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之行也":在“大道”施行的时候,
# 行:施行。,大道:古代指政治上的最高理想。
"天下为公":天下是所有人共同拥有的。
# 为:是,表判断。
"选贤与能":选拔品德高尚且有才能的人,
# 与:通“举”,选举,推举。
"讲信修睦":人人讲究诚信,培养和睦关系。
# 修:培养。
"故人不独亲其亲":因此人们不只是赡养自己的父母,
# 亲:指父母。,亲:为意动用法,以为...亲,亲近。
"不独子其子":不只是抚育自己的子女。
"使老有所终":(要)使老人有终老的保障,
"壮有所用":中年人能够发挥自己的才能,为社会效力,
"幼有所长":幼童能顺利地成长,
"矜、":使老而无妻的人、
# 矜:通“鳏”,老而无妻的人。
"寡、":老而无夫的人、
"孤、":幼年丧父的孩子、
# 孤:幼而无父的人。
"独、":老而无子的人、
# 独:老而无子的人。
"废疾者皆有所养":有残疾而不能做事的人都能得到供养。
# 废疾:残疾人。
"男有分":男子有职业,
# 分:职分,指职业、职守。
"女有归":女子有归宿。
# 归:指女子出嫁。
"货恶其弃于地也":财物,厌恶把它扔在地上,
# 恶:憎恶。
"不必藏于己":但(之所以厌恶)不一定是因为想要据为己有;
# 藏:私藏。
"力恶其不出于身也":力气,厌恶它不出于自己,
"不必为己":但(愿意自己多出力)不一定是为了自己的私利。
"是故谋闭而不兴":因此,图谋之心闭塞而不会兴起,
# 谋闭而不兴:奸邪之谋不会发生。闭:杜绝;兴:发生。,是故:因此,所以,这样一来。
"盗窃乱贼而不作":盗窃、作乱害人(之事)不会兴起,
# 作:兴起。
"故外户而不闭":所以(家家户户)门从外面带上,而不从里面闩上,
# 闭:关闭。,外户:泛指大门。,故:所以。
"是谓大同":这叫做“大同”社会(理想社会)。
# 大同:指儒家的理想社会或人类社会最高准则。同:有和、平的意思。,谓:叫做。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大道之行也》是西汉礼学家戴圣所编《礼记》中的一篇散文,属于儒家政治理想题材。文章以“天下为公”为核心主题,通过构建“选贤与能,讲信修睦”的社会治理框架,描绘了“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的全民保障体系,以及“货恶其弃于地”“力恶其不出于身”的资源共享理念,集中体现了儒家对公平和谐社会的终极追求。表达了作者既批判了春秋乱世的社会矛盾,又寄托了儒家对人类文明的高度期许。
2. 分段赏析
《大道之行也》以“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开篇,直指儒家政治理想的最高准则—“天下为公”,此四字如金石掷地,奠定全文基调。“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八字,既展现人才选拔的德才标准,又强调社会关系的诚信基础,形成制度与道德的双重保障。“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运用递进句式,突破血缘伦理的局限,构建起普世关爱体系,其中“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的排比,更以具象化描写彰显社会温情。“男有分,女有归”看似平实,实则暗含职业分工与社会稳定的深刻关联,体现儒家对社会秩序的精密考量。“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通过双重否定句式,既批判资源浪费,又否定极端私有,展现“天下为公”的经济伦理。末段“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以否定句群构建理想图景,与开篇"天下为公"形成首尾呼应,而“外户而不闭”的细节描写,恰似画龙点睛之笔,将抽象理念具象为可触可感的安宁图景。全篇通过“总—分—总”结构,既完成对理想社会的立体建构,又暗含对春秋乱世的现实批判,其“天下为公”的核心理念,历经两千余年仍闪耀着超越时空的思想光辉。
3. 作品点评
《大道之行也》以"天下为公"为核心构建的理想社会图景,虽立意于阐释儒家礼制、宣扬先王之道,但其"选贤与能,讲信修睦"的治理理念与"矜寡孤独皆有所养"的博爱精神,实为中华文明留给世界的珍贵精神遗产。文中"货恶其弃于地""力恶其不出于身"的表述,既揭示了古代先贤对资源分配的深刻思考,又暗含对人性本善的哲学判断。这种将个人德行与社会制度相融合的构想,通过"谋闭不兴,外户不闭"的理想化场景,批判了春秋乱世的现实弊端。
# 什么样的社会是最美好最理想的社会?什么样的社会最为全人类所向往?人类历史发展了几千年,全世界各个国家的人们一代又一代地进行探索,但至今并没有找到完满的答案。然而,在中国儒家经典《礼记》中,我们的先哲早已描画了人类社会的美好蓝图,这就是《大道之行也》。
云南大学人文学院教授余建忠《文学鉴赏》
上一篇:先秦·吕不韦 撰《掩耳盗铃》
下一篇:先秦·佚名《惠子相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