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鼠有皮":看那老鼠还有皮,
# 相:视,看。
"人而无仪":做人怎能没有礼仪。
# 仪:威仪,指人的举止作风大方正派而言,具有尊严的行为外表。一说为“礼仪”。
"人而无仪":做人要是没有礼仪。
# 仪:威仪,指人的举止作风大方正派而言,具有尊严的行为外表。一说为“礼仪”。
"不死何为":为什么不早早死去?
# 何为:为何,为什么。
"相鼠有齿":你看那老鼠还有牙齿,
"人而无止":做人行为却没有节制!
# 止:节制,用礼仪来约束自己的行为。一说假借为“耻”,一说为“容止”,言行举止。
"人而无止":做人行为要是没有节制,
# 止:节制,用礼仪来约束自己的行为。一说假借为“耻”,一说为“容止”,言行举止。
"不死何俟":不去死还等什么?
# 俟:等待。
"相鼠有体":你看这老鼠还有肢体,
# 体:肢体。
"人而无礼":做人反而不守礼!
# 礼:礼仪,指知礼仪,或指有教养。
"人而无礼":做人如果不守礼,
# 礼:礼仪,指知礼仪,或指有教养。
"胡不遄死":为什么还不快去死?
# 遄:快,速速,赶快。,胡:何,为何,为什么,怎么。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诗经中的一首四言讽喻诗,也是一首政治讽刺诗。全诗以鼠类起兴,通过三次递进式类比,痛斥当世之人丧失礼仪廉耻的丑态。作为《国风》中最尖锐的批判之作,展现了劳动人民对道德沦丧者的切齿痛恨。
2. 写作手法
复沓:三章句式重复,仅替换关键词,层层递进强化主题。从“皮”到“齿”,再到“体”,谴责逐层加深;结尾反问句“不死何为?”“胡不遄死?”语气愈发激烈。对比:将低贱之鼠与尊贵之人并列,通过对比凸显人的堕落。鼠虽卑微,却有“皮”、“齿”、“体”,而人若无“仪”、“止”、“礼,则连鼠都不如。通过物与人的倒置对比,强化对统治者的批判。
3. 分段赏析
“相鼠有皮,人而无仪”,以卑微生物起兴,通过"相"字凸显观察视角的冷静客观。"皮"与"仪"构成尖锐对比,人们要判断鼠类之所以是鼠类,是根据鼠类的鼠皮;要判断人类之所以是人类,是根据人的威仪。人如果没有威仪,就只能说是像鼠类一样活着的生物而已,不足以区别于禽兽。这是所说的“人”,指的是卫国当时在位的“无礼之臣”,所以,《毛传》说:“无礼仪者,虽居尊位,犹为暗昧之行。”这样的“无礼之臣”,不仅形同鼠类,甚至不如鼠类。人而无仪,不死何为"用语犀利,极具讽刺意味,奠定了全诗批判的基调。"相鼠有齿,人而无止!"承前启后深化主题。鼠类生有牙齿,自身不劳作,却只是“偷食苟得”,而且咬坏人们的东西,危害人间;那“无礼”之人,生有牙齿,只知吃喝玩乐,而且贪得无厌,在其位而不谋其政,同样危害人间。动词"相"的持续使用强化审视意味,"无止"较"无仪"更显道德堕落。反问句式转为"不死何俟","俟"字延宕语气,暗含对堕落者苟活世间的愤懑。“相鼠有体,人而无礼”递进至礼法层面。意思是说,看那鼠类,有鼠类的形体,所以,所作所为的都是鼠类之事;人类有人类的形体,是用来去行人道、做人事的,所谓“人而无礼”,也就是虽然有人的形体,却不行人道、做人事。三次"相鼠"的重复形成咏叹调式结构,强化批判力度。"无礼"直指卫国当政者的荒淫无度,较前两章更显直白尖锐。“人而无礼,胡不遄死”,意思是说,一个人没有礼仪,为何不快点死掉呢?“胡”相当于“何”;《毛传》说:“遄,速也。”这三章的语气越来越强烈,但是,始终都是以“死”来诅咒那些“无礼”之人,尤其是“无礼”的“尊贵”之人。全诗写到这里,意味着庶民对统治者已经到了厌恶至极的程度。
4. 作品点评
此篇作品采用三章递进结构,以鼠类意象起兴,通过反复类比展开多重阐释。各章内容虽各有侧重,但共同构成完整表意体系,体现了《诗经》重章复沓手法的典型特征。全诗在情感表达上呈现强烈批判性,言辞犀利;章法结构上,四言句式贯穿全篇,二、三句采用叠句复现手法,末句辅以反问句式,形成回环往复的韵律特征。这种声韵组织既保持了抒情节奏的连贯性,又通过句式变化产生情感张力,在强化讽刺力度的同时,增添了风趣的效果。
# 妻谏夫之诗。
汉班固《白虎通义·谏诤篇》
# 意在笔先,一波三折。
清陈震《读诗识小录》
# 痛呵之词,几于裂眦。
清牛运震《诗志》
# 刺无礼也。”……“又谓此卫文公训诰臣民之辞,亦颇近之。
清方玉润《诗经原始》
# 《相鼠》一诗就是卫国统治者丑恶行为的总概括,有强烈的现实战斗性。
现代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蒋立甫《诗经选注》
# 《相鼠》,刺无礼也。卫文公能正其群臣,而刺在位承先君之化无礼仪也。
吉林出版集团《毛诗注疏》
# 严氏曰:旧说“鼠尚有皮,人而无仪则鼠之不若;以人之仪喻鼠之皮”,非也。诗言鼠则只有皮,人则不可以无仪;人而无仪,则何异于鼠?如此,语意方莹。此说是。
清姚际恒《诗经通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