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怜谁家妇":可爱哟,这是谁家的女子,
# 可怜:可爱。
"缘流洒素足":顺着溪流濯洗她那白皙的小脚。
# 洒:通洗。
"明月在云间":溪中美人就像那云中的明月,
"迢迢不可得":远隔千里可望而不可得。
# 迢迢:高远。
南朝宋诗人,山水诗派鼻祖
谢灵运(385~433),南朝宋诗人。祖籍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生于会稽始宁(今浙江上虞南)。幼时寄养在钱塘杜家,所以小名客儿,后世又称谢客。谢玄之孙,晋时袭封康乐公,故称谢康乐。谢灵运是中国“山水诗派”鼻祖,诗与颜延之齐名,并称“颜谢”。与谢朓合称为“大小谢”,加上族弟谢惠连合称为“三谢”;与颜延之、鲍照合称“元嘉三大家”。谢灵运的诗大都描写会稽、永嘉、庐山等地的山水名胜,善以精丽之语刻画自然景物,开文学史上的山水诗一派,但有“玄言”余习,又“颇以繁芜为累”。他创作的《山居赋》作为山水赋的代表,对后世山水诗的发展产生极大影响,也引领了南北朝山水小品文。谢灵运还兼通史学,工于书法,翻译佛经,曾奉诏撰《晋书》。 明人辑有《谢康乐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绝句,也是一首情歌。诗中描绘了女子沿溪洗素足的画面,以“明月在云间”喻指女子,体现出女子的美好。表达了男子对女子心生爱慕却因距离遥远而求之不得的焦灼心情,充满生活气息。
2. 写作手法
比喻:后两句由“素足”的白联想到“明月”的明,以“明月”代指洗足妇,将女子比作云间明月,突出其美好动人,又以明月“迢迢不可得”表现男子对女子爱慕却不可得的焦急心情。联想:后两句“明月在云间,迢迢不可得”运用联想手法,由眼前云间的明月联想到其遥远难及的特性。诗人从明月的“迢迢”联想到思妇心中所思之人的遥远难见,以明月的可望不可即暗示思妇对离人的深切思念。
3. 分段赏析
前两句描绘“可爱哟,这是谁家的妇人?就着河流洗她那白皙的脚”的画面。“素足”在古代诗文中是极具表现力的意象,古代妇女手足较少裸露,因而“素足”与“素手”“皓腕”常作为女性形体美的象征,成为触发男子倾慕之情的媒介。如南朝宋代民歌《读曲歌》中“揽裳踱,跣把丝织履,故交白足露”,李白诗中“屐上足如霜,不着鸦头袜”“一双金齿屐,两足白如霜”等均有类似描写。谢灵运与李白笔下的越女,向来被认为格外秀美(杜甫《壮游》有“越女天下白”之句),越中秀异山水间,越女在江水中洗“素足”,足令少年船工心神摇曳。后两句“明月在云间,迢迢不可得”,由洗足女子白皙的双足自然联想到明月的皎洁,遂以明月代指洗足妇。明月于云间出没,引人瞩目、撩人心绪,却可望而不可即。“迢迢不可得”真切展现出男子对女子心生爱慕却求而不得的焦灼心境。
4. 作品点评
南朝时期,吴越一带是吴歌产生并流传的区域,生活于此的谢灵运难免受其影响,他创作的这两首诗可视为吴歌。作品以男女对歌赠答的形式表达爱情,风格质朴明快、热烈健康,摒弃了文人同类题材作品的矫揉造作。诗中是对生活的真实反映,为读者呈现出一千五百多年前的社会风俗画面。若先前读过“沈从文《湘行散记》”,再读这两首诗,会倍感亲切与愉悦。
# 二诗都用明月作比,感情坦率健康,语言质朴晓畅,一反大谢诗富艳精工的风格,与文人此类作品的忸怩作态也大不相同,若置之于南朝乐府诗中恐难以辨其真伪。
不详盐城师范学院文学院教授丁福林《谢灵运鲍照集》
上一篇:南北朝·江淹《秋至怀归诗》
下一篇:南北朝·鲍令晖《寄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