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shì
jiāng
zhuān

朝代:先秦作者:孔子及弟子浏览量:2
shì
jiāng
zhuān
rǎn
yǒu
jiàn
kǒng
yuē
:“
:“
shì
jiāng
yǒu
shì
zhuān
。”
。”
kǒng
yuē
:“
:“
qiú
nǎi
ěr
shì
guò
zhuān
zhě
xiān
wáng
wéi
dōng
méng
zhǔ
qiě
zài
bāng
zhī
zhōng
shì
shè
zhī
chén
wéi
?”
?”
rǎn
yǒu
yuē
:“
:“
zhī
èr
chén
zhě
jiē
。”
。”
kǒng
yuē
:“
:“
qiú
zhōu
rèn
yǒu
yán
yuē
chén
jiù
liè
néng
zhě
zhǐ
wēi
ér
chí
diān
ér
jiāng
yān
yòng
xiàng
qiě
ěr
yán
guò
chū
xiá
guī
huǐ
zhōng
shì
shuí
zhī
guò
?”
?”
rǎn
yǒu
yuē
:“
:“
jīn
zhuān
ér
jìn
jīn
hòu
shì
wéi
sūn
yōu
。”
。”
kǒng
yuē
:“
:“
qiú
jūn
shě
yuē
zhī
ér
wèi
zhī
qiū
wén
yǒu
guó
yǒu
jiā
zhě
huàn
guǎ
ér
huàn
huàn
pín
ér
huàn
ān
gài
jūn
pín
guǎ
ān
qīng
shì
yuǎn
rén
xiū
wén
lái
zhī
lái
zhī
ān
zhī
jīn
yóu
qiú
xiàng
yuǎn
rén
ér
néng
lái
bāng
fēn
bēng
ér
néng
shǒu
ér
móu
dòng
gān
bāng
nèi
kǒng
sūn
zhī
yōu
zài
zhuān
ér
zài
xiāo
qiáng
zhī
nèi
。”
。”

译文

季孙氏将要讨伐颛臾。冉有、季路拜见孔子说:“季孙氏要对颛臾用兵。”孔子说:“冉有!恐怕应该责备你们吧?那颛臾,先王曾把它的国君当作主管东蒙山祭祀的人,而且它地处鲁国境内,是鲁国的藩属国。为什么要讨伐它呢?”冉有说:“季孙要这么干,我们两个做臣下的都不愿意。”孔子说:“冉有!周任有句话说:‘能施展才能就担任那职位,不能胜任就该辞去。’如果盲人摇晃着要倒下却不去扶持,颤颤巍巍将要跌倒却不去搀扶,那么何必要用那个搀扶的人呢?况且你的话错了。老虎和犀牛从笼子里跑出,(占卜用的)龟甲和(祭祀用的)玉器在匣子里被毁坏,这是谁的过错呢?”冉有说:“如今的颛臾,城墙坚固而且靠近季孙氏的封地。现在不夺取,后世一定会成为子孙们的忧虑。”孔子说:“冉有!君子厌恶那些不肯说(自己)想要那样而偏要找借口的人。无论是有国的诸侯或是有封地的大夫,不担忧贫困而担忧分配不均,不担忧人(东西)少而担忧社会不安定。若是财富平均,便无所谓贫穷,境内和平团结,便不会觉得人少,境内平安,国家便不会倾危。做到这样,远方的人还不归服,就再修仁义礼乐的政教来招待他们。他们来了,就得使他们安心。如今由与求两人辅佐季孙氏,辅佐季孙氏,远方的人不归服,却不能使他们来归顺;国家四分五裂却不能保持它的稳定统一;反而策划在境内兴起干戈。我恐怕季孙氏的忧虑,不在颛臾,而是在鲁国内部。”

逐句剖析

"季氏将伐颛臾":季孙氏将要讨伐颛臾。

"冉有、":冉有、

# 冉有:名求,字子有。

"季路见于孔子曰":季路拜见孔子说:“

# 于:引出对象,无意。,见:谒见,拜见。,季路:姓仲,名由,字子路。两人都为孔子弟子。

"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季孙氏要对颛臾用兵。”

# 有事:这里指用兵。古代把祭祀和战争称为国家大事。当时季氏专制国政,与鲁哀公的矛盾很大。他担忧颛臾会帮助鲁哀公削弱自己的实力,所以抢先攻打颛臾。

"孔子曰":孔子说:“

"求":冉有!

"无乃尔是过与":恐怕应该责备你们吧?

# 无乃尔是过与:恐怕该责备你们吧?“无乃……与”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恐怕……吧”。尔是过,责备你,这里的意思是批评对方没尽到责任。是:结构助词,提宾标志。(在苏教版中,“是”复指“尔”,用作代词)过:责备。

"夫颛臾":那颛臾,

"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先王曾把它的国君当作主管东蒙山祭祀的人,

# 东蒙主:指受封于东蒙(在苏教版中,是“主管祭祀蒙山的人。”)。东蒙,指蒙山,在今山东临沂市西北。主:主管祭祀的人。,先王:指周之先王。

"且在邦域之中矣":而且它地处鲁国境内,

"是社稷之臣也":是鲁国的藩属国。

# 是社稷之臣也:是:代词,这,指颛臾。社稷:社,指土神,稷,指谷神。社稷是祭祀谷神和土神的祭坛。有国者必立社稷。国亡,社稷被覆盖起来废掉,故社稷为国家的象征,这里指鲁国。社稷之臣意译为附属于大国的小国。

"何以伐为":为什么要讨伐它呢?”

# 何以伐为:为什么要攻打它呢?何以,以何,凭什么。为:表反问语气。

"冉有曰":冉有说:“

"夫子欲之":季孙要这么干,

# 夫子:季康子。春秋时,对长者,老师以及贵族卿大夫等都可以尊称为夫子。

"吾二臣者皆不欲也":我们两个做臣下的都不愿意。”

"孔子曰":孔子说:“

"求":冉有!

"周任有言曰":周任有句话说:

# 周任:上古时期的史官。

"‘":‘

"陈力就列":能施展才能就担任那职位,

# 列:位,职位。,就:走向,这里是担任的意思。,陈:陈列,这里是施展的意思。

"不能者止":不能胜任就该辞去。

# 不能者止:“陈力”二句指能施展自己才能,就接受职位;如若不能,就应辞去职务。止:辞职。

"’":’

"危而不持":如果盲人摇晃着要倒下却不去扶持,

# 持:护持。,危:名词作动词,遇到危险(摇晃着要倒下)。

"颠而不扶":颤颤巍巍将要跌倒却不去搀扶,

# 扶:搀扶。,颠:跌倒。

"则将焉用彼相矣":那么何必要用那个搀扶的人呢?

# 相:搀扶盲人走路的人(辅助者)。

"且尔言过矣":况且你的话错了。

"虎兕出于柙":老虎和犀牛从笼子里跑出,

# 柙:关猛兽的笼子。,兕:独角犀牛。

"龟玉毁于椟中":(占卜用的)龟甲和(祭祀用的)玉器在匣子里被毁坏,

# 椟:匣子。,龟玉:龟玉都是宝物。龟:龟版,用来占卜。玉,在:指玉瑞和玉器。玉瑞用来表示爵位,玉器用于祭祀。

"是谁之过与":这是谁的过错呢?”

"冉有曰":冉有说:“

"今夫颛臾":如今的颛臾,

"固而近于费":城墙坚固而且靠近季孙氏的封地。

# 费:季氏的私邑,及今山东费县。一说读fèi,当地人称费县。,近:靠近。,固:指城郭坚固。

"今不取":现在不夺取,

"后世必为子孙忧":后世一定会成为子孙们的忧虑。”

"孔子曰":孔子说:“

"求":冉有!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君子厌恶那些不肯说(自己)想要那样而偏要找借口的人。

#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君子厌恶那些不肯说(自己)想要那样而偏要找借口的人。疾:痛恨。夫:代词,那种。舍:舍弃,撇开。辞:托辞,借口。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无论是有国的诸侯或是有封地的大夫,

# 有国有家者:有国土的诸侯和有封地的大夫。国:诸侯统治的政治区域。家:卿大夫统治的政治区域。

"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担忧贫困而担忧分配不均,

# 寡:少。,患:忧虑,担心。

"不患贫而患不安":不担忧人(东西)少而担忧社会不安定。

# 不患贫而患不安:“不患”二句意思是“不担心分的少,而是担心分配的不均匀。不担心贫穷而担心不安定”。

"盖均无贫":若是财富平均,便无所谓贫穷,

# 盖均无贫:财富分配公平合理,上下各得其分,就没有贫穷。

"和无寡":境内和平团结,便不会觉得人少,

# 和无寡:和平了,人口就不会少了。

"安无倾":境内平安,国家便不会倾危。

# 安无倾:国家安定,就没有倾覆的危险。

"夫如是":做到这样,

# 如是:如此。,夫:句首语气词。

"故远人不服":远方的人还不归服,

# 故:假如,如果

"则修文德以来之":就再修仁义礼乐的政教来招待他们。

# 来:使……来(归附)。,文:文教,指礼乐。

"既来之":他们来了,

"则安之":就得使他们安心。

# 安:使……安定。

"今由与求也":如今由与求两人辅佐季孙氏,

"相夫子":辅佐季孙氏,

# 相:辅佐。

"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远方的人不归服,却不能使他们来归顺;

"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国家四分五裂却不能保持它的稳定统一;

# 守:守国,保全国家。,分崩离析:国家四分五裂,不能守全。

"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反而策划在境内兴起干戈。

# 干戈:指军事。干:盾牌。戈:古代用来刺杀的一种长柄兵器。

"吾恐季孙之忧":我恐怕季孙氏的忧虑,

"不在颛臾":不在颛臾,

"而在萧墙之内也":而是在鲁国内部。”

# 萧墙:国君宫门内迎门的小墙,又叫做屏。因古时臣子朝见国君,走到此必肃然起敬,故称“萧墙”。萧:古通“肃”。这里借指宫廷。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季氏将伐颛臾》出自《论语》,记录了孔子与弟子冉有的一段谈话。这段对话围绕鲁国权臣季氏计划讨伐小国颛臾展开,孔子明确表示反对通过武力解决争端,提出应当以仁爱之心对待他人。文章以两人问答为主,语言自然流畅,论述条理清晰,体现出明确的观点和说理特点。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春秋末年,各诸侯国的王室日渐衰弱,掌权的卿大夫之间争斗越来越频繁。鲁国的大夫季孙、孟孙、叔孙曾经“三分公室”。后来季孙氏的权力越来越大。到了鲁哀公在位时,季康子为了扩大自己的势力,急于想要吞并颛臾,从而谋求夺取鲁国政权。季康子的家臣冉求和子路将这个情况告诉了孔子,孔子立即反对季氏攻打颛臾,并对冉求和子路进行了批评教育。《季氏将伐颛臾》这篇文章就是记载了这次对话。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篇论辩性散文。文章通过孔子与弟子冉有、季路的对话,针对季氏将讨伐颛臾一事展开论辩,介绍了孔子反对季氏攻伐颛臾的理由。表达了孔子反对武力征伐、主张以德治国、维护等级秩序和国家稳定的政治思想,也体现了他对弟子不能尽到劝谏责任的批评。

2. 分段赏析

“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以事件起笔,直接交代背景:季氏意图攻打颛臾,弟子向孔子禀报。简短叙述中暗藏矛盾,为后文孔子的批评埋下伏笔。“孔子曰”到“何以伐为”,孔子回应,以反问责备冉有,直指其失职。“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连续三句摆事实:颛臾是先王分封主持东蒙山祭祀的诸侯,在鲁国疆域内,本是国家的臣属。用“先王”“社稷之臣”的身份强调其合法性,用“何以伐为”的反问驳斥伐颛臾的不合理性,逻辑清晰,理直气壮。“冉有曰”到“是谁之过与”冉有推卸责任:“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立刻引用周任“陈力就列,不能者止”的古语,指出臣子应尽力履职,若不能就该辞去职位。“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以盲人需要搀扶为喻,讽刺冉有作为辅佐者的失职;“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进一步用猛兽出笼、宝物受损的类比,将责任直指冉有,若颛臾被伐,正是他未尽职责的结果。两处比喻生动贴切,将责任问题具象化,增强说服力。“冉有曰”到“后世必为子孙忧”冉有再次辩解,试图以城郭坚固和防患子孙为季氏开脱。孔子则抓住“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的本质,指出冉有在掩饰季氏的真实意图,不想说想要却找借口。接着提出治国理念:“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强调国家稳定的关键在公平、和谐而非财富人口,进而提出“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的怀柔政策,与季氏武力征伐形成鲜明对比。“孔子曰”到“而在萧墙之内”最后孔子批评弟子失职:“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指出季氏忧患,远方不服、国家分裂却不思补救,反而发动内战。末句“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更以“萧墙”暗示季氏真正的威胁来自内部,既总结前文,又留下警示。

3. 作品点评

这段文字描述了孔子与弟子关于鲁国政局的讨论。孔子对当时鲁国权臣季氏的执政情况有清晰了解,他反对季氏动用武力的主张,是担心公开对抗会导致国君与权臣矛盾升级,引发内战。当两位学生支持出兵时,孔子严肃批评他们没有从国家整体利益考虑问题。这场对话生动展现了孔子坚持原则、说理透彻的态度,以及学生面对质询时难以自圆其说的窘境。文章通过简洁的对话场景,清楚呈现了人物立场冲突和思想交锋,这种通过语言刻画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对后世文章写作具有参考价值。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首段正意已足,下两段因由有两辩而发挥之。孔子之文极含蓄惟此篇极发扬,波澜汹涌,峰峦高大。韩文公《诤臣论》章法学此。

清方存之《论文章本原》

# “此章分三段。孔子曰,三求字,通章精神眼目。”“夫颛臾节,先以大义责之,提出先王二字,把天下大名分所在压他。”“末句为季氏指陈利害了切,俾其怵然而自止也。”

清牛运震《论语随笔》

# 均、安、和三字,正抹杀他欲字季氏病根全在欲,欲则安危利灾。…首问答明伐国之非,二问答见责不辞,三问答以不能辅季氏修内治,正辨其忧之不在颛臾,此欲不可肆。

清于光华《论语集益》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先秦·诗经《绿衣(绿兮衣兮)》

下一篇:先秦·诗经《干旄(孑孑干旄)》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