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shuǐ

朝代:先秦作者:荆轲浏览量:2
fēng
xiāo
xiāo
shuǐ
hán
zhuàng
shì
huán

译文

风萧萧地吹呵,易水寒气袭人,壮士在此远去呵,不完成任务誓不回返。

逐句剖析

"风萧萧兮易水寒":风萧萧地吹呵,易水寒气袭人,

# 寒:寒气。,易水:河流的名字。,兮:语气助词。,萧萧:风声。

"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壮士在此远去呵,不完成任务誓不回返。

# 复还:回返。,壮士:在这里指荆轲。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易水歌》先秦时期荆轲的一首诗,主要是讲战国时期刺客荆轲前往秦国行刺秦王,于易水之畔与燕太子丹等人诀别时所吟唱的辞章。歌辞首句以秋风萧瑟、易水寒彻的景象入笔,尽显天地间的凄怆萧瑟之态,成功营造出苍凉悲壮的氛围,其中更饱含着歌者激昂慷慨的情感;后句则彰显出主人公大义凛然、勇往直前,怀着必死决心深入险境的无畏精神。全篇辞藻质朴简洁,借景抒怀,将景致与情感紧密交融,借由对萧萧风声、凛冽易水的描绘烘托,深刻展现出荆轲赴秦行刺时的壮烈心境,以及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坚定信念。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此诗被南朝梁萧统收录于《文选·卷二十八》杂歌类别之中,将其作者归为荆轲。战国末期,秦国展开了席卷六国的征伐之战,自公元前230年起,接连进攻韩国、攻克赵国、攻打魏国、击破楚国,势单力薄的燕国已然濒临绝境。秦王政二十年(公元前227年),沦为亡国之人的荆轲,正以门客身份侍奉于燕国太子丹门下。为抵御秦国的兵锋,燕太子丹恳请荆轲谋划行刺秦王嬴政。出于报国雪恨的壮志,也为了报答太子丹的厚待之恩,荆轲毅然答应,计划以秦国叛将樊於期的头颅,以及进献燕国督亢地区的地图作为幌子,借此靠近秦王实施刺杀行动。启程之际,燕太子丹偕同诸多宾客将荆轲送至易水之滨,荆轲的挚友高渐离弹奏起筑(一种形似古筝的古老弦乐器),荆轲激昂地吟诵出这首简短的歌谣。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楚辞体诗,也是一首悲歌题材诗。介绍了荆轲刺秦前在易水河畔与太子丹等人饯别时的场景,通过自然景象与人物决心的强烈对比,体现了壮士视死如归的悲壮情怀和慷慨激昂的献身精神。

2. 分段赏析

“风萧萧兮易水寒​”首句以“风萧萧”与“易水寒”勾勒出送别的场景:秋风呼啸,易水刺骨。风声诉诸听觉,寒意触达感官,天地间一片肃杀苍凉,既是对自然环境的写实,也是对荆轲赴死前悲壮氛围的隐喻。“萧萧”与“寒”的选词极具张力,前者以象声词强化听觉冲击,后者以触觉感受深化心理寒意,共同烘托出“天地愁惨之状”,为后文的情感爆发蓄势。“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第二句直抒胸臆,“壮士一去”四字斩钉截铁,以“不复还”宣告无退路的决绝。明知必死仍慷慨赴义,凸显了荆轲“君子死知己”的凛然气节。此句虽平白如话,却因前句的铺垫而显深沉。司马迁《史记》记载,此句一出,“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足见其感染力穿透时空,成为英雄主义的永恒符号。

3. 作品点评

《渡易水歌》一诗堪称中国古代诗歌中壮怀激烈的绝唱。这首辞章初读之下,质朴晓畅,言辞平白如口语般浅易;深入研读咀嚼,方觉内涵深邃幽远,浩然正气沛然于字里行间,同时在艺术造诣上尽显匠心独运之妙。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先秦·诗经《谷风(习习谷风,以阴以雨)》

下一篇:先秦·诗经《大叔于田》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