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wéi
tiān
zhī
mìng

朝代:先秦作者:诗经浏览量:2
wéi
tiān
zhī
mìng
xiǎn
wén
wáng
zhī
zhī
chún
xià
shōu
zhī
jùn
huì
wén
wáng
zēng
sūn
zhī

译文

想那天道的运行,美好肃穆永不停。多么辉煌多光明,文王品德多纯净。嘉美之德使我慎,我们永远要继承。顺着我祖文王道,子子孙孙永力行。

逐句剖析

"维天之命":想那天道的运行,

# 维:语助词。一说“思念”。

"於穆不已":美好肃穆永不停。

# 不已:不止。指天道运行无止。,穆:庄严粹美,深远宁静的美。,於:叹词,表示赞美。

"於乎不显":多么辉煌多光明,

# 显:光明。,不:借为“丕”,大。一说发语词。

"文王之德之纯":文王品德多纯净。

# 德之纯:言德之美。纯:大,美。

"假以溢我":嘉美之德使我慎,

# 假以溢我:以嘉美之道戒慎于我。假:通“嘉”,美好。溢:锡,赐,赏赐;一说满盈,美好充盈,流及子孙。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尔雅·释诂》:‘溢、慎、谧,静也。’……诗言‘溢我’,即慎我也,慎我即静我也,静我即安我。”

"我其收之":我们永远要继承。

# 收:受,接受。

"骏惠我文王":顺着我祖文王道,

# 骏惠:顺从的意思;一说大惠。《郑笺》训为“大顺”,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惠,顺也;骏当为驯之假借,驯亦顺也。骏惠二字平列,皆为顺。”

"曾孙笃之":子子孙孙永力行。

# 笃:厚,忠实。此处指笃行,行事一心一意。,曾孙:后代子孙。周王在祖先神灵面前自称曾孙。《郑笺》:“曾,犹重也。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周颂·维天之命》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首诗。这是周成王称颂周文王之德的祭文。这首诗共八句,不分章,内容大致可以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四句盛赞周文王之德,能上应天命;第二部分四句说文王德业泽被后代,后代子孙要勉力保守家业,忠诚地遵循文王遗教,发扬光大。全诗情意朴素,语言简洁,条理分明。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周颂·维天之命》作为周成王祭祀文王的乐章,其创作背景在《毛诗序》中早有定论:"此诗乃太平告祭文王之作",诗中"文王之德之纯""骏惠我文王"等句成为佐证,历代注家对此并无异议。然关于成诗时序,汉代郑玄与清代陈奂的考据存在显著分歧。郑氏在《毛诗笺》中提出:"'告太平'当指周公摄政五年(前1111年)冬季,因文王受命未竟而崩,周公为彰显文王遗志,故于此时告祭以昭示天下太平,并着手制礼作乐。"这一观点将成诗时间锁定于礼乐制度草创阶段。 相较之下,陈奂在《诗毛氏传疏》中另辟蹊径,援引《尚书·雒诰》大传:"周公摄政六年制礼作乐,七年致政",通过文本对勘指出:《维天之命》当属六年末期作品,其依据在于诗中"我其收之""曾孙笃之"等句透露出礼制既成后的总结意味。陈氏进一步辨析郑说矛盾之处:若依郑玄推论,周公在礼乐未备时便以"告太平",显然有违《雒诰》"王肇称殷礼"的记载——周公刻意沿用殷礼以待来年新政,足证《维天之命》不可能早于六年制礼完成。这一考据获得陈子展《诗经直解》的认同,学者通过文献互证确认陈奂的时序推定更具说服力。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诗,也是一首祭文。通过赞颂周文王之德并希望后代传承下去,表达了对周文王功德的颂扬。

2. 分段赏析

全诗以“维天之命,於穆不已”开篇,将天命的永恒性(“不已”)与周代政治伦理的核心——“敬天法祖”——熔铸为神圣的叙事基调。此处“天命”不仅是自然法则的抽象存在,更被赋予道德属性:文王之德被诠释为天命在人间的具象化,其“纯”性(剥离杂质的绝对性)既是对周王室统治合法性的终极论证,亦暗含“德性即天理”的哲学内核。“於乎”作为古祭歌中的呼告词,既延续了《周颂》肃穆庄重的仪式感,又以“不显”之否定强化文王之德的超越性——非世俗显赫,而是天道昭彰的至德。此句以“纯”字为诗眼,将文王德行提炼为无杂质的道德范式:其“纯”既是政治伦理的纯粹(如《尚书》所言“文王之德惟贞”),又是人格力量的凝练(《中庸》赞其“纯亦不已”)。诗中“假以溢我,我其收之”以水流喻德行的充盈与传承,将文王之德比作自然流动的活水,后人(“我”)须以敬畏之心承接这份天赐的恩泽,这种“承天之祜”的伦理观,实为周代“以德配天”思想的凝练表达。后两句“骏惠我文王,曾孙笃之”进一步将政治责任与血缘纽带交织:文王之德如疾风迅雷般泽被后世(“骏惠”),而曾孙(周王室后裔)对祖德的坚守(“笃之”)不仅是政治义务,更被升华为宗教般的信仰承诺。全诗通过高度凝练的仪式语言(如“於乎不显”的感叹),将天命的抽象性转化为可感知的历史叙事——文王从“人王”转化为“圣王”,其德行被纳入祭祀符号系统,成为周代宗法制度的精神黏合剂。这种“天命—祖德”的双重叙事,既消解了殷商“帝命”神权统治的绝对性,又为周人“家天下”的统治逻辑注入了道德合法性。

3. 作品点评

这首诗言词古直,情意朴素,摒弃了后世的祭祀歌辞中的矫揉造作之弊。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先秦·佚名《鹄歌》

下一篇:先秦·佚名《松柏歌》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