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xìn
xīn
míng

朝代:隋作者:僧璨大师浏览量:2
zhì
dào
nán
wéi
xián
jiǎn
dàn
zēng
ài
dòng
rán
míng
bái
háo
yǒu
chā
tiān
xuán
xiàn
qián
cún
shùn
wéi
shùn
xiāng
zhēng
shì
wéi
xīn
bìng
shí
xuán
zhǐ
láo
niàn
jìng
yuán
tóng
tài
qiàn
liáng
yóu
shě
suǒ
zhú
yǒu
yuán
zhù
kōng
rěn
zhǒng
píng
huái
怀
mǐn
rán
jìn
zhǐ
dòng
guī
zhǐ
zhǐ
gèng
dòng
wéi
zhì
liǎng
biān
nìng
zhī
zhǒng
zhǒng
tōng
liǎng
chù
shī
gōng
qiǎn
yǒu
méi
yǒu
cóng
kōng
bèi
kōng
duō
yán
duō
zhuǎn
xiāng
yìng
jué
yán
jué
chù
tōng
guī
gēn
zhǐ
suí
zhào
shī
zōng
fǎn
zhào
shèng
què
qián
kōng
qián
kōng
zhuǎn
biàn
jiē
yóu
wàng
jiàn
yòng
qiú
zhēn
wéi
jiàn
èr
jiàn
zhù
shèn
zhuī
xún
cái
yǒu
shì
fēi
fēn
rán
shī
xīn
èr
yóu
yǒu
shǒu
xīn
shēng
wàn
jiù
jiù
shēng
xīn
néng
suí
jìng
miè
jìng
zhú
néng
chén
jìng
yóu
néng
jìng
néng
yóu
jìng
néng
zhī
liǎng
duàn
yuán
shì
kōng
kōng
tóng
liǎng
hán
wàn
xiàng
jiàn
jīng
nìng
yǒu
piān
dǎng
dào
kuān
nán
xiǎo
jiàn
zhuǎn
zhuǎn
chí
zhí
zhī
shī
xié
fàng
zhī
rán
zhù
rèn
xìng
dào
xiāo
yáo
jué
nǎo
niàn
guāi
zhēn
hūn
chén
hǎo
hǎo
láo
shén
yòng
shū
qīn
chéng
è
liù
chén
liù
chén
è
hái
tóng
zhèng
jué
zhì
zhě
wéi
rén
wàng
ài
zhuó
jiāng
xīn
yòng
xīn
fēi
cuò
shēng
luàn
hào
è
qiè
èr
biān
liáng
yóu
zhēn
zhuó
mèng
huàn
kōng
huā
láo
zhuō
shī
shì
fēi
shí
fàng
què
yǎn
ruò
shuì
zhū
mèng
chú
xīn
ruò
wàn
yuán
ěr
wàng
yuán
wàn
guān
guī
rán
mǐn
suǒ
fāng
zhǐ
dòng
dòng
dòng
zhǐ
zhǐ
liǎng
chéng
yǒu
ěr
jiū
jìng
qióng
cún
guǐ
xīn
píng
děng
suǒ
zuò
jìng
jìn
zhèng
xìn
diào
zhí
qiè
liú
míng
zhào
láo
xīn
fēi
liáng
chù
shí
qíng
nán
zhēn
jiè
yào
xiāng
yìng
wéi
yán
èr
èr
jiē
tóng
bāo
róng
shí
fāng
zhì
zhě
jiē
zōng
zōng
fēi
yán
niàn
wàn
nián
zài
zài
shí
fāng
qián
xiǎo
tóng
wàng
jué
jìng
jiè
tóng
xiǎo
jiàn
biān
biǎo
yǒu
shì
shì
yǒu
ruò
shì
shǒu
qiè
qiè
dàn
néng
shì
xìn
xīn
èr
èr
xìn
xīn
yán
dào
duàn
fēi
lái
jīn

译文

最高的道其实并不难求,只是人们总在刻意挑拣取舍。只要放下爱憎分别之心,真相便会自然明了。毫厘之差便隔天渊,便会与大道相隔天地之远。若想让大道显现在眼前,就不要存“顺”与“逆”的分别。因顺逆而争执,不过是内心的病障。若不懂这深奥的宗旨,就算空坐求静也是徒劳。大道本如太虚般圆满,没有欠缺也没有多余。只因世人总在取舍,所以总与大道相悖。不要追逐“有”的执着,也不要困在“空”的忍耐里。以平等之心看待万物,一切烦恼便会自然消亡。试图通过止息外境来寻求静止,反而会让心更加躁动不安。若一味滞留在动与静的二元对立中,又怎能领悟到平等不二的真谛。倘若无法悟透平等的大道,动与静两端的修行都会徒劳无功。刻意遣除“有”的执念,反而会陷入对“有”的执着,执着于“空”的概念,实则背离了真正的空性。多言多虑,只会离大道更远。止息言语思虑,反而处处通达。若想归根得道,却因执着“照见”而失了根本,只需刹那回光返照,便胜过从前空坐。从前所谓的“空”,不过是妄见所变。不必刻意求真,只需止息虚妄的分别。别被“有”“无”两种见解束缚,更不要盲目追寻。刚生起是非之念,心便已乱作一团。“有”“无”本由“一”而生,连“一”也不必固守。若能让心念不生,万法自然无过失。无过失则无需刻意修“法”,不生心念则无挂碍。心念随境而灭,境界因心而沉。境界由心所感,心念因境而起。要知道“有”“无”二相,本质都是空。空性与二相本为一体,共同含藏万象。不见精粗之分,又怎会有偏私。大道本自宽广,无所谓难易。小智之人疑虑重重,越急越慢。若执着于“道”而失了分寸,必会误入邪路。放下执着、顺应自然,大道本无来去。任运而行合于大道,逍遥自在无烦恼。心有挂碍则违背真性,昏沉懈怠亦非正途。不必劳神分辨,又何须区分亲疏。若想证得一乘佛道,莫厌恶六尘(色声香味触法)。六尘本无过错,与真如觉性本为一体。智者顺应自然,愚人自我束缚。法本无差别,只是妄念执着。用“心”去求“心”,岂不是大错特错。迷惑者困于“寂”“乱”,觉悟者无好无恶。一切对立分别,皆因刻意斟酌。梦幻空花,何必徒劳抓取。得失是非,当下放下即可。若眼不贪“睡”(不迷于幻境),诸梦自然消散。若心能不二,万法皆归同一。同一的真如本体,本自无求。万法平等观照,终归自然。消弭分别的根源,便无法用言语比拟。止息动相则动本无动,平息止相则止本无止。对立的二元既已消解,所谓的“一”又从何存立。穷究终极真理,超越一切固定轨则。契合本心平等,所有造作自然止息。疑惑尽除如清空,正信坚固若磐石。万法不留于执念,记忆亦无迹可寻。空明本心自照耀,无需心力强攀缘。超越思量的境地,情识难以测度其边。真如法界本无别,无“他”无“自”平等现。欲与实相相契应,唯有“不二”可尽言。不二之境皆同一,包融万法无遗缺。十方智慧者共入,此宗门径无差别。此宗超越时间相,一念含摄万年久。无固定之所在处,遍在十方眼前透。极微等同于广大,境界分别尽消歇。极大等同于微小,边际形相不可得。有相本即无相体,无相原是有相基。若不如此证真如,无需固守虚名相。一即一切皆圆满,一切即一无分别。但能如是观照心,何愁大道不周全。信心本自不二法,不二信心即真如。言语至此难言说,超越过去与今古。

逐句剖析

"至道无难":最高的道其实并不难求,

"惟嫌拣择":只是人们总在刻意挑拣取舍。

"但莫憎爱":只要放下爱憎分别之心,

"洞然明白":真相便会自然明了。

"毫厘有差":毫厘之差便隔天渊,

"天地悬隔":便会与大道相隔天地之远。

"欲得现前":若想让大道显现在眼前,

"莫存顺逆":就不要存“顺”与“逆”的分别。

"违顺相争":因顺逆而争执,

"是为心病":不过是内心的病障。

"不识玄旨":若不懂这深奥的宗旨,

"徒劳念静":就算空坐求静也是徒劳。

"圆同太虚":大道本如太虚般圆满,

"无欠无余":没有欠缺也没有多余。

"良由取舍":只因世人总在取舍,

"所以不如":所以总与大道相悖。

"莫逐有缘":不要追逐“有”的执着,

"勿住空忍":也不要困在“空”的忍耐里。

"一种平怀":以平等之心看待万物,

"泯然自尽":一切烦恼便会自然消亡。

"止动归止":试图通过止息外境来寻求静止,

"止更弥动":反而会让心更加躁动不安。

"惟滞两边":若一味滞留在动与静的二元对立中,

"宁知一种":又怎能领悟到平等不二的真谛。

"一种不通":倘若无法悟透平等的大道,

"两处失功":动与静两端的修行都会徒劳无功。

"遣有没有":刻意遣除“有”的执念,反而会陷入对“有”的执着,

"从空背空":执着于“空”的概念,实则背离了真正的空性。

"多言多虑":多言多虑,

"转不相应":只会离大道更远。

"绝言绝虑":止息言语思虑,

"无处不通":反而处处通达。

"归根得旨":若想归根得道,

"随照失宗":却因执着“照见”而失了根本,

"须臾返照":只需刹那回光返照,

"胜却前空":便胜过从前空坐。

"前空转变":从前所谓的“空”,

"皆由妄见":不过是妄见所变。

"不用求真":不必刻意求真,

"惟须息见":只需止息虚妄的分别。

"二见不住":别被“有”“无”两种见解束缚,

"慎莫追寻":更不要盲目追寻。

"才有是非":刚生起是非之念,

"纷然失心":心便已乱作一团。

"二由一有":“有”“无”本由“一”而生,

"一亦莫守":连“一”也不必固守。

"一心不生":若能让心念不生,

"万法无咎":万法自然无过失。

"无咎无法":无过失则无需刻意修“法”,

"不生不心":不生心念则无挂碍。

"能随境灭":心念随境而灭,

"境逐能沉":境界因心而沉。

"境由能境":境界由心所感,

"能由境能":心念因境而起。

"欲知两段":要知道“有”“无”二相,

"原是一空":本质都是空。

"一空同两":空性与二相本为一体,

"齐含万象":共同含藏万象。

"不见精粗":不见精粗之分,

"宁有偏党":又怎会有偏私。

"大道体宽":大道本自宽广,

"无易无难":无所谓难易。

"小见狐疑":小智之人疑虑重重,

"转急转迟":越急越慢。

"执之失度":若执着于“道”而失了分寸,

"必入邪路":必会误入邪路。

"放之自然":放下执着、顺应自然,

"体无去住":大道本无来去。

"任性合道":任运而行合于大道,

"逍遥绝恼":逍遥自在无烦恼。

"系念乖真":心有挂碍则违背真性,

"昏沉不好":昏沉懈怠亦非正途。

"不好劳神":不必劳神分辨,

"何用疏亲":又何须区分亲疏。

"欲取一乘":若想证得一乘佛道,

"勿恶六尘":莫厌恶六尘(色声香味触法)。

"六尘不恶":六尘本无过错,

"还同正觉":与真如觉性本为一体。

"智者无为":智者顺应自然,

"愚人自缚":愚人自我束缚。

"法无异法":法本无差别,

"妄自爱著":只是妄念执着。

"将心用心":用“心”去求“心”,

"岂非大错":岂不是大错特错。

"迷生寂乱":迷惑者困于“寂”“乱”,

"悟无好恶":觉悟者无好无恶。

"一切二边":一切对立分别,

"良由斟酌":皆因刻意斟酌。

"梦幻空花":梦幻空花,

"何劳把捉":何必徒劳抓取。

"得失是非":得失是非,

"一时放却":当下放下即可。

"眼若不睡":若眼不贪“睡”(不迷于幻境),

"诸梦自除":诸梦自然消散。

"心若不异":若心能不二,

"万法一如":万法皆归同一。

"一如体元":同一的真如本体,

"兀尔忘缘":本自无求。

"万法齐观":万法平等观照,

"归复自然":终归自然。

"泯其所以":消弭分别的根源,

"不可方比":便无法用言语比拟。

"止动无动":止息动相则动本无动,

"动止无止":平息止相则止本无止。

"两既不成":对立的二元既已消解,

"一何有尔":所谓的“一”又从何存立。

"究竟穷极":穷究终极真理,

"不存轨则":超越一切固定轨则。

"契心平等":契合本心平等,

"所作俱息":所有造作自然止息。

"狐疑净尽":疑惑尽除如清空,

"正信调直":正信坚固若磐石。

"一切不留":万法不留于执念,

"无可记忆":记忆亦无迹可寻。

"虚明自照":空明本心自照耀,

"不劳心力":无需心力强攀缘。

"非思量处":超越思量的境地,

"识情难测":情识难以测度其边。

"真如法界":真如法界本无别,

"无他无自":无“他”无“自”平等现。

"要急相应":欲与实相相契应,

"惟言不二":唯有“不二”可尽言。

"不二皆同":不二之境皆同一,

"无不包容":包融万法无遗缺。

"十方智者":十方智慧者共入,

"皆入此宗":此宗门径无差别。

"宗非促延":此宗超越时间相,

"一念万年":一念含摄万年久。

"无在不在":无固定之所在处,

"十方目前":遍在十方眼前透。

"极小同大":极微等同于广大,

"忘绝境界":境界分别尽消歇。

"极大同小":极大等同于微小,

"不见边表":边际形相不可得。

"有即是无":有相本即无相体,

"无即是有":无相原是有相基。

"若不如是":若不如此证真如,

"必不须守":无需固守虚名相。

"一即一切":一即一切皆圆满,

"一切即一":一切即一无分别。

"但能如是":但能如是观照心,

"何虑不毕":何愁大道不周全。

"信心不二":信心本自不二法,

"不二信心":不二信心即真如。

"言语道断":言语至此难言说,

"非去来今":超越过去与今古。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信心铭》是隋朝诗人僧璨大师创作的一首四言诗。诗以阐述佛理为主题内容,强调“至道无难,唯嫌拣择”,指出人应摒弃憎爱、顺逆等分别心,放下取舍、妄见,方能领悟大道。采用直接说理的表达,反复强调观点。其重点在于引导修行者破除二元对立观念,以平等心对待万物,达至“信心不二”之境。展现禅宗思想精髓,虽为佛理诗,却无过多晦涩术语,语言简洁且富有深意,对理解禅宗修行理念与精神境界有指引作用。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至道无难,惟嫌拣择。但莫憎爱,洞然明白。毫厘有差,天地悬隔。欲得现前,莫存顺逆。违顺相争,是为心病。不识玄旨,徒劳念静。”指出至高的道并不困难,只怕有分别拣择之心。只要不生憎爱之情,对事物没有喜好和厌恶的分别,就能明白大道。因为即使有毫厘的偏差,也会与真理相距甚远。想要领悟真理,就不能心存顺境逆境的分别,否则内心会因这种矛盾而产生烦恼,若不明白这个道理,仅仅通过念静来修行是徒劳的。“圆同太虚,无欠无余。良由取舍,所以不如。莫逐有缘,勿住空忍。一种平怀,泯然自尽。”人的本心如同太虚,圆满无缺。人们之所以不能体悟大道,是因为有取舍之心。不要追逐外在的因缘,也不要执着于空寂的状态而强行压抑自己。保持一种平等的心怀,那么一切烦恼自然就会消除。“止动归止,止更弥动。惟滞两边,宁知一种。一种不通,两处失功。遣有没有,从空背空。多言多虑,转不相应。绝言绝虑,无处不通。”试图通过停止活动来达到静止的状态,反而会让内心更加躁动。如果执着于动与静、有与无等两边的观念,就无法体悟到平等的大道。若不能领悟平等的道理,在动与静、有与无这两方面都会失去修行的功效。如果刻意去排除“有”,就会陷入对“有”的执着;如果执着于“空”的概念,就会背离真正的空性。过多的言语和思虑会让人离道越来越远,只有停止言语和思虑,才能无处不通,体悟到道。“归根得旨,随照失宗。须臾返照,胜却前空。前空转变,皆由妄见。不用求真,惟须息见。”回归到自己的本心才能领悟道的宗旨,若只是追逐外在的现象和心念的生灭,就会迷失宗旨。哪怕是短暂地返照自心,也胜过之前追求的那种空洞的“空”。之前所追求的“空”之所以会变化不定,是因为有虚妄的见解。修行不需要去刻意追求真理,只需要平息内心的各种虚妄见解。“二见不住,慎莫追寻。才有是非,纷然失心。二由一有,一亦莫守。一心不生,万法无咎。”不要执着于两种对立的见解,也不要去追寻它们。一旦心中产生是非观念,内心就会陷入纷乱而失去平静。两种对立的见解是由统一的本心产生的,但对于这个统一的本心也不要执着坚守。当内心不生起任何念头时,那么世间万物都没有过错和烦恼。“无咎无法,不生不心。能随境灭,境逐能沉。境由能境,能由境能。欲知两段,原是一空。一空同两,齐含万象。”没有过错也就没有所谓的法,不生起心念也就没有心的存在。主观的认识能力会随着客观环境的消失而消失,客观环境也会随着主观认识的停止而不再有意义。客观环境是由主观认识而显现的,主观认识也是因客观环境而产生。其实主观和客观这两者,原本都是空性。空性既包含了主观和客观这两个方面,又同时包含了世间的万象。“不见精粗,宁有偏党。大道体宽,无易无难。小见狐疑,转急转迟。执之失度,必入邪路。”对于道来说,没有精粗之分,也不应该有偏向。大道宽广,没有难易之分。如果见识短浅,就会产生疑惑,想要快速领悟反而会更慢。如果对事物的执着失去了限度,就必然会走入邪路。“放之自然,体无去住。任性合道,逍遥绝恼。系念乖真,昏沉不好。不好劳神,何用疏亲。”让一切顺其自然,道的本体没有来去和停留。顺应自己的本性就能契合大道,从而逍遥自在,没有烦恼。如果心系于妄念,就会背离真心,陷入昏沉的状态,这是不好的。不要劳神去分别亲疏,一切都应平等对待。“欲取一乘,勿恶六尘。六尘不恶,还同正觉。智者无为,愚人自缚。法无异法,妄自爱著。”如果想要悟入最上乘的佛法,就不要厌恶六尘。六尘本身并不可恶,若能正确看待,就能达到正觉。有智慧的人无为而治,不被世间法所束缚,而愚蠢的人则自我束缚。真正的法没有不同的法,只是人们妄自执着和贪爱。“将心用心,岂非大错。迷生寂乱,悟无好恶。一切二边,良由斟酌。梦幻空花,何劳把捉。”用意识心去修行,是大错特错。内心迷惑时会有寂静和杂乱的分别,觉悟后就没有了好恶之分。一切对立的两边,都是由于人们的分别和权衡产生的。世间万物如同梦幻空花,不必去执着把握。“得失是非,一时放却。眼若不睡,诸梦自除。心若不异,万法一如。”把得失是非都暂时放下。就像眼睛不闭上,梦就不会出现一样,内心如果没有分别差异,那么万法都是一样的,都是道的显现。“一如体元,兀尔忘缘。万法齐观,归复自然。泯其所以,不可方比。”体悟到万法一如的本体,自然就会忘却外缘。平等地观照万法,就能回归到自然的状态。当消除了一切分别的原因,就会达到一种无法用语言来形容的境界。“止动无动,动止无止。两既不成,一何有尔。究竟穷极,不存轨则。契心平等,所作俱息。”想要停止运动其实运动并没有真正停止,运动停止了也没有一个真正的静止存在。动和静这两种概念都不成立,那么所谓的统一的状态也不存在。在究竟的境界中,没有固定的轨则。只有契合平等的心,一切造作才能停止。“狐疑净尽,正信调直。一切不留,无可记忆。虚明自照,不劳心力。”把心中的疑惑完全消除,使正信得以树立。不执着于任何事物,没有什么需要记忆的。内心虚明,自然能自我观照,不需要耗费心力。“非思量处,识情难测。真如法界,无他无自。要急相应,惟言不二。”道的境界不是思维所能达到的,意识和情感难以测度。真如法界中,没有他人和自我的分别。要想快速与道相应,只有通过不二的法门。“不二皆同,无不包容。十方智者,皆入此宗。宗非促延,一念万年。”不二的境界是完全相同的,无所不包容。十方的智者都能悟入这个宗派。这个宗派超越了时间的长短,一念之间就如同万年。“无在不在,十方目前。极小同大,忘绝境界。极大同小,不见边表。”道无所不在,十方世界都在眼前。极小的事物和极大的事物是平等的,让人忘却了大小的分别境界。极大的事物和极小的事物一样,看不到边界和表象。“有即是无,无即是有。若不如是,必不须守。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有就是无,无就是有,两者是一体的。如果不明白这个道理,就不必执着于某种观念。一就是一切,一切就是一,这体现了华严宗的圆融思想。“但能如是,何虑不毕。信心不二,不二信心。言语道断,非去来今。”只要能领悟到这个道理,就不用担心修行不圆满。信心就是不二的,不二就是信心。真理超越言语,亦非时空所能限,直指当下觉悟,破执显真,尽显般若妙义。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隋·佚名《杨叛儿 其四》

下一篇:隋·佚名《襄阳乐 其八》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