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míng
piān

朝代:唐作者:宋之问浏览量:2
yuè
liáng
fēng
tiān
jīng
wàn
yún
hàn
míng
hūn
jiàn
nán
lóu
qīng
qiě
qiǎn
xiǎo
luò
西
shān
zòng
héng
luò
yáng
chéng
què
tiān
zhōng
cháng
qiān
mén
dào
lián
méng
gòng
kuī
huà
táng
qióng
xiāng
yún
zhàng
qián
chū
fàn
làn
shuǐ
jīng
lián
wài
zhuǎn
wēi
zhuō
zhāo
huí
liàn
bái
chū
dōng
chéng
jiē
nán
nán
zhēng
rén
guī
shuí
jiā
jīn
dǎo
hán
yuān
yāng
shàng
shū
yíng
què
qiáo
biān
yàn
fēi
yàn
fēi
yíng
chóu
nán
xiē
zuò
jiàn
míng
jiàn
wēi
méi
néng
shū
juàn
rèn
yún
guāng
huī
ràng
liú
yuè
míng
wàng
qīn
yuàn
chéng
chá
wèn
jīn
gèng
jiāng
zhī
zhī
shí
hái
fǎng
访
chéng
mài
rén

译文

仲秋之夜,风清气爽,在万里无云的高朗星空中,那条横贯中天的银河,显得分外明亮。日暮时分,它出现在“南楼”上空,清澈浅显,清晨,它斜挂在“西山”之上,似纵却横。洛阳城中高大的宫殿直抵云霄,长长的银河照临宫室。因为天桥和屋脊的遮蔽,却看不见完整的银河,只有在别的精美的居室中观看,才最为相宜。银河的光洒在帐幔上,仿佛天上的水流淌到了人间,走到水晶帘外观望,银河更加明亮。这银河像一条纯洁白绢,从东城一直连接着辽远的南郊。远戍南郊的征人一去不归,今晚什么人在捣寒衣。那在鸳鸯机上的女子,从萤光中抬头看到了银河,一只孤雁飞过鹊桥,哀鸣声声。思妇的离愁难以平息,她痴痴地坐望天河,默念征人,直到银河渐渐地隐没在晓天之中。银河似乎懂得舒卷屈伸之道,在渐晓之时任由浮云的遮蔽,毫不吝惜地将光辉让给那晓月,悄然隐去。如此美好的明河可望而不可亲,我希望能乘槎到天上去追寻。还要拿织女支承织布机的石头,回访成都卖卜人。

逐句剖析

"八月凉风天气晶":仲秋之夜,风清气爽,

# 晶:一作清。

"万里无云河汉明":在万里无云的高朗星空中,那条横贯中天的银河,显得分外明亮。

# 河汉:指银河。

"昏见南楼清且浅":日暮时分,它出现在“南楼”上空,清澈浅显,

# 南楼:古楼名,借用了典故。

"晓落西山纵复横":清晨,它斜挂在“西山”之上,似纵却横。

"洛阳城阙天中起":洛阳城中高大的宫殿直抵云霄,

# 城阙:原指城门两边的望楼。此泛指京城的宫殿。

"长河夜夜千门里":长长的银河照临宫室。

"复道连甍共蔽亏":因为天桥和屋脊的遮蔽,却看不见完整的银河,

# 蔽亏:遮掩。,甍:屋脊。,复道:天桥。

"画堂琼户特相宜":只有在别的精美的居室中观看,才最为相宜。

# 琼户:饰玉的门户。形容华美的居室。

"云母帐前初泛滥":银河的光洒在帐幔上,仿佛天上的水流淌到了人间,

# 泛滥:光彩四溢。

"水精帘外转逶迤":走到水晶帘外观望,银河更加明亮。

"倬彼昭回如练白":这银河像一条纯洁白绢,

# 倬:广阔。

"复出东城接南陌":从东城一直连接着辽远的南郊。

"南陌征人去不归":远戍南郊的征人一去不归,

"谁家今夜捣寒衣":今晚什么人在捣寒衣。

# 寒衣:民间习俗,旧时,妇女们要亲手缝制冬表,送给远方的亲人,称为寒衣。

"鸳鸯机上疏萤度":那在鸳鸯机上的女子,从萤光中抬头看到了银河,

# 鸳鸯机:饰有鸳鸯图案的织机。

"乌鹊桥边一雁飞":一只孤雁飞过鹊桥,哀鸣声声。

# 乌鹊桥:即鹊桥。

"雁飞萤度愁难歇":思妇的离愁难以平息,

"坐见明河渐微没":她痴痴地坐望天河,默念征人,直到银河渐渐地隐没在晓天之中。

# 明河:银河。

"已能舒卷任浮云":银河似乎懂得舒卷屈伸之道,在渐晓之时任由浮云的遮蔽,

"不惜光辉让流月":毫不吝惜地将光辉让给那晓月,悄然隐去。

"明河可望不可亲":如此美好的明河可望而不可亲,

"愿得乘槎一问津":我希望能乘槎到天上去追寻。

# 乘槎:乘坐竹、木筏。传说天河与海通,有人居海渚者,年年八月见有浮槎去来,不失期,遂立飞阁于楂上,乘槎浮海而至天河,遇织女、牵牛。

"更将织女支机石":还要拿织女支承织布机的石头,

"还访成都卖卜人":回访成都卖卜人。

# 成都卖卜人:西汉严君平,曾卖卜于成都市,每日得到百钱,足以自养,即闭门下帘读书。修身自保,不为苟得,甚受蜀人敬爱。后用为卖卜、卜卦的典故。亦省作“成都卜”。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明河篇》是唐代诗人宋之问所作的一首七言古诗。此诗以瑰丽奇幻的笔触描绘秋夜银河,将天上与人间的离愁别绪交织,流露出怅惘与孤寂。开篇“八月凉风天气清”以澄澈之景引出银河的明净,而“复道连甍共蔽亏”等句则暗写洛阳宫阙的阻隔,隐喻诗人仕途的困顿。诗中“南陌征人去不归”至“乌鹊桥边一雁飞”一段,既刻画思妇对征人的无尽思念,又借“孤雁”“流萤”等意象投射自身漂泊无依的境遇。宋之问巧妙运用顶针手法(如“复出东城接南陌”承接前文空间转换),使叙事流畅自然,情感层层递进。末四句“明河可望不可亲”化用张骞乘槎、织女支机石等典故,将银河的遥不可及与政治抱负的落空相勾连。诗人以“还访成都卖卜人”收尾,既呼应严君平的隐逸传说,又暗含对武则天政权的不满——其仕途受阻的怨愤,正如银河“不惜光辉让流月”般,甘愿隐退却难掩不甘。全诗融合宏阔的天象描写与细腻的人间情思,在虚实交织中展现建安风骨的余韵,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初唐诗人,近体律诗定型的代表诗人

宋之问(656?~712?),唐代诗人。字延清,一名少连,汾州西河(今山西汾阳)人,一说虢州弘农(今河南灵宝)人。上元二年进士,后因趋附谄事张易之兄弟受牵连被贬。宋之问是近体律诗定型的代表诗人,与沈佺期齐名,时称“沈宋”。其诗多应制唱和之作,格律严整,文辞华丽。早期作品词采音韵精切工整,晚期流放途中所作诗,写景抒情,内容充实,含蓄凝炼。代表作品有《题大庾岭北驿》《过蛮洞》《渡汉江》等。著有《宋之问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宋之问曾因依附武则天男宠张易之失势,被贬泷州(今广东罗定)参军,后冒险逃回洛阳匿居。此诗约作于其隐居洛阳期间,借咏银河抒写个人境遇。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古诗,也是一首思妇诗。以瑰丽奇幻的笔触描绘秋夜银河,将天上与人间的离愁别绪交织,流露出怅惘与孤寂。

2. 写作手法

用典:“南楼”“西山”借用了两个典故。《世说新语·容止》载:“庾太尉在武昌,秋夜气佳景清,使吏殷浩、王胡之之徒登南楼理咏。音调始遒,闻函道中有屐声甚厉,定是庾公。俄而率左右十许人步来,诸贤欲起避之。公徐曰:‘诸君少住,老子于此处兴复不浅!’因便据胡床,与诸人咏谑,竟坐甚得任乐。”另《世说新语·简傲》载:“王子猷作桓车骑参军。桓谓王曰:‘卿在府久,比当相料理。’初不答,直高视,以手版拄颊云:‘西山朝来,致有爽气。’”诗人借用这两个典故,抒发自己希望像魏晋名士那样,纵情山水的心愿,寄寓着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顶针:恰到好处地使用了顶针的修辞手法,如“复出东城接南陌。南陌征人去不归”“乌鹊桥边一雁飞。雁飞萤度愁难歇”,使得转接自然,气势流走。

3. 分段赏析

开篇四句景语起兴,典故寄情​​。“八月凉风天气晶,万里无云河汉明。昏见南楼清且浅,晓落西山纵复横。”诗人以秋夜银河开篇,勾勒出澄澈空明的宇宙图景。首句“凉风天气晶”以触觉与视觉交融,既写节气清朗,又暗喻政治环境表面平静下的暗涌。次句“河汉明”点明银河之璀璨,为后文抒情铺垫基调。后两句化用《世说新语》典故:“南楼”呼应庾亮与名士登楼咏啸的雅事,暗含对魏晋风流的追慕;“西山”借用王子猷“致有爽气”的孤高意象,投射诗人对超脱尘俗的渴望。​​手法解析​​:以“清且浅”“纵复横”写银河动态,赋予其清莹流动之美;典故的嵌入使景物描写兼具历史厚重感,含蓄传达对自由与理想的向往。​​中段八句宫阙浮华,人天交映​​。“洛阳城阙天中起,长河夜夜千门里。复道连甍共蔽亏,画堂琼户特相宜。云母帐前初泛滥,水晶帘外转逶迤。倬彼昭回如练白,复出东城接南陌。”此段由天象转向人间,描绘洛阳城阙与银河辉映的奇景。“复道连甍”“画堂琼户”等华美辞藻,极写宫廷建筑的富丽堂皇,与银河的纯净形成反差,暗讽权力中心的奢靡。“云母帐”“水晶帘”以晶莹材质折射月光,将人造景观与自然天象交融,喻指宫廷生活对纯粹之美的扭曲。末句“接南陌”将视角延伸至市井,暗示银河既是天界之景,亦映照人间悲欢。转折八句征妇离愁,明河寄意​​。“南陌征人去不归,谁家今夜捣寒衣?鸳鸯机上疏萤度,乌鹊桥边一雁飞。雁飞萤度愁难歇,坐见明河渐微没。已能舒卷任浮云,不惜光辉让流月。”此段由景及情,借银河抒写人间离恨。前四句以“捣寒衣”“鸳鸯机”“乌鹊桥”等典型意象,刻画思妇对征人的无尽思念;“孤雁哀鸣”强化凄凉氛围,暗喻诗人自身漂泊无依的境遇。“已能舒卷任浮云”至“不惜光辉让流月”,赋予银河人格化特质——它甘愿隐退,反衬思妇情思难断。此处的“明河”既是宇宙天象,亦成为诗人仕途失意的镜像:其光辉被浮云遮蔽,正如才华遭权力倾轧而黯淡。​​结篇四句神话收束,怨愤自深​​。“明河可望不可亲,愿得乘槎一问津。更将织女支机石,还访成都卖卜人。”末段以神话收尾,将现实苦闷升华为超越性追寻。“乘槎问津”用张骞寻河源典故,暗指诗人曾向武则天自荐而遭拒;“支机石”呼应严君平传说,暗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可望不可亲”直指政治理想的破灭,“还访”则流露对洛阳宫廷的疏离。诗人借银河的遥不可及,批判权力对个体的压抑,而“卖卜人”的典故更暗讽武则天拒纳贤才的狭隘(史载武则天以“口臭”为由冷拒宋之问)。

4. 作品点评

全诗通过顶针手法实现场景的自然转接,形成跌宕起伏的韵律感。例如“​​复出东城接南陌​​”承接前文“​​长河夜夜千门里​​”,以“东城”引出“南陌”,将视线从宫廷转向市井,暗示诗人对民间疾苦的关注。而“​​乌鹊桥边一雁飞​​”接续“​​雁飞萤度愁难歇​​”,借“雁飞”串联起神话意象(乌鹊桥)与现实场景(征人未归),使离愁别绪在时空跳跃中层层递进。这种顶针技法不仅强化了诗意的连贯性,更以“句句相衔”的节奏感,模拟出银河流动的韵律,呼应了“​​不惜光辉让流月​​”的宇宙哲思。另外,全诗以散行为主,但却穿插了一些对句,如昏见晓落、云母水晶句,在自然中表现出精工,显得从容整练,体现了作者的艺术技巧。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委婉流丽,亦初唐杰作。已能舒卷任浮云,不惜光辉让流月,不惟高情,亦是妙理。

明凌宏宪《唐诗广选》

# 《明河篇》,极沮丧之事也。《明河》事丑耳,诗固佳。《龙门》流利畅达而已。

清贺裳《载酒园诗话又编》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郑谷《采桑》

下一篇:唐·卢纶《送夏侯校书归华阴别墅》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