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shī

朝代:南北朝作者:沈约浏览量:2
xié
cóng
tái
xià
ài
róng
guāng
zhù
rén
cháng
kuí
kān
zhāi
shuǐ
wèi
zhān
cháng
jǐn
qīn
nuǎn
luó
kōng
xiāng
míng
yuè
suī
wài
zhào
níng
zhī
xīn
nèi
shāng

译文

女子手持瑟来到丛台之下,徘徊间,眷恋着往昔的容光。久久站立,直至暮色漫染,满心忧愁,搅得人肝肠寸断。晨露初晞,园中的露葵已到采摘时候,可淇水悠悠,衣裳仍未被它打湿。锦缎被子难暖孤独身躯,罗绸衣衫徒留淡淡清香。明月虽将清辉洒向人间,又怎知我内心的创伤?

逐句剖析

"挟瑟丛台下":女子手持瑟来到丛台之下,

"徙倚爱容光":徘徊间,眷恋着往昔的容光。

"伫立日已暮":久久站立,直至暮色漫染,

"戚戚苦人肠":满心忧愁,搅得人肝肠寸断。

"露葵已堪摘":晨露初晞,园中的露葵已到采摘时候,

"淇水未沾裳":可淇水悠悠,衣裳仍未被它打湿。

"锦衾无独暖":锦缎被子难暖孤独身躯,

"罗衣空自香":罗绸衣衫徒留淡淡清香。

"明月虽外照":明月虽将清辉洒向人间,

"宁知心内伤":又怎知我内心的创伤?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古意诗》是南梁文学家沈约创作的五言诗。诗借女子在丛台挟瑟怀思的复古场景展开,写其因爱慕容光,日暮仍伫立怅惘,露葵可摘而淇水未湿裳,暗含期待落空;又以锦衾难暖、罗衣自香衬托孤寂,末句用明月外照反衬内心的悲伤。全诗以古喻今,语言含蓄,用细腻的场景与物象,描写女子情思,实则映射南朝现实中个体的孤寂、期待与失落,传递深沉复杂的情感。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南朝齐梁文学家,永明诗体代表人物

沈约(441~513),南朝齐梁文学家。字休文,吴兴武康(今浙江)人,为“竟陵八友”之一。曾在南朝宋、齐两朝做官,后来帮助梁武帝萧衍登上皇位,被任命为尚书仆射,封为建昌县侯,官至尚书令。沈约与谢朓、王融诸人之作皆注重声律,时号“永明体”。其诗重藻饰,部分诗作语言清新。他与周颙等创“四声八病”之说,要求作诗区别、调和四声,避免八病,对古体诗向律诗的转变起重要作用,曾据旧本撰成《宋书》,又有《四声谱》《齐纪》《沈约集》等,已佚。代表作品有《早行逢故人》《早发定山》《别范安成》等。明人辑有《沈隐侯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写作手法

借古讽今:“挟瑟丛台下,徙倚爱容光”,借古地丛台、女子挟瑟思乡不得归的虚构古事,暗指南朝帝王沉迷声色,将大量农村女子纳入宫廷,使其如诗中女子般与乡土割裂、精神孤寂。以古事为镜,反映现实中宫廷对底层女性自由与本真的吞噬,批判统治阶层的奢靡,寄寓对下层妇女的同情,借历史外壳传递现实批判。借景抒情:“露葵已堪摘,淇水未沾裳”,借可采摘的露葵、未湿衣裳的淇水之景,“露葵堪摘”本是生机之象,却衬出女子等待的无果,淇水未湿衣裳,暗示盼君不至的失落,将思念的孤寂、等待的怅惘融入眼前景,以景托情,含蓄传递内心苦楚。对偶:“挟瑟丛台下,徙倚爱容光”,“挟瑟”对“徙倚”,动作相对;“丛台下”对“爱容光”,地点与情感关注对象相对,句式整齐,开篇勾勒出女子在丛台挟瑟徘徊、眷恋容光的姿态,简洁又有韵律美。

2. 分段赏析

“挟瑟丛台下,徙倚爱容光”,“挟瑟丛台下”勾勒出复古情境,丛台作为历史遗存,承载着六国的旧韵,女子挟瑟而来,瑟这一古乐器,瞬间为画面注入典雅幽情。“徙倚爱容光”聚焦人物姿态与心理,“徙倚”是低徊、彷徨的具体形象,因眷恋“容光”,女子在丛台下来回踱步,将思念、怅惘悄然融入动作。这两句以简洁笔触,搭建起历史与情感的桥梁,将古典场景写成了情感的场所,为后续抒情埋下伏笔。此句从关联角度,结合北齐魏收《挟瑟歌》的推测,若为同咏一事,女子身份更明晰:如果是被金鞍白马带入丛台的红妆少女,此前或有欢悦,如今陷入哀伤。“徙倚”之态、“爱容光”之情,与《挟瑟歌》“红妆玉筋下成行”相互呼应,把女子的思念、痛苦,通过静态动作与心理刻画,缓缓铺陈,让情感有了历史典故的依托。“伫立日已暮,戚戚苦人肠”,“伫立日已暮”拉长了时间,从“徙倚”的动态,转为“伫立”的静态,且时间从白昼延续至日暮,将女子的思念、等待无限延展。在这漫长伫立里,时光仿佛停滞,女子的情感却在发酵。“戚戚苦人肠”直抒胸臆,“戚戚”二字,把忧愁痛苦具体化,如丝线缠绕心肠。与《挟瑟歌》“玉筋下成行”形成参照,可见女子泪水虽未直接着笔,然“苦人肠”的背后,是泪水浸泡的哀伤,是对过往、对归处的迷茫与痛苦,让情感从动作刻画深入内心剖白。此联承接首联的情境与情感,进一步渲染氛围,让女子的孤独、哀伤更加显得浓郁,为后面转入对乡土的眷恋,做好情绪铺垫,使情感流动自然且层次分明。“露葵已堪摘,淇水未沾裳”,这两句是对女子内心想象的投射。“露葵已堪摘”关联生活细节,露葵待露而采,是时序流转的体现,女子晨起见露解,触发对家中田园的思念——故乡园子里,露葵应到采摘时节。“淇水未沾裳”化用《诗经・卫风・氓》“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却反用其意。《氓》中女子渡淇水是逃离负心,此诗里女子无法渡淇水,是被困丛台、归乡无路。借经典意象,暗示女子出身:来自淇水畔农村,曾有采摘露葵的质朴日常。入宫后的奢华,难填乡土眷恋的沟壑,“未沾裳”三字,把归乡阻碍、内心痛苦,化为具体的的淇水,横亘在眼前。此联从情感入手,由对人的思念,拓展到对乡土生活、自由本真的眷恋。露葵采摘是乡土生活的符号,淇水未渡是现实困境的象征,二者交织在一起,让女子的惆怅,从个体情思,上升到对身份割裂、自由缺失的隐忧,情感层次更丰富。“锦衾无独暖,罗衣空自香”,以物衬托对乡土的情感。“锦衾无独暖”,锦衾本是温暖象征,却因女子独处,成了“无独暖”的冷寂载体;“罗衣空自香”,罗衣香气馥郁,却因孤寂,沦为“空自香”的无用装饰。奢华的器物与内心凄凉形成强烈对比,凸显了女子精神世界的荒芜。她眷恋的不是物质享受,而是乡土联结的情感、自由本真的生活。这两句把情感从对乡土的思念,细化到日常器物感受,让孤独、失落渗透岛生活中去,更显得真实与深刻。此联反映现实状况,暗合南朝宫廷现实:帝王纸醉金迷,歌儿舞女多来自农村,她们虽处奢华,却如被囚禁,物质难填精神空虚。诗人借女子感受,传递对下层妇女的同情,让古典抒情暗含现实写照,使诗歌有了社会意义。“明月虽外照,宁知心内伤”,深夜独对明月,情境幽寂。明月是古典诗词中思乡、抒情的经典词汇,此诗里,明月照丛台,也照女子故乡,可“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的希冀,敌不过“家乡难归”的现实。“虽外照”与“宁知心内伤”形成照应——明月有光照之能,却无法照见人心的创伤。以问句收尾,将女子怨情、哀伤、孤寂,化作悠悠回响。这创伤,是个体与乡土割裂的疼痛,是宫廷繁华对人性本真的吞噬。诗末余韵,穿越古今,敲击人的心灵,让情感在历史与现实的共鸣中,久久不能消散,也给人留下无尽遐想的空间,使全诗的抒情力度与艺术感染力,在结尾处达到了新的高度。

3. 作品点评

诗题中“古意”,和“拟古”“效古”相近,常通过吟咏前代故事,寄托作者情思。此诗所涉地点、人物看似与南朝无关联,实则以古为镜、借古喻今,暗隐南朝现实,借复古外壳传递对当下的写照。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南北朝·范云《咏寒松诗》

下一篇:南北朝·刘孝威《采莲曲·金桨木兰船》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