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朝代:先秦作者:诗经浏览量:2
tāng
yǒng
yuè
yòng
bīng
guó
chéng
cáo
nán
xíng
cóng
sūn
zhòng
píng
chén
sòng
guī
yōu
xīn
yǒu
chōng
yuán
yuán
chù
yuán
sàng
qiú
zhī
lín
zhī
xià
shēng
kuò
chéng
shuō
zhí
zhī
shǒu
xié
lǎo
jiē
kuò
huó
jiē
xún
xìn

译文

敲鼓的声音镗镗作响,将士们奋勇争先地操练兵器。别人在国内修筑城墙,在漕邑营建工事,唯独我被派往南方出征远行。我跟随将军孙子仲,去平定陈国和宋国的战乱。(战事未休)不让我们回家,心中充满了忧虑与愁苦。哪里是我们的居所,哪里是我们的停留之处,(在混乱中)我的战马走失了。到哪里去寻找它呢,最终在树林的深处找到了它。无论生死,我们都要在一起,我曾与你立下誓言。我紧握着你的手,要和你一起直到白头偕老。可叹啊,离别实在太久,恐怕再也无法与你相见。可叹啊,离别实在太久,(当年的誓言)恐怕无法实现了。

逐句剖析

"击鼓其镗":敲鼓的声音镗镗作响,

# 其镗:即“镗镗”。镗:鼓声。

"踊跃用兵":将士们奋勇争先地操练兵器。

# 兵:武器,刀枪之类。,踊跃:犹言鼓舞。一说跳跃,奋起,此为喜好的意思,是穷兵黩武的疯狂模样。

"土国城漕":别人在国内修筑城墙,在漕邑营建工事,

# 土国城漕:土:挖土。国:指都城。城:修城。漕:卫国的城市。

"我独南行":唯独我被派往南方出征远行。

# 南行:指出发到南方去打仗或服役。

"从孙子仲":我跟随将军孙子仲,

# 孙子仲:即公孙文仲,字子仲,出征的主将。

"平陈与宋":去平定陈国和宋国的战乱。

# 平陈与宋:调停陈、宋两国敌对关系,使之和好。平,和,讲和。陈,春秋诸侯国,帝舜之后,都城在今河南淮阳。与,于。宋,春秋诸侯国,为殷商遗民国家,都城在今河南商丘。

"不我以归":(战事未休)不让我们回家,

# 不我以归:“不以我归”的倒装,有家不让回。以,在此有让、使、允许的意思;一说通“与”。

"忧心有忡":心中充满了忧虑与愁苦。

# 有忡:犹言“忡忡”,忧虑不安的样子。

"爰居爰处":哪里是我们的居所,哪里是我们的停留之处,

# 爰:发声词,犹言“于是”,在这里。一说“于何”的合音,在哪里。

"爰丧其马":(在混乱中)我的战马走失了。

# 丧其马:丢失战马,意味着难以逃离战场,有丧命之虞。丧,丧失,此处谓跑失。

"于以求之":到哪里去寻找它呢,

# 于以:于何,在哪里。

"于林之下":最终在树林的深处找到了它。

# 林之下:山麓树林之下。

"死生契阔":无论生死,我们都要在一起,

# 契阔:聚散、离合的意思。契,聚合。阔,离散。

"与子成说":我曾与你立下誓言。

# 成说:约定,发誓,订立誓约。,子:指其妻。

"执子之手":我紧握着你的手,

"与子偕老":要和你一起直到白头偕老。

# 偕老:一起到老。

"于嗟阔兮":可叹啊,离别实在太久,

# 阔:指远别。,于嗟:吁嗟,叹词。于,同“吁”。

"不我活兮":恐怕再也无法与你相见。

# 不我活:不和我相聚。活,通“佸”,相会,聚会。

"于嗟洵兮":可叹啊,离别实在太久,

# 洵:遥远,久远。《韩诗》作“夐”,即迥远之义。

"不我信兮":(当年的誓言)恐怕无法实现了。

# 信:守信,守约。一说古“伸”字。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击鼓》是《诗经》中的经典篇章。诗歌讲述一位征人被迫南征,参与调解陈、宋两国纷争,却长期无法返乡,只能对亲人满怀思念。诗开篇以阵阵战鼓渲染出动荡不安的战争氛围,勾勒出一幅兵荒马乱的图景,借此抒发主人公内心的怨愤与无奈。全诗共五章,每章四句,巧妙运用今昔对比,使叙事节奏富有变化;同时叙事与抒情交织,情感跌宕起伏。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邶风・击鼓》作为《诗经》中极具代表性的战争题材诗作,以一位戍边士卒的视角,深情倾诉了远征他乡、久不得归的思乡之苦。清代学者方玉润在《诗经原始》中明确指出,此诗是“戍卒思归不得之诗也”,精准概括了诗歌的核心情感。 关于该诗的创作背景,历来众说纷纭。《毛诗序》提出“《击鼓》,怨州吁也”,将矛头指向卫国君主州吁,认为他穷兵黩武,派遣公孙文仲联合陈、宋两国征战,其暴虐无礼之举引发国人不满,诗歌正是这种怨愤情绪的抒发。《郑笺》结合《左传・隐公四年》的记载,进一步指出州吁伐郑一事,为《毛诗序》的观点提供历史佐证。许政伯在《诗探》中则认为,诗中反映的是隐公四年秋,卫国再次伐郑并抢夺庄稼的战事,且有士兵在陈、宋两地长期戍守,由此滋生思乡之情。 然而,清代姚际恒在《诗经通论》中另辟蹊径,他认为诗歌所述实为卫穆公时期的历史事件。当时,卫国违背“清丘之盟”出兵救陈,遭到宋国讨伐。为平息陈、宋争端,卫国频繁兴师动众,致使士卒疲于征战,最终引发怨声载道,从而创作此诗。姚际恒还列举六点证据,直言《毛诗序》的解读与诗中内容存在矛盾。这些不同观点各执一词,也让《邶风・击鼓》的历史背景更添几分神秘色彩。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战争题材的抒情诗。描绘了远征士兵被迫南征戍边、不得归家的经历,通过战鼓场景、劳逸对比、生死誓言与现实悲叹,体现了战争给百姓带来的苦难,表达了征人对战争的怨怼、对归家的渴望及与亲人分离的痛苦。这是一首写战争徭役和思乡之情的四言古诗,借征人视角下的战争场景、戍边生活与生死誓言,写出了战争对个体命运的摧残,以及普通人对和平生活与家庭团聚的深切向往。

2. 写作手法

用典:“土国城漕,我独南行”引用《鄘风・定之方中》毛诗序,解释“土国城漕”的历史背景,增强诗中劳役描写的真实性;借《庄子》语深化马与征人的情感关联,使典故成为情感表达的支点。对比:以“土国城漕”(境内劳役)与“南行救陈”(境外征战)对比,突出征役之苦;以“与子偕老”的信誓与“不我活兮”的现实对照,强化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使“怨”与“思”更具冲击力。直抒胸臆:直接倾诉“忧心有忡”“于嗟阔兮”的哀怨,同时通过“契阔”“信誓”等意象,将个人情感与战争创伤绑定,使主观情绪与客观叙事交融。

3. 分段赏析

第一章:战鼓催征,孤愤初显“击鼓其镗,踊跃用兵。土国城漕,我独南行。”开篇以震耳的战鼓声切入,将读者带入紧张的征战场景。表面写士兵“踊跃”操练,实则暗藏怨怼——当他人留守国内修筑城墙时,“我”却唯独被派往南方战场。“独”字道尽被迫远离故土的孤苦,以鲜明对比奠定全诗反战的悲怆基调,战争强加于个体的苍凉感跃然纸上。第二章:征途漫漫,忧思渐深“从孙子仲,平陈与宋。不我以归,忧心有忡。”紧承“南行”叙事,诗人追随将领孙子仲辗转他国,“不我以归”的倒装句式,强化了无法归家的无奈;“忧心有忡”直抒胸臆,将征人愈加深重的焦虑层层铺展。诗句如剥茧抽丝,从出征缘由到归期无望,逐步揭开战争对普通人生活的摧残,忧思随叙事推进而愈发沉郁。第三章:失马之叹,命运隐喻“爰居爰处?爰丧其马?于以求之?于林之下。”突然宕开一笔写战马走失,四个“爰”字连用,状写征人茫然无措的神情。马的迷失实则是人在战争中命运的隐喻——战马渴望自由,恰似征人思归心切;马的走失,正是个体在乱世中被裹挟、被异化的写照。看似偶然的细节,实为诗人借物象映射内心:战争不仅夺走家园,更让生命如飘蓬般无依。第四章:生死誓言,韵中藏情“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诗句打破常规语序,以“死生—执手—偕老”的倒装结构押韵,形成回环往复的韵律美。本是温馨的相守誓言,却因战争的残酷而显得格外凄怆。诗人以最美的承诺反衬最痛的现实——当“执手偕老”的愿景遭遇征戍别离,誓言愈真挚,战争的破坏力便愈触目惊心。第五章:誓言成空,血泪悲鸣“于嗟阔兮,不我活兮!于嗟洵兮,不我信兮!”连续四句悲叹,“于嗟”的长叹与“不我活”“不我信”的绝望呐喊交织,将征人无法践约的悲怆推向高潮。“兮”字拉长的语调如泣如诉,昔日誓言与今日现实的强烈反差,化作对战争的血泪控诉。诗章在绝望中戛然而止,留下千年未散的悲音,让读者深切感受到个体在历史洪流中无力回天的哀恸。

4. 作品点评

《击鼓》作为一首经典的战争诗,突破了宏大叙事的桎梏,以个体视角袒露对战争的抵触,与歌颂征伐的主流意识形成鲜明反差。诗人抛开战争的政治意义,转而聚焦于个体生命在战火中的苦难与渴望,借失马、思归、誓言成空等生活细节,勾勒出战争对平凡幸福的摧毁,深情呼唤对生命个体的尊重。诗中没有慷慨激昂的战歌,只有源自心灵深处真实而质朴的哀鸣,这不仅是对人性尊严的捍卫,更是先民为后世文学树立的人文丰碑——它时刻提醒我们,再宏大的时代背景下,每个生命的悲欢离合都值得被铭记与珍视。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卫从军者,自言其所为,因言卫国之民,或役土功于国,或筑城于漕,而独南行,有锋镝死亡之忧,危苦尤甚之。

宋朱熹《诗集传》

# 陈仅:“起语极豪。”

清陈继揆《读风臆补》引

# 玩两“于嗟”句,鼓声高亮,人生酸楚矣!

清陈继揆《读风臆补》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先秦·诗经《甘棠》

下一篇:先秦·楚辞(先秦及汉代)《离骚(帝高阳之苗裔兮)》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