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zhuāng
huì
yóu
háo
liáng
zhī
shàng

朝代:先秦作者:佚名浏览量:2
zhuāng
huì
yóu
háo
liáng
zhī
shàng
zhuāng
yuē
:“
:“
tiáo
chū
yóu
cóng
róng
shì
zhī
yě。
。”
。”
huì
yuē
:“
:“
fēi
ān
zhī
zhī
?”
?”
zhuāng
yuē
:“
:“
fēi
ān
zhī
zhī
zhī
?”
?”
huì
yuē
:“
:“
fēi
zhī
fēi
zhī
zhī
zhī
quán
!”
!”
zhuāng
yuē
:“
:“
qǐng
xún
běn
yuē
ān
zhī
yún
zhě
zhī
zhī
zhī
ér
wèn
zhī
zhī
háo
shàng
。”
。”

译文

庄子与惠施在濠水的桥上游玩。庄子说:“白鱼在河水中游得多么悠闲自得,这是鱼的快乐啊。”惠子说:“你又不是鱼,怎么知道鱼是快乐的呢?”庄子说:“你又不是我,你哪里知道我不知道鱼是快乐的呢?”惠子说:“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你本来就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快乐,这是可以完全确定的!”庄子说:“请从我们最初的话题说起。你说‘你哪里知道鱼快乐’的话,你已经知道我知道鱼快乐而问我。我是在濠水的桥上知道的。”

逐句剖析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与惠施在濠水的桥上游玩。

# 濠梁:濠水上的桥。濠,水名,在今安徽凤阳。梁:桥。

"庄子曰":庄子说:“

"鯈鱼出游从容":白鱼在河水中游得多么悠闲自得,

# 鯈鱼:一种白色小鱼。

"是鱼之乐也":这是鱼的快乐啊。”

# 是:这。

"惠子曰":惠子说:“

"子非鱼":你又不是鱼,

# 非:不,不是。

"安知鱼之乐":怎么知道鱼是快乐的呢?”

# 安:疑问代词。怎么,哪里。

"庄子曰":庄子说:“

"子非我":你又不是我,

"安知我不知鱼之乐":你哪里知道我不知道鱼是快乐的呢?”

"惠子曰":惠子说:“

"我非子":我不是你,

"固不知子矣":固然不知道你;

# 固:固,固然。

"子固非鱼也":你本来就不是鱼,

# 固:本来。

"子之不知鱼之乐":你不知道鱼的快乐,

"全矣":这是可以完全确定的!”

# 全:完全,完备(是这样)。

"庄子说":庄子说:“

"请循其本":请从我们最初的话题说起。

# 循其本:追溯话题本源。循,追溯。其,话题。本,本源。

"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你说‘你哪里知道鱼快乐’的话,

# 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你说“你哪知道鱼的快乐”的话。

"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你已经知道我知道鱼快乐而问我。

# 既:表示“已经”之意。

"我知之濠上也":我是在濠水的桥上知道的。”

# 之: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是战国时期庄子所著《庄子》外篇《秋水》中的一篇语录体议论文,记载了庄子与惠子同游濠水桥梁之上,见鲦鱼自由游弋,由此引发联想,展开了一场人能否知晓鱼之乐趣的辩论。此文除开篇以叙述语言交代故事背景外,全篇均为对话形式,运用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方式,顶真式地将这场辩论逐步推向深入。惠施从认知规律出发,认为人与鱼属不同生物,人无法感知鱼的喜怒哀乐;庄周则从艺术规律立论,主张人乐则鱼亦乐。全文氛围轻松闲适,充满诗意,一方着力辩驳,一方巧妙应对;一方追求真实,一方崇尚美感;一方拘泥实证,一方超然物外,使人读后会心一笑之余又能沉思许久。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该文节选自《秋水》,标题为编者所加。《秋水》是《庄子》中的另一长篇,以篇首二字作为篇名,核心是探讨人应当如何认识外物。全篇分为两大部分,前一部分记述北海海神与河神的对话,一问一答连贯完整,构成了本篇的主体内容。后一部分则分别讲述了六个寓言故事,每个故事独立成篇,相互间无关联,与前一部分海神和河神的对话在结构上也无任何联系,对全篇主题的表达助力不大,似乎存在游离之感。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篇哲理论辩散文。借庄子与惠子在濠梁之上围绕“鱼之乐”展开的辩论景象,写出了两人不同的思维方式,体现了庄子以审美心态观照自然的超然与惠子注重理性逻辑的严谨。

2. 写作手法

顶真:惠子说“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前句结尾“不知子矣”与后句开头“子固非鱼”衔接,用前句结论作后句前提,层层递进强化逻辑,让辩论环环相扣,将“子非鱼则不知鱼乐”的观点推向极致,展现严谨的推理链条。反问: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以反问质疑庄子知鱼乐的合理性,语气强烈却留有余地,既发起论辩又引发思考;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用同样反问回敬,以对方逻辑反击,展现机智,让辩论在问答中推进。类比论证: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先以“我非子故不知子”为前提,再类比推出“子非鱼故不知鱼乐”,推理严密,用同类逻辑强化观点,凸显理性思辨。

3. 分段赏析

开篇“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以简洁的叙事交代了人物、地点和事件背景,营造出一种悠然闲适的氛围,为后续的辩论埋下伏笔。庄子与惠子作为辩论的双方,其形象在对话中逐渐鲜明。庄子说“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这里的“鲦鱼”是庄子观察的对象。他从鲦鱼“出游从容”的状态中感受到“乐”,展现了他以审美的眼光看待自然万物的心态,将自身的愉悦投射到鱼的身上,体现出一种物我相融的艺术观。惠子反驳“子非鱼,安知鱼之乐?”,这句话逻辑严谨,从认知的角度出发,强调人与鱼是不同的个体,人无法直接知晓鱼的感受,展现了惠子注重理性和逻辑的思维特点。他的质疑直接且有力,推动了辩论的展开。庄子回应“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巧妙地运用了惠子的逻辑反问惠子,体现了他敏捷的思维和雄辩的口才。他没有直接回答惠子的问题,而是通过反问,将问题抛回给对方,形成了有趣的辩论回合。惠子说“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他顺着庄子的反问,进一步强化自己的逻辑,先承认自己不知庄子,再以此类推,得出庄子不知鱼乐的结论,论证看似无懈可击,展现了他在逻辑推理上的严谨性。庄子最后说“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这里的“循其本”体现了庄子善于从问题的源头寻找突破口的智慧。他抓住惠子话语中“安知”的隐含前提,指出惠子其实已经默认他知道鱼乐,只是询问他如何知道,然后以“我知之濠上也”作答,既回应了问题,又回到了最初观察鱼的场景,展现了他超越逻辑束缚、回归直观体验的思维方式,也让这场辩论在看似轻松的结尾中留下了无穷的韵味。

4. 作品点评

“濠梁之辩”的精妙之处,除二人的善辩之外,还在于它有着无尽的意趣。辩论的双方都紧扣主题,可辩论者的思路却大相径庭。惠施从认知规律出发,认为人和鱼属于不同生物,人无法感知鱼的悲欢情绪。庄周则从艺术规律出发,主张人快乐鱼也会快乐。从认知规律来看,庄周人乐鱼亦乐的逻辑推理实属巧辩,但这种巧辩并不让人厌恶,因为庄周是以艺术心境看待世界的,这是典型的“移情”效应,庄周将自己的快乐转移到鱼的情态上,反而更凸显出庄周的快乐。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先秦·诗经《雄雉》

下一篇:先秦·诗经《兔罝(肃肃兔罝)》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