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翘翘车乘":高大华贵的车辆,
# 车乘:古代君主所乘车驾,此处用以代指齐桓公。,翘翘:高貌。
"招我以弓":用弓来招请我。
# 以弓:古时聘士以弓言。
"岂不欲往":难道我不想前往,
# 往:应聘。
"畏我友朋":只是害怕我的友朋非议。
# 畏我友朋:《左传》庄公二十二年传陈仲敬引。《诗纪前集》九。
"我无所监":我没有可借鉴的先例。
"夏后及商":夏商周三代的旧事。
"用乱之故":因为政治混乱的缘故。
"民卒流亡":百姓最终流离逃亡。
# 民卒流亡:《左传》昭公二十六年传晏子引。《晏子春秋》外篇。《诗纪前集》九。
"俟河之清":等待黄河水变清澈。
# 河:黄河。,俟:等待。
"人寿几何":人的寿命能有多长。
# 几何:有多长。
"兆云询多":占卜显示询问过多。
# 询:信。,云:助词。,兆:卜;问卦。
"职竞作罗":官员竞相罗织罪名。
# 职竞作罗:《左传》襄公八年传子驷引周诗。《诗纪前集》九。职,当。竞,语助词。罗,罗网。
"虽有丝麻":虽然有丝麻好布料。
"无弃管蒯":莫丢弃管草与蒯草。
# 管蒯:草本植物,茎可编席,造纸。
"虽有姬姜":虽然有姬姜贵女子。
"无弃蕉萃":莫抛弃憔悴之人。
"凡百君子":所有在位的君子们。
"莫不代匮":莫不在匮乏时代行职责。
# 莫不代匮:《左传》成公九年传。《诗纪前集》九。
"周道挺挺":周朝大道笔直宽广。
"我心扃扃":我的心却如门紧闭。
"讲事不令":商议国事未有善策。
"集人来定":召集众人却难定夺。
# 集人来定:《左传》襄公五年传。《诗纪前集》九。
"礼义不愆":若礼义没有偏差。
"何恤于人言":何必担忧他人言语。
# 何恤于人言:《左传》昭公四年传。《汉书》东方朔传。又匡衡传。《后汉书》班超传注。《诗纪前集》九。
"淑慎尔止":谨慎你的行为举止。
"无载尔伪":莫怀藏虚伪之心。
# 无载尔伪:《左传》襄公三十年传。《诗纪前集》九。
1. 分段赏析
“翘翘车乘。招我以弓。岂不欲往。畏我友朋”:开篇描绘出有达官显贵驾着高大华美的车辆,拿着象征礼聘的弓来邀请诗人出仕。诗人并非不想应召前往,可对友朋议论的畏惧让他踟蹰不前。这几句生动展现出诗人在出仕诱惑与人际舆论压力之间的矛盾挣扎,“翘翘车乘”“招我以弓”的尊崇邀约与“畏我友朋”的内心顾虑形成鲜明对照,体现出诗人对世俗眼光的在意以及在人生抉择面前的谨慎。“我无所监。夏后及商。用乱之故。民卒流亡”:诗人表示自己没有可借鉴的范例,只能从夏、商的历史中找寻答案。因为这两个朝代政治混乱,最终致使百姓流离失所。这里借古喻今,以夏商因政乱而导致民众流亡的历史教训,暗示当下社会可能存在的政治问题,反映出诗人对时政的深刻反思与忧虑,将个人思考与国家兴衰、民生疾苦紧密相连。“俟河之清。人寿几何。兆云询多。职竞作罗”:诗人感慨等待黄河水变清,可人的寿命短暂,难以企及。占卜的结果显示询问过多,而官员们却竞相罗织罪名。“俟河之清”寓意对清明政治的漫长等待,“人寿几何”凸显人生短暂,两者对比更添无奈。“职竞作罗”则直接揭露官场黑暗,官员不以治国安民为务,却忙于构陷同僚,深刻批判了当时政治环境的恶劣。“虽有丝麻。无弃管蒯。虽有姬姜。无弃蕉萃。凡百君子。莫不代匮”:诗中提到即便有丝麻这样的优质物品,也不要抛弃管草和蒯草这些粗陋之物;即便有姬姜那样的美女,也不应嫌弃面容憔悴之人。呼吁在位的君子们,在物资匮乏之时要履行职责。这几句以物与人作比,强调不能只看重表面的美好与富足,而应重视那些看似平凡、处于困境的事物与人,同时劝诫君子在艰难时期要担当起责任,体现出诗人的平等观念与社会责任感。“周道挺挺。我心扃扃。讲事不令。集人来定”:诗人看到周朝的大道笔直宽广,可自己的内心却沉重压抑。商议国事得不到好的决策,召集众人来也难以定夺。“周道挺挺”的外在表象与“我心扃扃”的内心状态反差强烈,揭示出诗人面对国家大事时,虽有良好愿景,却因朝政的混乱无序而内心苦闷,进一步反映出当时政治决策的低效与混乱。“礼义不愆。何恤于人言。淑慎尔止。无载尔伪”:诗人指出只要自身在礼义方面没有差错,就不必在意他人的议论。同时劝人要谨慎自己的行为举止,不要心怀虚伪。这几句体现出诗人对礼义道德的坚守,认为遵循礼义是立身之本,不应受外界无端言论干扰,且强调为人要真诚,批判了社会中可能存在的虚伪之风,具有很强的道德劝诫意味。
上一篇:先秦·佚名《支诗》
下一篇:先秦·佚名《河上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