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yóu

朝代:先秦作者:诗经浏览量:2
yóu
zhī
cháng
chǔ
chǔ
xīn
zhī
yōu
guī
chù
yóu
zhī
cǎi
cǎi
xīn
zhī
yōu
guī
yóu
jué
yuè
xuě
xīn
zhī
yōu
guī
shuì

译文

微弱蜉蝣在空中振翅飞舞,漂亮的外衣色彩鲜明夺目。叹其生苦短我心溢满忧伤,我将如何安排人生的归宿。细小蜉蝣在空中振翅飞舞,尽情展示着它华美的衣服。叹其生短促我心涌满忧郁,我人生的归宿将栖落何处。柔嫩的蜉蝣刚刚破土而出,轻轻舞动雪白的麻纹衣服。叹其生命短暂我忧郁满怀,到哪里寻找我人生的归宿。

逐句剖析

"蜉蝣之羽":微弱蜉蝣在空中振翅飞舞,

# 蜉蝣之羽:以蜉蝣之羽形容衣服薄而有光泽。蜉蝣:一种昆虫,寿命只有几个小时到一周左右。

"衣裳楚楚":漂亮的外衣色彩鲜明夺目。

# 楚楚:鲜明貌,蜉蝣的翅膀极薄而透明。一说整齐干净。,衣裳:比喻蜉蝣的羽翼如衣服一样。

"心之忧矣":叹其生苦短我心溢满忧伤,

"於我归处":我将如何安排人生的归宿。

# 归处:即死后的归依之处。古代死人谓之归人。,於:通“乌”,何,哪里。

"蜉蝣之翼":细小蜉蝣在空中振翅飞舞,

"采采衣服":尽情展示着它华美的衣服。

# 采采:光洁鲜艳貌。

"心之忧矣":叹其生短促我心涌满忧郁,

"於我归息":我人生的归宿将栖落何处。

"蜉蝣掘阅":柔嫩的蜉蝣刚刚破土而出,

# 掘阅:挖穴而出。阅:通“穴”。一说改变容貌。一说鲜明的样子。

"麻衣如雪":轻轻舞动雪白的麻纹衣服。

# 麻衣:古代诸侯、大夫等统治阶级日常衣服,用白麻皮缝制。此处比喻蜉蝣的羽翼。

"心之忧矣":叹其生命短暂我忧郁满怀,

"於我归说":到哪里寻找我人生的归宿。

# 说:通“税”,止息,住,居住。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国风·蜉蝣》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首诗。也是一首自我叹息生命短暂、光阴易逝的诗,通过对蜉蝣羽翼华美与生命短暂的对比描写写出了脆弱的人生在消亡前的短暂美丽和对于终须面临的消亡的困惑。这诗的内容简单,结构更是单纯,却有很强的表现力。全诗三章,每章四句,情调敏感脆弱,充满感伤情绪,精于比喻,意象鲜明,富含哲理,体现了早期华夏文明对生死问题的诗性观照。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关于《曹风·蜉蝣》的背景,历代注疏存在分歧《毛诗序》持政治讽喻说,以为是讽刺曹昭公的奢侈,后人有赞同也有不赞同的。但此说存在明显阐释困境:蜉蝣作为朝生暮死的生物意象,与奢侈享乐的君主形象存在意象逻辑的断裂。不过从诗的内容来看,它所传达的是贵族阶层的情绪,应无疑问。结合曹国历史语境分析,其一当地多湖泊,适宜于蜉蝣生存,其二其国力单薄,正处于大国的威逼下,这里的士大夫知识分子也许因此对人生更多忧惧和伤感。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描写蜉蝣的四言诗,诗歌通过描写蜉蝣这种朝生暮死的小虫写出了脆弱的人生在消亡前的短暂美丽和对于终须面临的消亡的困惑。

2. 写作手法

比喻:以蜉蝣的朝生暮死的生命过程,它的弱小、美丽,以及它对自己鲜明的羽翼、鲜洁的容貌的炫耀,比喻人的生存现状。诗人通过对蜉蝣的描写,表达了脆弱的人生在消亡前的短暂美丽和对于终须面临的消亡的困惑。

3. 分段赏析

《蜉蝣》开篇即以“蜉蝣之羽”为比,这个小生命振翅的瞬间光华,叩击着人类永恒的生命诘问。诗人凝视这种朝生暮死的生物,发现其薄翼竟折射出令人震颤的美学悖论:蜉蝣的羽衣“麻衣如雪”,在破晓时分舒展如初雪初融,又在暮色里燃烧成转瞬即逝的流光。这种将微小生命的璀璨绽放与必然消逝编织成双重变奏的书写,构成了中国诗歌史上最早的生死寓言。全诗采用层递式结构,三章如涟漪般层层漾开哲思。首章聚焦蜉蝣振翅的动态美,“之羽”“之翼”的重复咏叹,暗合蜉蝣生命轨迹的垂直起落;第二章意思大致相同。第三章,描述蜉蝣的初生,刚刚破土而出的时候,麻衣如雪,那薄如麻丝的翅羽好像初雪一样洁白柔嫩。但它很快就飞翔起来,尽情挥舞生命的光采。这种回环复沓的咏叹,使蜉蝣的物理生命与人类的精神生命形成奇妙的共振。

4. 作品点评

这诗的内容简白,结构简省,却展现出极强的表现力。变化不大的诗句经过三层递进式的反复咏叹,营造出浓郁的感染力——蜉蝣翅翼的细微之美经此艺术处理,竟焕发出虚幻的华彩,那朝生暮死的小虫竟被赋予铺张的华丽气象。然而这种绚烂描写始终与对生命本质的深沉喟叹交织,使得对美的赞叹始终伴随着对消逝的怅惘,那种刹那芳华、浮生若梦的意境便格外令人动容。《蜉蝣》的情调固然带有沉郁色彩。但当人直面“你是谁?你往何处去?”的终极追问时,这种深入骨髓的忧伤实则难以回避。尤其在缺乏系统宗教信仰的古典中国,面对生死命题时得不到形而上的慰藉,人们的心灵更容易浸染于哀愁之中。不过从另一个维度观之,对死亡的忧伤、困惑与追问,归根结底正是对生命眷恋的另一种表达方式,这也恰恰折射出人性中最本真的生命自觉。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比也。此诗盖以时人有玩细娱而忘远虑者,故以蜉蝣为比,而刺之。言:蜉蝣之羽翼,犹衣裳之楚楚可爱也。然其朝生暮死,不能久存,故我心忧矣,而欲其于我归处耳。

宋朱熹《诗集传》

# “楚楚”“采采”“如雪”,其人得意在此,傍人赞叹正在此,盖一念为朝生暮死,则其得意处,正可悼可畏处也,故曰“心忧”。“于我归”者,叹其失所归也。

清陈震《读诗识小录》

# 喻意危悚。

清吴闿生《诗义会通》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先秦·佚名《祠田辞》

下一篇:先秦·佚名《河激歌》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