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式微式微":天黑了,天黑了,
# 式微:天黑了。式:作语助词。微:幽暗。这里指天将黑。
"胡不归":为什么还不回家?
# 胡:何,为什么。
"微君之故":(如果)不是为了君主,
# 故:原因,缘故。事,事情。,微君:如果不是你们。微:(如果)不是。非,要不是。君:君主。
"胡为乎中露":何必还在露水中劳作?
# 中露:即露中,在露水中。,乎:于,在。
"式微式微":天黑了,天黑了,
"胡不归":为什么还不回家?
"微君之躬":(如果)不是为了养活你们,
# 微君之躬:如果不是为了养活你们。躬:身体。一说通“穷”,困穷。
"胡为乎泥中":何必还在泥浆中劳作?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四言古诗,也是一首劳役怨刺诗。全诗以重章叠句的结构,描绘了服役者在露水与泥泞中昼夜劳作的艰辛场景,通过质问的语气控诉统治者的压迫,表达底层民众有家难归的悲愤与反抗暴政的决心。
2. 写作手法
设问:“式微式微,胡不归”连续两次以反问句式发问,形成强烈的节奏感和情感张力。表面上是对“为何不归”的疑问,实则暗含“被迫不归”的愤懑。通过自问自答的设问形式,将劳役者对统治者的怨恨与对归家的渴望表达得含蓄而深刻,达到“不言怨而怨自深”的效果。互文:第一章“胡为乎中露”与第二章“胡为乎泥中”表面分写“露”与“泥”,实则共同指向劳役者在恶劣环境中被迫劳作的场景。“中露”即“露中”,“泥中”即“中泥”,通过倒文协韵,形成语义互补。烘托:从这首诗的韵脚运用来看,前章采用了微韵和鱼韵,后章则转为微韵与侵韵。这些韵部都非常适合传达哀伤、悠远及沉痛的情感。诗人根据情感需求灵活用韵,使得诗歌的情感基调通过韵脚得到了更加充分的凸显和强化。
3. 分段赏析
“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开篇以叠词“式微”重复咏叹(“式”为语气助词,“微”指天色昏暗),营造黄昏暮色催归的紧迫感。天色衰微的自然现象被赋予人格化色彩,隐喻劳役的无休无止,以自然规律反衬社会秩序的不公。“胡不归。”并非疑问,而是明知故问的愤懑宣泄。诗人以反问句式直指核心矛盾——若非君主劳役逼迫,何至夜露浸身?“中露”(露水中)的实景描写,将抽象压迫具象化为寒凉刺骨的生存困境。“微君之故”中,“故”指事务。与下章“躬”(身体)形成语义互补,揭露劳役的双重目的:既为君主事务,更为供养其贵体。“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从“中露”到“泥中”,劳役场景从寒露升级为泥泞沼泽,既写实(更恶劣的劳作环境),又虚指精神困境(“陷于泥中不能自拔”的绝望)。“泥中”或暗指卫国地名(《水经注》载濮渠经“泥中亭”),形成地理与命运的双重隐喻,强化统治者对民众的身心禁锢。重章叠句结构下,“微君之躬”替换首章“微君之故”,强调劳役本质是统治者对劳动者身体的剥削,愤懑之情随用词变换层层深化。
4. 作品点评
整诗章节复换词,韵脚齐整。呈现重复唱叹、回味持久的特色。显示《诗经》语言精炼短小,兼有长短句式,节奏明显。《式微》诗仅三十二字,就含三言、四言和五言等变化,工整并灵动,错落有序,能充分表达女子情绪起伏。且句式选择随诗内容感情灵活变化,加强了诗的节奏。总之,《式微》运用语言手法,不仅音韵调和悦耳,而且措辞细致。
# 两折长短句,重叠调,写出满腔愤懑。
清牛运震《诗志》
# 语浅意深,中藏无限义理,未许粗心人卤莽读过。
清方玉润《诗经原始》
# 齐说曰:“式微式微,忧祸相绊。隔以岩山,室家分散。”
清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
上一篇:先秦·诗经《宾之初筵》
下一篇:先秦·诗经《黍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