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wàng
zhái
zhōng
shù
yǒu
suǒ

朝代:唐作者:卢照邻浏览量:2
jiā
yǒu
tíng
shù
qiū
zhèng
shàng
shuāng
niǎo
zhōng
xiù
huān
zhī
láo
láo
wàng
xiāng
jiàn
xiāng
zhī
dāng
gòng
pān
zhé
xiào
táng
chuí

译文

我家的庭院里生长着高大的树木,初秋里,枝叶正当茂盛之时。树上栖息着成双成对的鸟儿,那之中的合欢树枝叶秀美。是那么的惹人相思,是那么的惹人盼望,可惜我能见到她却无法与她相知相伴。什么时候才可以和你一起攀上树枝,折下枝叶一起倾诉思慕的深情,可以在这堂边载歌载笑啊。

逐句剖析

"我家有庭树":我家的庭院里生长着高大的树木,

"秋叶正离离":初秋里,枝叶正当茂盛之时。

# 离离:浓密貌。

"上舞双栖鸟":树上栖息着成双成对的鸟儿,

"中秀合欢枝":那之中的合欢树枝叶秀美。

# 合欢枝:树木的枝条繁盛互相交结。喻男女欢爱。,秀:特出,高出。

"劳思复劳望":是那么的惹人相思,是那么的惹人盼望,

"相见不相知":可惜我能见到她却无法与她相知相伴。

"何当共攀折":什么时候才可以和你一起攀上树枝,折下枝叶一起倾诉思慕的深情,

"歌笑此堂垂":可以在这堂边载歌载笑啊。

# 此堂:一作“北堂”。按,北堂为母之代称。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望宅中树有所思》是初唐诗人卢照邻创作的闺怨题材五言古诗,被收录于《全唐诗》中。全诗以宅中庭院之树起兴,巧妙运用“双栖鸟”“合欢枝”等充满象征意味的意象,细腻地勾勒出男女之间缠绵悱恻的相思画卷。诗的前两联,诗人笔触精妙,描绘出秋叶纷扬飘落的庭树之景,以及枝叶间双鸟相互依偎的画面;后两联则笔锋一转,直白而深切地抒发“劳思复劳望”的愁苦思绪,同时表达出“共攀折”的美好相守期盼。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初唐四杰”之一

卢照邻(635?~686?),唐代诗人。字昇之,号幽忧子,幽州范阳(今河北涿州)人。卢照邻出身望族,曾任邓王府典签、新都尉。中年后患风痹症,不堪病痛折磨,最终投颍水而死。卢照邻工诗歌善骈文,与王勃、杨炯、骆宾王合称为“初唐四杰”,他们一起把诗歌的反映面从宫廷扩展到市井和边塞。尤长于七言歌行,多愁苦之音。《长安古意》《行路难》等篇述世事变迁、繁华衰谢之感,音节流转,为世所称。代表作品有《行路难》《长安古意》。今存辑本《幽忧子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卢照邻晚年隐居洛阳之时,是他在秋日目睹庭院树木有感而发的作品。作为“初唐四杰”之一,卢照邻向来以七言歌行见长,而此诗却展现出他在五言诗创作上的独特风采。诗中“合欢枝”这一意象,与他同期所作《长安古意》中“愿作鸳鸯不羡仙”的情感相互呼应,充分体现出其诗歌创作中一以贯之的抒情特质。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也是一首抒情诗。描绘了自家宅中秋叶繁茂的树,以及树上双栖鸟和合欢枝的景象,如“我家有庭树,秋叶正离离。上舞双栖鸟,中秀合欢枝”。表达了诗人对远方之人的思念,以及渴望相聚的心情,如“劳思复劳望,相见不相知。何当共攀折,歌笑此堂垂”,营造出宁静又惆怅的氛围。

2.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诗人借宅中树、双栖鸟、合欢枝等景色,如“上舞双栖鸟,中秀合欢枝”,以双栖鸟和合欢枝象征相聚与美好,反衬自己的孤独,抒发对远方之人的思念之情,使情感在景物描写中自然流露。

3. 分段赏析

“我家有庭树,秋叶正离离。”“离离”一词本形容枝叶茂盛,然而进入秋季后,随着“一场秋雨一场寒”,地气转寒,秋风萧瑟,树叶渐次凋零。诗中“庭树”虽仍显“离离”之态,却已是盛极而衰,难逃凋零命运。诗人借咏“秋叶”,暗寓年华易逝、时不我待的压抑与悲叹。“上舞双栖鸟,中秀合欢枝。”合欢即合欢树,又称绒花树、马缨花,为落叶乔木,叶茂相交,宛如情侣相拥,故民歌常以双栖鸟、合欢树喻指美好爱情。诗人在此反用其意,以双栖鸟的翩跹、合欢枝的繁盛,反衬后文相思而不得见、不得相知的苦涩。“劳思复劳望,相见不相知。”两个“劳”字叠加,道尽爱恋之刻骨铭心;两个“相”字重复,诉尽相见却无法互通心意的痛楚。“何当共攀折,歌笑此堂垂”(“堂垂”指堂边,“垂”通“陲”),则直抒胸臆,将诗人对两情相悦、欢歌笑舞于堂前的渴望尽情迸发。整首诗以景起兴,以典寄情,层层递进地展现了相思之人从伤怀、怅惘到渴盼的情感脉络。

4. 作品点评

屈原常以思念香草、美人寄托对贤主明君的追慕,以此类推,又焉知此诗诗人不是以对恋人的倾慕,曲折表达对得遇贤主、获其赏识的渴望?正如张鷟《朝野佥载》所言:“如卢生之文,时人莫能评其得失矣。”此诗亦如卢生之文,文字背后潜藏的多重深意,确乎需要一番深入探索与品味。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戴叔伦《春江独钓》

下一篇:唐·周昙《春秋战国门·平公》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