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shǔ
shǔ

朝代:先秦作者:诗经浏览量:2
shǔ
zhī
miáo
xíng
mài
zhōng
xīn
yáo
yáo
zhī
zhě
wèi
xīn
yōu
zhī
zhě
wèi
qiú
yōu
yōu
cāng
tiān
rén
zāi
shǔ
zhī
suì
xíng
mài
zhōng
xīn
zuì
zhī
zhě
wèi
xīn
yōu
zhī
zhě
wèi
qiú
yōu
yōu
cāng
tiān
rén
zāi
shǔ
zhī
shí
xíng
mài
zhōng
xīn
zhī
zhě
wèi
xīn
yōu
zhī
zhě
wèi
qiú
yōu
yōu
cāng
tiān
rén
zāi

译文

看那黍子一行行,高粱苗儿也在长。走上旧地脚步缓,心里只有忧和伤。能够理解我的人,说我是心中忧愁;不能理解我的人,问我把什么寻求。高高在上苍天啊,何人害我离家走?看那黍子一行行,高粱穗儿也在长。走上旧地脚步缓,如同喝醉酒一样。能够理解我的人,说我是心中忧愁,不能理解我的人,问我什么寻求。高高在上苍天啊,何人害我离家走?看那黍子一行行,高粱穗儿红彤彤。走上旧地脚步缓,心中如噎一般痛。能够理解我的人,说我是心中忧愁;不能理解我的人,问我寻求什么。高高在上苍天啊,何人害我离家走?

逐句剖析

"彼黍离离":看那黍子一行行,

# 离离:行列貌。,黍:北方的一种农作物,形似小米,有黏性。

"彼稷之苗":高粱苗儿也在长。

# 稷:古代一种粮食作物,指粟或黍属。

"行迈靡靡":走上旧地脚步缓,

# 靡靡:行步迟缓貌。,行迈:行走。

"中心摇摇":心里只有忧和伤。

# 摇摇:心神不定的样子。,中心:心中。

"知我者谓我心忧":能够理解我的人,说我是心中忧愁;

"不知我者谓我何求":不能理解我的人,问我把什么寻求。

"悠悠苍天":高高在上苍天啊,

# 悠悠:遥远的样子。

"此何人哉":何人害我离家走?

"彼黍离离":看那黍子一行行,

"彼稷之穗":高粱穗儿也在长。

"行迈靡靡":走上旧地脚步缓,

"中心如醉":如同喝醉酒一样。

"知我者谓我心忧":能够理解我的人,说我是心中忧愁,

"不知我者谓我何求":不能理解我的人,问我什么寻求。

"悠悠苍天":高高在上苍天啊,

"此何人哉":何人害我离家走?

"彼黍离离":看那黍子一行行,

"彼稷之实":高粱穗儿红彤彤。

# 实:果实。

"行迈靡靡":走上旧地脚步缓,

"中心如噎":心中如噎一般痛。

# 噎:堵塞。此处以食物卡在食管比喻忧深气逆难以呼吸。

"知我者":能够理解我的人,

"谓我心忧":说我是心中忧愁;

"不知我者":不能理解我的人,

"谓我何求":问我寻求什么。

"悠悠苍天":高高在上苍天啊,

"此何人哉":何人害我离家走?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王风·黍离》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首四言诗。此诗以周朝故都镐京的荒墟为背景,通过“彼黍离离”的茂盛谷物与“彼稷之苗”“彼稷之穗”“彼稷之实”的生长细节,暗喻西周覆灭后宗庙倾颓、社稷荒芜的沧桑巨变。全诗三章采用重章叠句的结构,以“行迈靡靡”描摹诗人踟蹰徘徊之态,“中心摇摇”“中心如醉”“中心如噎”层层递进地展现忧思之深,最终以“悠悠苍天”的叩问将个体悲怆升华为对文明陨落的集体叩问。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黍离》的创作旨意历来聚讼纷纭。《毛诗序》认为是周大夫行经西周故都,目睹宗庙宫室尽毁、遍地禾黍,悲悯周室倾覆而作。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四言诗​​,也是一首​​先秦时期的民间诗歌,此诗以周朝故都镐京的荒墟为背景,通过“彼黍离离”的茂盛谷物与“彼稷之苗”“彼稷之穗”“彼稷之实”的生长细节,反衬出宗庙宫室尽毁、社稷倾颓的沧桑巨变。诗人以行役者的视角,描绘了故地荒凉、草木疯长的景象,层层递进地展现了对西周覆灭的哀思。

2. 写作手法

寓情于景:“彼黍离离,彼稷之苗”两句以乐景写哀情,倍增其哀。看似客观的田园画面,实为对文明崩塌的无声控诉。

3. 分段赏析

第一章​​诗人踏入周朝故都,目之所及是“彼黍离离”的荒芜景象——本该肃穆的宗庙宫室之地,此刻却遍布茂盛的黍稷。“彼稷之苗”的嫩绿与断壁残垣的灰暗形成刺眼对比,草木的生机反衬出文明废墟的死寂。诗人以“行迈靡靡”描摹步履的迟缓,每一步都仿佛踩在历史裂痕之上;“中心摇摇”则刻画内心的恍惚,仿佛置身时空错位的幻境。当“知我者谓我心忧”的呐喊与“悠悠苍天”的叩问交织,清醒者的孤独感被推向极致:众人只看到草木繁茂的“寻常”景象,唯有诗人窥见了废墟深处未被掩埋的文明伤疤。​​第二章​​时光在无声中推移,曾经“彼稷之苗”的嫩芽已抽穗低垂。诗人再度徘徊于同一片土地,却因“稷之穗”的沉重而步履更显蹒跚。“中心如醉”的描述,暗示历史重压下精神的混沌——他不再只是震惊于眼前的荒凉,更被时间流逝中不断累积的创伤记忆所淹没。重复的“知我者谓我心忧”看似句式雷同,实则暗含情感质变:初章的困惑逐渐转为对集体遗忘的愤怒,而“醉”字既指向生理的困顿,更隐喻对历史真相的逃避倾向。当“悠悠苍天”的质问再度响起,沉默的苍穹与诗人燃烧的追问形成尖锐对立,昭示着个体理性在历史荒诞面前的溃败。​​第三章​​第三度重临故地时,“彼稷之实”的成熟景象成为最残酷的隐喻。沉甸甸的谷穗低垂着,既是生命延续的象征,也是历史伤痕固化的见证。诗人“行迈靡靡”的步伐彻底凝滞,“中心如噎”的窒息感喷薄而出——他再难承受真相的重负,甚至丧失了语言能力。三次“悠悠苍天”的呼告,从最初的困惑、到中期的激愤,最终凝结为绝望的诘问:当草木遵循自然法则周而复始,人类文明却为何在兴亡循环中走向寂灭?诗章在苍天无言的背景下戛然而止,将“黍离之悲”升华为跨越时空的文明挽歌。全诗通过草木从“苗”到“穗”再到“实”的生长轨迹,与诗人从“摇摇”到“如醉”终至“如噎”的精神崩塌形成同构关系。三章看似重复的咏叹,实则以递进式的情感烈度,完成对历史虚无的哲学思辨:自然界的永恒轮回反衬出人事的脆弱短暂,而清醒者与庸众的认知鸿沟,则成为文明悲剧最深刻的注脚。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此诗妙在感慨无端,不露正意。

明贺贻孙《诗触》

# 三章只换六字,而一往情深,低回无限。此专以描摹虚神擅长,凭吊诗中绝唱也。

清方玉润《诗经原始》

# 开口着一彼字,见他凄凉满目。结尾着一此字,见他怨恨满怀。

清陈继揆《读风臆补》

# “黍之离离,与稷之苗,以兴行之靡靡,心之摇摇。既叹时人莫识己意,又伤所以致此者,果何人哉?追怨之深也。”“稷穗下垂如心之醉,所以起兴。”“稷之实,如心之噎,故以起兴。”

宋朱熹《诗集传》

# 悲凉之调,沉郁顿挫。

清牛运震《诗志》

# 起二句满目凄凉。结句含蓄无穷,欷歔欲绝。

清吴闿生《诗义会通》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先秦·诗经《兔罝(肃肃兔罝)》

下一篇:先秦·诗经《小雅·甫田》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