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公失权势":廉颇失去了权势,
"门馆有虚盈":门庭就有冷落和热闹的不同情况。
"贵贱犹如此":高贵和低贱尚且如此,
"况乃曲池平":何况是弯曲的池塘也已经填平。
"高车尘未灭":高大的车马扬起的尘土还没有消散,
"珠履故余声":穿着珠饰鞋子的宾客脚步声好像还在回响。
"宾阶绿钱满":宾客来访的台阶长满了绿色的苔藓,
"客位紫苔生":客人坐过的位置生长出了紫色的苔藓。
"谁当九原上":谁能在黄泉之下,
"郁郁望佳城":心情郁闷地望着那美好的坟墓呢。
南朝齐梁文学家,永明诗体代表人物
沈约(441~513),南朝齐梁文学家。字休文,吴兴武康(今浙江)人,为“竟陵八友”之一。曾在南朝宋、齐两朝做官,后来帮助梁武帝萧衍登上皇位,被任命为尚书仆射,封为建昌县侯,官至尚书令。沈约与谢朓、王融诸人之作皆注重声律,时号“永明体”。其诗重藻饰,部分诗作语言清新。他与周颙等创“四声八病”之说,要求作诗区别、调和四声,避免八病,对古体诗向律诗的转变起重要作用,曾据旧本撰成《宋书》,又有《四声谱》《齐纪》《沈约集》等,已佚。代表作品有《早行逢故人》《早发定山》《别范安成》等。明人辑有《沈隐侯集》。
1. 写作手法
用典:“贵贱犹如此,况乃曲池平”:暗用汉人翟公事,据《汉书·张冯汲郑传》,翟公为廷尉时宾客盈门,罢官后门可罗雀,复职后宾客又欲往,翟公于门上题字感慨世态炎凉;同时“曲池平”引用《桓子新论》中雍门周说孟尝君“千秋万岁后,高台既已倾,曲池又以平”,以人死之后的变化强化世事无常之感。
2. 分段赏析
全诗可划分成三个部分。前四句为第一节,诗人援用古人典故来比照当下,借世人面对贵贱的不同态度,引出关于死生的思考。“廉公”指的就是廉颇。依据《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赵国中了秦国的反间计,廉颇被免去长平之战指挥官的职务,那时“失势之时,原来的门客全都离去。等到他再次被启用为将军,门客又纷纷回来。廉颇说:‘你们都回去吧!’门客回应道:‘唉!您怎么领悟得这么晚呢!天下之人皆以利益相交,您有权势,我们就追随您;您没权势,我们便离开,这本就是常理,又有什么可埋怨的呢!’”诗中的“失权势”“门馆有虚盈”描述的正是这一情形。“贵贱犹如此”,这句不仅体现了诗人对廉颇失势与得势时门客来去的感慨,还暗中借用了汉代翟公的事迹:“下邽的翟公担任廷尉时,宾客盈门;等到被罢官,门外冷落得可以张网捕雀。后来他再次担任廷尉,宾客又想前往,翟公便在门上大大地写上:‘一死一生,才知道交情的深浅;一贫一富,才看清世人的态度;一贵一贱,交情才能真正显现。’”(《汉书·张冯汲郑传》)“曲池平”,寓意人去世之后的变化,李善注引用《桓子新论》的内容:“雍门周游说孟尝君时提到:‘千秋万岁之后,高台已然倾倒,曲折的池塘也已夷为平地。’”从一贵一贱之间,门客的或盈或虚,已然能看出世态炎凉,更何况生死之间的巨大变迁呢。这四句从古代旧事切入,从贵贱话题展开,目的是为了引出当下之事,引出关于生死的感慨。“犹”“况”这两个虚词的使用,让文章的气势更显曲折起伏。诗的中间四句,真切描绘了丞相刚刚离世后,其府第宾客散尽、一片凄凉的景象。“高车”,依据刘熙《释名·释车》的解释,“是那种车盖高耸,人可站立乘驾的车子”。“高车尘未灭”,意即丞相去世时间尚短,那往日高车行驶扬起尘土的场景,仿佛还清晰地浮现在眼前。“珠履”,李善注引用《史记》记载:“春申君的上等门客,都穿着缀有宝珠的鞋子。”“珠履故余声”,昔日门生故吏们穿着珠履,纷纷前往丞相府第时杂乱的脚步声,似乎仍萦绕在耳边。这里以似乎尚存的声响来反衬如今的寂静无声,愈发让人感受到一种深深的寂寞。按理说,丞相刚去世不久,不论是出于礼节去吊唁逝者,还是慰问生者,作为门生故吏以及生前好友,都理应义不容辞。然而,现实却是“宾阶绿钱满,客位紫苔生”,宾客所经的台阶以及就座之处,处处都长满了苔藓,整个宅第呈现出一派萧条荒凉之态,足见已无人登门拜访。正如崔豹在《古今注》中所说:“空荡无人的屋子,就会长出苔藓,有的呈青色,有的呈紫色,其中一种就叫绿钱。”诗的结尾两句,构成了第三节,视角从丞相府第转移到了丞相的坟茔。此刻,丞相府门庭冷落,竟无一位宾客,只剩下诗人独自遥望着那松柏繁茂、郁郁葱葱的坟头,心中满是难以言表的感慨。“九原”,在春秋时期乃是晋国卿大夫的埋葬之地。而“佳城”,指代的就是坟墓。据《西京杂记》记载,滕公(夏侯婴)掘地三尺时,发现一具石椁,椁上刻有铭文:“佳城郁郁,三千年,见白日,吁嗟滕公居此室。”后来,滕公便葬在了此处。“谁当”二字,蕴含着门客全都离去,唯有诗人始终未忘逝者之意,充分展现出诗人对逝者的深切怀念与一片深情。
上一篇:南北朝·沈约《麦李诗》
下一篇:南北朝·庾信《镜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