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僧怀素工草书":楚地的和尚怀素擅长写草书,
"古法尽能新有余":古人的技法全都烂熟,又创造了许多新法。
"神清骨竦意真率":精神清奇体干挺直,情意纯真率直,
# 真率:直爽坦率。
"醉来为我挥健笔":喝醉之后为我挥洒健笔。
"始从破体变风姿":从刚刚写下的几个字就姿态不同千变万化,
# 破体:王献之书变王羲之行书体而行草书并用,故称之为破体。
"一一花开春景迟":每一个字都如鲜花盛开,只是春光来得迟了。
"忽为壮丽就枯涩":突然之间写得壮丽辉煌,达到了枯涩的境界,
# 壮丽就枯涩:雄伟华丽转为枯笔涩行。
"龙蛇腾盘兽屹立":像苍龙腾空长蛇盘屈,又像猛兽稳固地立着。
# 屹立:矗立不动。,腾盘:上升盘施。
"驰毫骤墨剧奔驷":迅捷运笔挥毫快速泼墨挥洒,像驷马飞快地奔驰,
# 驰毫骤墨剧奔驷:行笔洒墨如急速奔驰的骏马。
"满坐失声看不及":满座的人不自主地发出声来,跟不上看他写的字。
# 失声:不自禁地发出赞叹声。
"心手相师势转奇":心神和手笔互相配合,笔势变得越发神奇,
"诡形怪状翻合宜":奇特的形态怪异的情状反而配合得十分合适。
# 合宜:适宜。
"人人细问此中妙":众人细细询问其中的奥妙,
# 细:一作若。,人:一作有。
"怀素自言初不知":怀素自己回答说,一下子还说不出来。
# 自言初不知:指创作进入情不由己的境地。
中唐诗人
戴叔伦(732~789),唐代诗人。字幼公,一字次公;一说名融,字叔伦。润州金坛(今江苏金坛)人。曾任新城令、东阳令、抚州刺史、容管经略使等职。戴叔伦师从萧颖士,以文辞著称,作诗擅长五言律、绝。其五律长于言情,佳作颇多。《除夜宿石头驿》“一年将尽夜,万里未归人”一联,被胡应麟《诗薮》许为“客中除夜之绝唱”。诗虽“体格不越中格”(高仲武《中兴间气集》),尚未臻大家之境,但在盛唐向中唐的转折演变之际颇有意义。代表作品有《江乡逢故人偶集》《关山月》《女耕田行》等。著有《戴叔伦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写书法艺术的七言古诗,借怀素挥毫时笔势变幻、墨韵流转的景象,写出了怀素对古法的传承与创新,展现其草书破体变姿、雄浑奇绝的艺术特色,以及创作时心手相师、浑然忘我的境界,暗含对艺术创作应师古出新、自然天成的思考。
2. 分段赏析
“楚僧怀素工草书,古法尽能新有余。”开篇两句押韵,一韵自成一章。怀素乃长沙人,自幼事佛,故而称其为“楚僧”。此句点明怀素擅长草书,他对传统书法悉心钻研,全面汲取前人精华。为求书道精进,他“担笈杖锡西游上国,遗编绝简往往遇之,豁然心胸”(怀素《自叙贴》)。尤为难得的是,他能在前人基础上推陈出新。例如,他学习张旭、颜真卿、乌彤等人书法,却独具风格,黄庭坚便曾评价“怀素草工瘦,长史草工肥”。这无疑揭示了学书者走向成功的必经之路。当今书坛,众人皆热衷于谈论创新,然而,这“新”实则应源于对古法的深刻领悟,若未掌握古法,又谈何创新?“神清骨竦意真率,醉来为我挥健笔。”此两句转押仄韵,是对怀素的品评。初次相见,便能感受到他神清气爽,透着聪慧灵秀;身材高挑且清瘦,浑身散发着如书法般的劲健干练。怀素为人天真豪放,不拘小节。其叔叔、著名诗人钱起赞他“释子吾家室,神清惠有余。能翻梵王字,妙绝伯英书”。时人李舟亦言“昔张旭之作也,时人谓之张颠;今怀素之为也,余谓之狂僧。以狂继颠,谁曰不可”。怀素好酒,这也是他“狂僧”之名的佐证。与人相见便饮酒,一喝就醉,醉后即挥毫作书。书法家,尤其是草书家,往往与酒结下不解之缘。酒能刺激神经,使人兴奋,让人摆脱束缚,激发创作灵性,营造出适合书写狂草的情绪氛围。“始从破体变风姿,一一花开春景迟。”诗句又转押平韵,总体描绘怀素的书法特色。狂草与其他书体不同,因其一笔连贯,最大限度地突破了楷书字字独立、结构稳固的形态,所以称作“破体”。这种字体打破原有结构,使字形变化多姿,恰似春日繁花渐次绽放,给人带来新奇美妙的感受。这是诗人亲眼目睹书家挥毫时的直观体验,并且通过生动的形象将这种感受表达出来,这也正是国人欣赏书法的传统方式。“忽为壮丽就枯涩,龙蛇腾盘兽屹立。驰毫骤墨剧奔驷,满座失声看不及。”这几句变为四句一韵,且转押仄韵。书写过程中,笔触间忽而呈现壮丽之态,旋即又带几分枯涩。书家从自然万象与人间诸事汲取笔法灵感,而观者则能从书家灵动的线条中,联想到自然界中栩栩如生的形象。正如孙过庭在《书谱》所云:“同自然之妙有,非力运之能成。”怀素运笔迅猛,如狂奔的驷马,令满座观者目不暇接。于此,怀素草书的三个显著特点尽显无遗。其一为笔熟。唯有笔锋娴熟,运笔方能迅速流畅,这得益于怀素长期书写芭蕉叶的深厚积累。欧阳修曾言:“作字要熟,熟则神气完实而有余,于静中坐,自是一乐事。”(《作字要熟》)手熟则笔速,沉醉其中,便会达到忘我的境界。其二是气势。草书极为注重气势,所谓势来不可阻挡,势去难以遏制。宋朝董卣在《广川书跋》中评价怀素所书《洪州诗》时提到:“观李广射石,秦人扑虎,皆在气全未分时,使心一改而气已移,虽有勇决刚果何施于用耶?怀素,气成乎技者也,直视无前,而能坐收成败,天下至莫与之争胜,其气盖一世久矣。”此强调了草书创作以气势为主导的理念。蔡襄在《自论草书》中亦描述道:“每落笔为飞草书,但觉烟云龙蛇,随手运转,奔腾上下,殊可骇也。”生动展现了草书气势之美在创作中的自我感知。其三是变化。苏轼在《答谢师民书》中指出:“所示书教及诗赋杂文,观之熟矣。大略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无定质”观念的提出,成为艺术创作的重要准则。刘熙载在《艺概・书概》中说:“怀素自述草书所得,谓‘观夏云奇峰,尝师之’。然则学草者径师奇峰可乎?”答曰:“不可。盖奇峰有定质,不若夏云之奇峰无定质也。”草书随情境而生变化,依机缘而成形态,这种变化性是草书独特的审美特质,亦是其艺术所在。“心手相师势转奇,诡形怪状翻合宜。人人细问此中妙,怀素自言初不知。”最后四句再度转押平韵。韵脚的巧妙转换,使诗歌在语气上富有变化与节奏感,文意表达亦跌宕起伏。心与手相互为师,笔势愈发奇幻,那些看似诡形怪状的字体,却与作者当下的情绪相得益彰。有人好奇询问其中的精妙之处,怀素却称自己也不知为何能达到这般境地。张怀瓘在《书议》谈及草书的高深奥妙时说:“或烟收雾合,或电激星流,以风骨为体,以变化为用,有类云霞聚散,触遇成形,龙虎威神,飞动增势,……是以无为而用,同自然之工,物类其形,得自造化之理,皆不知其然也。可以心契,不可以言宣。”江苏书学家金学智先生认为,“心手相师”的书学观,是对“意在笔前,字居笔后”传统观点的有益补充。此书学观包含两个层面,一是意在笔前,手师从于心;二是意在笔后,心师从于手。而诗人在此着重强调的是后者。创作起始并未刻意设计,未料到笔下会流淌出这般独特的线条,这正是意在笔后、心随手行状态的体现,故而“自言初不知”。从创作效果而言,心随于笔,意随笔动,往往会使笔势变幻出奇,不落俗套,各种奇特形态层出不穷,如此意想不到的结果,自然会引得“满座失声看不及”。诗人通过这首描述书家创作草书的诗作,让我们领略到书家的卓越风采与草书的神奇魅力。
# 徐浩真书多渴笔,怀素草书多枯涩,在书法以为妙品。戴幼公《赠怀素诗》曰:“忽为壮丽就枯涩,龙蛇盘腾兽屹立。”曾收《怀素草书歌》:“连拂数竹势不绝,藤悬槎蹙生其节。”窦暨亦云:“殊彤诡状不易说,中含枯燥充警绝。”任华云:“时复枯燥何缡褷,忽觉阴山突兀横翠微。”盖深知怀素之三昧者。
明杨慎《升庵诗话》
# 戴容州《怀素上人草书歌》:“始从破体变风姿。”可证义山《韩碑》语。
清翁方纲《石洲诗话》
上一篇:唐·周昙《六朝门·傅昭》
下一篇:唐·李贺《恼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