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王出游观震湖":吴王外出巡游,观赏那浩瀚的震泽湖。
"龙威丈人名隐居":一位名为“隐居”的龙威老人,
"北上包山入灵墟":向北登上包山,进入神仙洞府“灵墟”。
"乃造洞庭窃禹书":于是潜入洞庭石室,窃取大禹封藏的“灵宝真文”。
"天帝大文不可舒":天帝的神圣文典,本不该被轻易打开。
"此文长传六百初":这部天书已传了六百多年,从未遭人擅动。
"今强取出丧国庐":如今(吴王)强行取出,终将导致国家覆灭。
"《河图》绛象曰":《河图》绛象记载:
"太湖中洞庭山林屋洞天":太湖里的洞庭山有林屋洞天,
"即禹藏真文之所":是大禹藏治水真文之处,
"一名包山":还有一个名字叫包山。
"吴王阖闾登包山之上":吴王阖闾登上包山顶,
"命龙威丈人入包山":命龙威丈人进山洞。
"得书一卷凡一百七十四字而还":得到一卷共一百七十四字的书,随后返回。
"吴王不识":吴王看不懂书上内容,
"使问仲尼":派人问孔子,
"诡云赤乌衔书以授仲尼":使者编造谎言说,是一只红色的乌鸦衔着这卷书来授予孔子的。
"仲尼曰":孔子说:
"昔吾游四海之上":从前我游四海时。
"闻童谣曰云云":曾听到过一首童谣说……
"某按谣言乃龙威丈人洞中得之":依童谣找,是龙威丈人在洞中所得。
"赤乌所衔":至于说是红色乌鸦所衔来的,
"非某所知也":我不知情。
"吴王惧":吴王心生畏惧。
"乃复归其书":便把书放回原处。
1. 分段赏析
前四句“吴王出游观震湖。龙威丈人名隐居。北上包山入灵墟。乃造洞庭窃禹书”,开篇四句以直白的叙事,讲述吴王出游太湖(震湖),寻访隐居的龙威丈人,继而北上包山,深入洞庭窃取大禹天书的经过。诗句如讲故事般,平铺直叙,却暗藏玄机。“灵墟”“禹书”等带有神话色彩的意象,暗示吴王窃取天书的行为并非寻常之事,为后文埋下祸端伏笔。此处虽未直接表露态度,但通过“窃”字,已隐约传达出对吴王此举的否定,让读者预感到事件走向将急转直下。后三句“天帝大文不可舒。此文长传六百初。今强取出丧国庐”,后三句点明童谣主旨。“天帝大文不可舒”强调天书乃天帝所有,神圣不可亵渎,吴王强取的行为违背天命;“此文长传六百初”说明天书传承已久,无人敢轻易触动,吴王却贸然打破规矩;末句“今强取出丧国庐”直截了当地指出,吴王强行获取天书的后果是国家覆灭。短短几句,以斩钉截铁的语气,借天命警示统治者,行事不可肆意妄为,否则必将招致灾祸。童谣语言质朴,却字字铿锵,充满对统治者的批判与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上一篇:先秦·佚名《丘陵歌》
下一篇:先秦·佚名《孔子家语引里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