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道无难":最高的道其实并不难求,
"惟嫌拣择":只是人们总在刻意挑拣取舍。
"但莫憎爱":只要放下爱憎分别之心,
"洞然明白":真相便会自然明了。
"毫厘有差":毫厘之差便隔天渊,
"天地悬隔":便会与大道相隔天地之远。
"欲得现前":若想让大道显现在眼前,
"莫存顺逆":就不要存“顺”与“逆”的分别。
"违顺相争":因顺逆而争执,
"是为心病":不过是内心的病障。
"不识玄旨":若不懂这深奥的宗旨,
"徒劳念静":就算空坐求静也是徒劳。
"圆同太虚":大道本如太虚般圆满,
"无欠无余":没有欠缺也没有多余。
"良由取舍":只因世人总在取舍,
"所以不如":所以总与大道相悖。
"莫逐有缘":不要追逐“有”的执着,
"勿住空忍":也不要困在“空”的忍耐里。
"一种平怀":以平等之心看待万物,
"泯然自尽":一切烦恼便会自然消亡。
"止动归止":试图通过止息外境来寻求静止,
"止更弥动":反而会让心更加躁动不安。
"惟滞两边":若一味滞留在动与静的二元对立中,
"宁知一种":又怎能领悟到平等不二的真谛。
"一种不通":倘若无法悟透平等的大道,
"两处失功":动与静两端的修行都会徒劳无功。
"遣有没有":刻意遣除“有”的执念,反而会陷入对“有”的执着,
"从空背空":执着于“空”的概念,实则背离了真正的空性。
"多言多虑":多言多虑,
"转不相应":只会离大道更远。
"绝言绝虑":止息言语思虑,
"无处不通":反而处处通达。
"归根得旨":若想归根得道,
"随照失宗":却因执着“照见”而失了根本,
"须臾返照":只需刹那回光返照,
"胜却前空":便胜过从前空坐。
"前空转变":从前所谓的“空”,
"皆由妄见":不过是妄见所变。
"不用求真":不必刻意求真,
"惟须息见":只需止息虚妄的分别。
"二见不住":别被“有”“无”两种见解束缚,
"慎莫追寻":更不要盲目追寻。
"才有是非":刚生起是非之念,
"纷然失心":心便已乱作一团。
"二由一有":“有”“无”本由“一”而生,
"一亦莫守":连“一”也不必固守。
"一心不生":若能让心念不生,
"万法无咎":万法自然无过失。
"无咎无法":无过失则无需刻意修“法”,
"不生不心":不生心念则无挂碍。
"能随境灭":心念随境而灭,
"境逐能沉":境界因心而沉。
"境由能境":境界由心所感,
"能由境能":心念因境而起。
"欲知两段":要知道“有”“无”二相,
"原是一空":本质都是空。
"一空同两":空性与二相本为一体,
"齐含万象":共同含藏万象。
"不见精粗":不见精粗之分,
"宁有偏党":又怎会有偏私。
"大道体宽":大道本自宽广,
"无易无难":无所谓难易。
"小见狐疑":小智之人疑虑重重,
"转急转迟":越急越慢。
"执之失度":若执着于“道”而失了分寸,
"必入邪路":必会误入邪路。
"放之自然":放下执着、顺应自然,
"体无去住":大道本无来去。
"任性合道":任运而行合于大道,
"逍遥绝恼":逍遥自在无烦恼。
"系念乖真":心有挂碍则违背真性,
"昏沉不好":昏沉懈怠亦非正途。
"不好劳神":不必劳神分辨,
"何用疏亲":又何须区分亲疏。
"欲取一乘":若想证得一乘佛道,
"勿恶六尘":莫厌恶六尘(色声香味触法)。
"六尘不恶":六尘本无过错,
"还同正觉":与真如觉性本为一体。
"智者无为":智者顺应自然,
"愚人自缚":愚人自我束缚。
"法无异法":法本无差别,
"妄自爱著":只是妄念执着。
"将心用心":用“心”去求“心”,
"岂非大错":岂不是大错特错。
"迷生寂乱":迷惑者困于“寂”“乱”,
"悟无好恶":觉悟者无好无恶。
"一切二边":一切对立分别,
"良由斟酌":皆因刻意斟酌。
"梦幻空花":梦幻空花,
"何劳把捉":何必徒劳抓取。
"得失是非":得失是非,
"一时放却":当下放下即可。
"眼若不睡":若眼不贪“睡”(不迷于幻境),
"诸梦自除":诸梦自然消散。
"心若不异":若心能不二,
"万法一如":万法皆归同一。
"一如体元":同一的真如本体,
"兀尔忘缘":本自无求。
"万法齐观":万法平等观照,
"归复自然":终归自然。
"泯其所以":消弭分别的根源,
"不可方比":便无法用言语比拟。
"止动无动":止息动相则动本无动,
"动止无止":平息止相则止本无止。
"两既不成":对立的二元既已消解,
"一何有尔":所谓的“一”又从何存立。
"究竟穷极":穷究终极真理,
"不存轨则":超越一切固定轨则。
"契心平等":契合本心平等,
"所作俱息":所有造作自然止息。
"狐疑净尽":疑惑尽除如清空,
"正信调直":正信坚固若磐石。
"一切不留":万法不留于执念,
"无可记忆":记忆亦无迹可寻。
"虚明自照":空明本心自照耀,
"不劳心力":无需心力强攀缘。
"非思量处":超越思量的境地,
"识情难测":情识难以测度其边。
"真如法界":真如法界本无别,
"无他无自":无“他”无“自”平等现。
"要急相应":欲与实相相契应,
"惟言不二":唯有“不二”可尽言。
"不二皆同":不二之境皆同一,
"无不包容":包融万法无遗缺。
"十方智者":十方智慧者共入,
"皆入此宗":此宗门径无差别。
"宗非促延":此宗超越时间相,
"一念万年":一念含摄万年久。
"无在不在":无固定之所在处,
"十方目前":遍在十方眼前透。
"极小同大":极微等同于广大,
"忘绝境界":境界分别尽消歇。
"极大同小":极大等同于微小,
"不见边表":边际形相不可得。
"有即是无":有相本即无相体,
"无即是有":无相原是有相基。
"若不如是":若不如此证真如,
"必不须守":无需固守虚名相。
"一即一切":一即一切皆圆满,
"一切即一":一切即一无分别。
"但能如是":但能如是观照心,
"何虑不毕":何愁大道不周全。
"信心不二":信心本自不二法,
"不二信心":不二信心即真如。
"言语道断":言语至此难言说,
"非去来今":超越过去与今古。
1. 分段赏析
“至道无难,惟嫌拣择。但莫憎爱,洞然明白。毫厘有差,天地悬隔。欲得现前,莫存顺逆。违顺相争,是为心病。不识玄旨,徒劳念静。”指出至高的道并不困难,只怕有分别拣择之心。只要不生憎爱之情,对事物没有喜好和厌恶的分别,就能明白大道。因为即使有毫厘的偏差,也会与真理相距甚远。想要领悟真理,就不能心存顺境逆境的分别,否则内心会因这种矛盾而产生烦恼,若不明白这个道理,仅仅通过念静来修行是徒劳的。“圆同太虚,无欠无余。良由取舍,所以不如。莫逐有缘,勿住空忍。一种平怀,泯然自尽。”人的本心如同太虚,圆满无缺。人们之所以不能体悟大道,是因为有取舍之心。不要追逐外在的因缘,也不要执着于空寂的状态而强行压抑自己。保持一种平等的心怀,那么一切烦恼自然就会消除。“止动归止,止更弥动。惟滞两边,宁知一种。一种不通,两处失功。遣有没有,从空背空。多言多虑,转不相应。绝言绝虑,无处不通。”试图通过停止活动来达到静止的状态,反而会让内心更加躁动。如果执着于动与静、有与无等两边的观念,就无法体悟到平等的大道。若不能领悟平等的道理,在动与静、有与无这两方面都会失去修行的功效。如果刻意去排除“有”,就会陷入对“有”的执着;如果执着于“空”的概念,就会背离真正的空性。过多的言语和思虑会让人离道越来越远,只有停止言语和思虑,才能无处不通,体悟到道。“归根得旨,随照失宗。须臾返照,胜却前空。前空转变,皆由妄见。不用求真,惟须息见。”回归到自己的本心才能领悟道的宗旨,若只是追逐外在的现象和心念的生灭,就会迷失宗旨。哪怕是短暂地返照自心,也胜过之前追求的那种空洞的“空”。之前所追求的“空”之所以会变化不定,是因为有虚妄的见解。修行不需要去刻意追求真理,只需要平息内心的各种虚妄见解。“二见不住,慎莫追寻。才有是非,纷然失心。二由一有,一亦莫守。一心不生,万法无咎。”不要执着于两种对立的见解,也不要去追寻它们。一旦心中产生是非观念,内心就会陷入纷乱而失去平静。两种对立的见解是由统一的本心产生的,但对于这个统一的本心也不要执着坚守。当内心不生起任何念头时,那么世间万物都没有过错和烦恼。“无咎无法,不生不心。能随境灭,境逐能沉。境由能境,能由境能。欲知两段,原是一空。一空同两,齐含万象。”没有过错也就没有所谓的法,不生起心念也就没有心的存在。主观的认识能力会随着客观环境的消失而消失,客观环境也会随着主观认识的停止而不再有意义。客观环境是由主观认识而显现的,主观认识也是因客观环境而产生。其实主观和客观这两者,原本都是空性。空性既包含了主观和客观这两个方面,又同时包含了世间的万象。“不见精粗,宁有偏党。大道体宽,无易无难。小见狐疑,转急转迟。执之失度,必入邪路。”对于道来说,没有精粗之分,也不应该有偏向。大道宽广,没有难易之分。如果见识短浅,就会产生疑惑,想要快速领悟反而会更慢。如果对事物的执着失去了限度,就必然会走入邪路。“放之自然,体无去住。任性合道,逍遥绝恼。系念乖真,昏沉不好。不好劳神,何用疏亲。”让一切顺其自然,道的本体没有来去和停留。顺应自己的本性就能契合大道,从而逍遥自在,没有烦恼。如果心系于妄念,就会背离真心,陷入昏沉的状态,这是不好的。不要劳神去分别亲疏,一切都应平等对待。“欲取一乘,勿恶六尘。六尘不恶,还同正觉。智者无为,愚人自缚。法无异法,妄自爱著。”如果想要悟入最上乘的佛法,就不要厌恶六尘。六尘本身并不可恶,若能正确看待,就能达到正觉。有智慧的人无为而治,不被世间法所束缚,而愚蠢的人则自我束缚。真正的法没有不同的法,只是人们妄自执着和贪爱。“将心用心,岂非大错。迷生寂乱,悟无好恶。一切二边,良由斟酌。梦幻空花,何劳把捉。”用意识心去修行,是大错特错。内心迷惑时会有寂静和杂乱的分别,觉悟后就没有了好恶之分。一切对立的两边,都是由于人们的分别和权衡产生的。世间万物如同梦幻空花,不必去执着把握。“得失是非,一时放却。眼若不睡,诸梦自除。心若不异,万法一如。”把得失是非都暂时放下。就像眼睛不闭上,梦就不会出现一样,内心如果没有分别差异,那么万法都是一样的,都是道的显现。“一如体元,兀尔忘缘。万法齐观,归复自然。泯其所以,不可方比。”体悟到万法一如的本体,自然就会忘却外缘。平等地观照万法,就能回归到自然的状态。当消除了一切分别的原因,就会达到一种无法用语言来形容的境界。“止动无动,动止无止。两既不成,一何有尔。究竟穷极,不存轨则。契心平等,所作俱息。”想要停止运动其实运动并没有真正停止,运动停止了也没有一个真正的静止存在。动和静这两种概念都不成立,那么所谓的统一的状态也不存在。在究竟的境界中,没有固定的轨则。只有契合平等的心,一切造作才能停止。“狐疑净尽,正信调直。一切不留,无可记忆。虚明自照,不劳心力。”把心中的疑惑完全消除,使正信得以树立。不执着于任何事物,没有什么需要记忆的。内心虚明,自然能自我观照,不需要耗费心力。“非思量处,识情难测。真如法界,无他无自。要急相应,惟言不二。”道的境界不是思维所能达到的,意识和情感难以测度。真如法界中,没有他人和自我的分别。要想快速与道相应,只有通过不二的法门。“不二皆同,无不包容。十方智者,皆入此宗。宗非促延,一念万年。”不二的境界是完全相同的,无所不包容。十方的智者都能悟入这个宗派。这个宗派超越了时间的长短,一念之间就如同万年。“无在不在,十方目前。极小同大,忘绝境界。极大同小,不见边表。”道无所不在,十方世界都在眼前。极小的事物和极大的事物是平等的,让人忘却了大小的分别境界。极大的事物和极小的事物一样,看不到边界和表象。“有即是无,无即是有。若不如是,必不须守。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有就是无,无就是有,两者是一体的。如果不明白这个道理,就不必执着于某种观念。一就是一切,一切就是一,这体现了华严宗的圆融思想。“但能如是,何虑不毕。信心不二,不二信心。言语道断,非去来今。”只要能领悟到这个道理,就不用担心修行不圆满。信心就是不二的,不二就是信心。真理超越言语,亦非时空所能限,直指当下觉悟,破执显真,尽显般若妙义。
上一篇:隋·佚名《杨叛儿 其四》
下一篇:隋·佚名《襄阳乐 其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