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之覃兮":葛草长长壮蔓藤,
# 兮:语气词,相当于“啊”。,覃:本指延长之意,此指蔓生之藤。,葛:多年生藤本植物,蔓生,茎纤维韧长,可制葛布,俗称夏布,其藤蔓亦可制鞋(即葛屦),夏日穿用。
"施于中谷":漫山遍谷都有它,
# 中谷:山谷之中。,施:蔓延,延长。
"维叶萋萋":藤叶碧绿又繁盛。
# 萋萋:茂盛的样子。,维:发语助词,无义。
"黄鸟于飞":黄鸟上下在飞翔,
# 于飞:于飞:即飞。于,作语助,无义。,黄鸟:一说黄鹂,一说黄雀。
"集于灌木":飞落栖息灌木上,
# 灌木:矮小丛生的树木。,集:落,栖止。
"其鸣喈喈":鸣叫声声像歌唱。
# 喈喈:黄鸟和鸣声。
"葛之覃兮":葛草长长壮蔓藤,
"施于中谷":漫山遍谷都有它,
"维叶莫莫":藤叶浓密又茂盛。
# 莫莫:茂密的样子。
"是刈是濩":收割回来煮一煮,
# 濩:通“镬”,用镬煮。,刈:斩,割,收割。
"为絺为绤":剥成细线织葛布,
# 绤:粗的葛纤维织的布。,絺:细的葛纤维织的布。
"服之无斁":穿上葛衣真舒服。
# 斁:厌倦,厌烦,厌弃。,服:穿上。
"言告师氏":回去告诉师姆,
# 师氏:类似管家奴隶,或指保姆。一说女师,古代教育贵族女子的女教师。,言:语助词。一说第一人称代词。
"言告言归":我要告假看父母。
# 归:本指出嫁,亦可指回娘家。
"薄污我私":快把内衣洗干净,
# 私:贴身内衣。,污:洗去污垢。,薄:语助词,或曰为少。
"薄浣我衣":再把外衣洗干净。
# 衣:上曰衣,下曰裳。此指外衣,或曰为礼服。,浣:一作“澣”,用水洗涤。
"害浣害否":洗与不洗都整理好,
# 否:不洗。,浣:一本作“澣”。,害:通“曷”,盍,何,疑问词。
"归宁父母":回家探望我的父母。
# 归宁:出嫁后回家探望父母,或出嫁以安父母之心。宁,安宁,指向父母问安。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四言诗,也是一首抒情诗。全诗通过描绘女子采葛制衣、整装归家的场景,以清新自然的笔触展现了先秦时期劳动女性的生活图景与情感世界。
2. 分段赏析
首章以空镜头般的笔触勾勒出山水画卷:碧绿的葛藤在山涧蜿蜒成瀑,清冽的溪流冲刷着青石,构成未经尘世侵染的纯净世界。突然打破寂静的鸟鸣划破画面,黄雀在灌木丛中跳跃啼啭,羽翼掠过处惊起晶莹水珠。这种“空山无人”的意境实则暗藏玄机,摇曳的葛藤暗喻着待织的经纬,清越的鸟鸣恰似少女心事,看似荒芜的自然场景中,早有期待的目光在草木深处流转。诗人以留白手法,在葱茏绿意间埋下情感伏笔,为后续人物出场预留想象空间。次章镜头陡然推近,女主角如水墨晕染般渐次显影。晨光中弯腰刈藤的身影与暮色里织机前的剪影形成蒙太奇切换,葛藤的纤维在劳作中完成蜕变:从漫山遍野的野生植物,转化为经纬交错的精美细葛;从自然馈赠的植物材料,升华为承载情感的服饰载体。铜镜前试穿新衣的女子,衣袂飘飘间流露的不仅是劳动成果的欣喜,更蕴含着对自我价值的确认。“服之无斁”四字如金石掷地,既是对工艺的自信,亦是对生命状态的礼赞,在织机的咔嗒声中,我们听见了传统女性通过劳动实现自我建构的宣言。末章场景转入室内叙事,师氏的出现使画面具有了伦理深度。侍女与主人间的轻声应答构成复调叙事,看似寻常的浣衣问答中,暗涌着待嫁少女的心潮起伏。“归宁父母”的欲语还休,恰似葛藤在风中舒展的姿态,将自然界的生长力转化为情感的张力。当“害浣?害否?”的迟疑最终化作确定的主意,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待嫁女子的娇羞,更是一个生命即将开启新阶段的觉醒。师氏作为传统伦理的化身,在此完成了从旁观者到见证者的角色转换。
3. 作品点评
《葛覃》是《诗经》中兼具民歌灵动与礼教意蕴的典范之作。全诗以自然物象起兴,葛藤蔓延、黄鸟和鸣的田园图景,暗喻女子从勤勉劳作到思归孝亲的情感流转,比兴手法含蓄隽永。语言质朴却富有韵律,叠词与复沓章法相融,形成轻快悠扬的节奏,既传递出采葛制衣的劳作实感,又暗含归宁父母的殷切期盼。诗中以平实之语勾勒出女子勤勉持家、恪守妇德的形象,既体现周代礼教对女性德行的规训,又流露人性本真的温情。全篇虚实相生,将自然时序与生命节律交织,语言简净而意蕴丰赡。
# 后妃在父母家,则志在于女工之事,躬俭节用,服浣濯之衣;尊敬师傅,则可以归安父母,化天下以妇道也。
汉子夏、卫宏《毛诗序》
# 躬俭节用,由于师傅之教。而后言尊敬师傅者,欲见其性亦自然。可以归安父母言嫁而得意,犹不忘孝。
汉郑玄《笺》
# 作《葛覃》诗者,言后妃之本性也。谓贞专节俭自有性也,《叙》又申说之。后妃先在父母之家,则已专志于女功之事。复能身自俭约,谨节财用,服此浣濯之衣而尊敬师傅。在家本有此性,出嫁修而不改,妇礼无愆。当于夫氏,则可以归问安否于父母,化天下以为妇之道也。
唐孔颖达《孔疏》
# 此诗后妃所自作,故无赞美之词。然于此可以见其已贵而能勤,已富而能俭,已长而敬不弛于师傅,已嫁而孝不衰于父母,是皆徳之厚,而人所难也。《小序》以为后妃之本,庶几近之。
宋朱熹《诗集传》
# 即物赋景,即景赋事,即事赋情而作此诗。
明张次仲《待轩诗记》
# 飞、集、鸣三项略一点逗,物色节候,宛然如画。
清牛运震《诗志》
上一篇:先秦·佚名《狸首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