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采卷耳":采呀采呀采卷耳,
# 卷耳:苍耳,石竹科一年生草本植物,嫩苗可食,子可入药。
"不盈顷筐":半天不满一小筐。
# 顷筐:斜口筐子,后高前低。一说斜口筐。这句说采了又采都采不满浅筐子,心思不在这上头。,盈:满。
"嗟我怀人":我啊想念心上人,
# 怀:怀想。,嗟:语助词,或谓叹息声。
"寘彼周行":菜筐弃在大路旁。
# 周行:行,环绕的道路,特指大道。索性把筐子放在大路上,于是眼前出现了她丈夫在外的情景。,寘:同“置”,放,搁置。
"陟彼崔嵬":攀那高高土石山,
# 崔嵬:嵬,山高不平,彼:指示代名词。,陟:升,登。
"我马虺隤":马儿足疲神颓丧。
# 虺隤:疲极而病。,我:想象中丈夫的自称。
"我姑酌彼金罍":且先斟满金壶酒,
# 金罍:青铜做的罍。罍:器名,青铜制,用以盛酒和水。一作櫑。,酌:斟酒。,姑:姑且。
"维以不永怀":慰我离思与忧伤。
# 永怀:长久思念。,维:发语词,无实义。
"陟彼高冈":登上高高山脊梁,
"我马玄黄":马儿腿软已迷茫。
# 玄黄:黑色毛与黄色毛相掺杂的颜色,朱熹说“玄马而黄,病极而变色也”,就是本是黑马,病久而出现黄斑。
"我姑酌彼兕觥":且先斟满大杯酒,
# 兕觥:一说野牛角制的酒杯,一说“觥”是青铜做的牛形酒器。
"维以不永伤":免我心中长悲伤。
# 永伤:长久思念。
"陟彼砠矣":艰难攀登乱石冈,
# 砠:有土的石山,或谓山中险阻之地。
"我马瘏矣":马儿累坏倒一旁。
# 瘏:因劳致病,马疲病不能前行。
"我仆痡矣":仆人精疲力又竭,
# 痡:因劳致病,人过劳不能走路。
"云何吁矣":无奈愁思聚心上。
# 吁:忧伤而叹。,云何:奈何,奈之何。云:语助词,无实义。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以怀人为主题的抒情诗,描写了一位女子在采摘卷耳时因思念远行丈夫而心绪不宁,后又以征夫视角展开想象,表达其旅途的艰险与孤独。
2. 写作手法
虚实结合:首章以“采采卷耳,不盈顷筐”的实景切入,通过女子采摘卷耳时竹筐未满的细节,暗示其因思念征人而心神恍惚、无心劳作的状态。后三章通过视角转换,以虚写手法呈现征夫的旅途艰辛,“陟彼崔嵬,我马虺隤”等句,借想象中征人攀登险峰时马匹疲病、借酒消愁的场景,形成与首章实景的呼应。
3. 分段赏析
《周南·卷耳》共有四章,第一章是从思念在外服役丈夫的妻子角度写的,主要写她如何牵挂远行的丈夫;后面三章则转换视角,以在外奔波、饱受旅途艰辛的男子口吻展开,详细描述他在军旅中的劳苦和思念妻儿的心情。整首诗就像一幕正在上演的戏,夫妻二人各自的心里话在同一时间、同一场景里交替诉说。诗人没有用“妻子说”“丈夫说”这样的提示词,反而让两人内心的情感碰撞更直接,也让彼此的思念之情交织在一起。第一章里,妻子的独白里念叨着远行的人,她采的卷耳还没装满小筐,就随手放在了大路边——那条通往远方的大路旁。顺着她的呼唤,画面转到那个正受着旅途之苦的男子,他带着愁容出现了;和“大路”相呼应,此时他正走在陡峭难行的山间。因为这样的视角转换,第一章和第二章的句式结构也形成了明显的对比。第三章是对第二章内容的重复,但略有变化。《诗经》里常见这种重复的结构,就像合唱或重唱一样,能让情感表达更有感染力,也能扩展诗中的意境,还能让音乐般的主题旋律更突出。第四章从内容看还是男子在说话,但和前面两章的内容差别挺大。这种写法在《诗经》里常能见到,比如《召南·采蘩》《召南·行露》《周南·葛覃》《周南·汉广》《周南·汝坟》这些诗里也有类似情况。这种手法大概是早期合唱形式的遗留,可以想象成是舞台后方传来的男声合唱。它的作用主要是渲染气氛,让整首诗的感染力更强,表演效果更生动。
4. 作品点评
《卷耳》的语言简洁生动。诗歌使用了当时常见的民谣表达方式,如《周易·归妹三·上六》中“女承筐,无实;士刲羊,无血”的句子,与《卷耳》开篇“采采卷耳,不盈顷筐”形成对应。这种将民谣作为固定表达方式置于诗章句首的做法,为诗歌奠定了韵律基础和情感基调,属于《诗经》中典型的起兴手法。诗人通过具体场景的描写来表达情感。旅途的艰辛直接体现在对山势险峻的描绘上,使用了“崔嵬”“高冈”“砠”等词汇。而旅途的困顿则通过马匹的状态间接表现,如“虺隤”“玄黄”“瘏矣”等词语。这些对自然景物和动物的刻画,都是为了烘托出行者思念远方之人的惆怅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