“九原”,在春秋时期乃是晋国卿大夫的埋葬之地。而“佳城”,指代的就是坟墓。据《西京杂记》记载,滕公(夏侯婴)掘地三尺时,发现一具石椁,椁上刻有铭文:“佳城郁郁,三千年,见白日,吁嗟滕公居此室。”后来,滕公便葬在了此处。“谁当”二字,蕴含着门客全都离去,唯有诗人始终未忘逝者之意,充分展现出诗人对逝者的深切怀念与一片深情。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南北朝·沈约《麦李诗》

下一篇:南北朝·庾信《镜诗》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