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jīn

朝代:先秦作者:诗经浏览量:3
qīng
qīng
jīn
yōu
yōu
xīn
zòng
wǎng
nìng
yīn
qīng
qīng
pèi
yōu
yōu
zòng
wǎng
nìng
lái
tāo
zài
chéng
què
jiàn
sān
yuè

译文

青青的是你的衣领,悠悠的是我的心境。纵然我不曾去看你,你难道就不给我寄传音讯?青青的是你的佩带,悠悠的是我的情怀。纵然我不曾去看你,难道你就不能到我这来吗?走来走去张眼望啊,在这高高的观楼上。一天不见你的面啊,好像有几个月那么长!

逐句剖析

"青青子衿":青青的是你的衣领,

# 青:黑色。古代青指黑颜色。

"悠悠我心":悠悠的是我的心境。

# 悠悠:深思的样子。

"纵我不往":纵然我不曾去看你,

# 纵:纵然,即使。

"子宁不嗣音":你难道就不给我寄传音讯?

# 嗣音:寄传音讯。嗣,接续,继续。一说通“贻”,一作“诒”,寄、送信的意思。,宁:岂,难道。

"青青子佩":青青的是你的佩带,

# 佩:指佩玉的带子。

"悠悠我思":悠悠的是我的情怀。

"纵我不往":纵然我不曾去看你,

"子宁不来":难道你就不能到我这来吗?

"挑兮达兮":走来走去张眼望啊,

# 挑兮达兮:即挑达,独自徘徊的样子。

"在城阙兮":在这高高的观楼上。

# 城阙:城门两边的楼台。

"一日不见":一天不见你的面啊,

"如三月兮":好像有几个月那么长!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子衿》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首诗,作者不详。这首诗讲述主人公在城楼等待心上人却迟迟未见的情景。主人公反复抱怨对方失约不来,连个音信也没有,忍不住叹息“一日不见,如三月兮”。全篇共三章十二句,用倒叙方式展开,通过“青青子衿”等衣饰细节的反复吟咏,细腻刻画了主人公的心理,生动传神,意境优美。这首作品以简洁语言呈现深切思念,将等待的焦灼与牵挂表现得淋漓尽致,至今仍被视作描写相思之情的佳作。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子衿》的主旨和创作背景一直是备受关注且争议不断的话题,历代学者各抒己见,其观点大致可归纳为两类:一是刺学校废说及其延伸出的师友相责相勉说;二是淫奔说及其发展而来的男女爱情说。 刺学校废说的源头可追溯至《毛诗序》,其中明确记载“《子衿》,刺学校废也,乱世则学校不修焉”。《毛诗正义》进一步阐释,指出郑国处于衰乱时期,学校无人修缮管理,求学者纷纷离散,有的离开,有的留下,故而诗中呈现的是留下之人责备离去者的言辞,以此来讽刺学校荒废的现象,诗中三章内容皆是留者对去者的责问之语。学者孔颖达认为,此诗背景与《左传》中“襄公三十一年,郑人游于乡校,以论执政。然明谓子产曰毁乡校”的记载相关。不过,郑人废毁学校或许只是诗歌创作的社会大环境,诗人更想借此抒发对当时废学之风的痛心与慨叹。“刺学校废”这一主旨见解影响力极为深远,众多学者纷纷认同并坚持此观点。宋代欧阳修的《诗本义》、苏辙的《诗集传》,明代胡广等人编撰的《诗传大全》,清代胡承珙的《毛诗后笺》、马瑞辰的《毛诗传笺通释》、陈奂的《诗毛氏传疏》,都对“刺学校废”说予以支持。 在刺学校废说的基础上,衍生出了师友之间相责相勉之说。依据《郑笺》,此诗创作意图在于表达对离开学校不再求学的学子的责备、勉励与思念之情。后世诸多学者也继承了这一“责勉”观点。宋代戴溪在《续吕氏家塾读诗记》中提到“子衿,教者勤而学者息,述教者之辞也”;明代朱睦楔于《五经辑疑》中阐述“贤者念朋会之从,使我心悠悠思之。纵我不往,子宁不继声以问我乎?以见乱之甚矣”;清代姚际恒在《诗经通论》中表示“小序谓‘刺学校废’无据。此疑亦思友之诗。玩‘纵我不往’之言当是师之于弟子也”。方玉润则觉得《序》的说法本身没错,但仅强调“刺学校废”,却未能体现出诗人的语气,学校长久荒废,学者四处离散,昔日共同求学的繁荣景象早已不复存在,诗人感伤之下创作此诗。陈子展在《诗经直解》中认为《序》的说法与诗意并不冲突,且能从史实中得到印证,此诗应是严师益友之间相互责问、勉励之作。 淫奔说的起源,要归于宋代朱熹的《诗集传》,书中直言“此亦淫奔之诗”。宋辅广在《诗童子问》中对朱子的观点表示支持,他认为这是“淫女望其所与私者,既无音问,又不见其来,而极其怨思之辞也”。宋王应麟的《诗地理考》通过强调“郑声淫”,为朱子的观点提供依据。元代胡一桂的《朱子诗传附录纂疏》、许谦的《诗集传名物钞》以朱子《诗集传》为基础,将《子衿》归为“淫奔”之作,罗复的《诗集传名物钞音释纂辑》、刘瑾的《诗传通释》也从不同角度对“淫奔”之说予以支持。明代季本在《诗说解颐》中明确指出,此诗主旨是“女子淫奔而思男子之诗”。后来,在淫奔说的基础上,逐渐发展出男女爱情之说,这一观点得到了现代学者的广泛认可。傅斯年在《诗经讲义稿》中指出“子衿,爱而不晤,责其所爱则何以不来也”;余冠英在《诗经选》中写道“这诗写一个女子在城阙等候她的情人,久等不见他来,急得来回走个不停,一天不见面就像隔了三个月似的”;高亨在《诗经今注》中提出“这是一首女子思念恋人的短歌”;程俊英在《诗经注析》中明确表示“子衿是一位女子思念情人的诗”;夏传才认为此诗描绘了“一个女子在城楼等待恋人,久等不见急切的等待转化为惆怅和幽怨,而幽怨又包含着浓浓的爱意”的情景。 此外,清代程廷祚提出了一种独特的观点,他认为《郑风・子衿》描述的是两个男子之间相互爱恋的情感,诗的抒情主人公是男子,其思念的对象同样是男子。不过,潘光旦对此观点持保留态度,认为目前尚无确凿证据可以考证这一说法的真实性。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四言古诗,也是一首情诗。诗中写主人公与心上人相约城楼久候不至,通过埋怨对方未传信赴约及“一日不见如三月”的倾诉,展现热恋中的相思之苦。

2. 写作手法

夸张:诗中“一日不见,如三月兮”运用夸张手法,将现实中短暂的一日刻意拉长为“三月”,通过时间维度的强烈反差,极致地渲染出主人公因思念心上人而产生的焦灼感与度日如年的心理体验,让相思之情在超越常理的时间想象中获得极具张力的表达。

3. 分段赏析

诗的前两章,都以“我”的口吻诉说思念。“青青子衿”“青青子佩”,说的是用恋人的衣服配饰来指代恋人。能把对方的穿戴记得这么清楚,时刻都忘不掉,就能看出思念有多深了。现在因为有阻碍,没办法去赴约,只能等着恋人来见面,可等了又等,望穿了眼睛,也没看到人影,满心的喜欢渐渐变成了难过和抱怨:“就算我没去找你,你为什么不捎个信儿?就算我没去找你,你为什么不能主动来见我?”到了第三章,就说明了地点,写这个女子在城楼上等恋人,等了好久都没等到,心里烦躁得不行,在那儿不停地走来走去。明明才一天没见,她却觉得好像分开了三个月那么久。这首诗描写女子的动作,只用了“挑”“达”两个字,更多的笔墨都用来写她的心理活动像前两章里,对恋人既没消息、又不露面的抱怨.最后一章“一日不见,如三月兮”的独自感慨。这两段抱怨的话,用“纵我”和“子宁”对比着说,着急想见恋人的心情里,还带着些矜持,让人看了忍不住想象当时的情景,真是字不多,意思却很多。最后的这句心里话,用了夸张的手法,让心里感觉的时间和实际的时间不一样,把她那种强烈的情绪生动地表现出来了。后来,心理描写在文学创作里用得越来越多,仔细追究源头,这首诗其实早就开了先河。

4. 作品点评

这首诗是《诗经》众多情爱诗歌作品中较有代表性的一篇,它清楚体现了当时女性独立、自主、平等的思想观念。诗中女主人公大胆表达对情人的思念。这种情况在《诗经》之后的历代文学作品里不多见。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旧评:前二章回环入妙,缠绵婉曲。末章变调。

清吴闿生《诗义会通》

# 《子衿》云:“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子宁不来?”薄责己而厚望于人也。已开后世小说言情心理描绘矣。

现代钱钟书《管锥编》

# “悠悠”二字,有无限属望。

清牛运震《诗志》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先秦·佚名《士冠辞》

下一篇:先秦·佚名《烝民》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