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qín

朝代:先秦作者:佚名浏览量:2
bǎi
bǎi
zàng
nán
fén
chái
chōng
huáng
è
西
qín
jīn
guì
wàng
wèi

译文

百里奚啊。百里奚啊。母亲已经去世了。安葬在南边的溪水旁。用瓦片搭建坟墓。用柴草覆盖在上面。曾经捣着黄色的藜麦为食。抓住趴在地上的鸡来准备食物。向西进入秦国。被人用五张黑羊皮赎买。如今富贵了,却把我抛弃了。

逐句剖析

"百里奚":百里奚啊。

"百里奚":百里奚啊。

"母已死":母亲已经去世了。

"葬南溪":安葬在南边的溪水旁。

"坟以瓦":用瓦片搭建坟墓。

"覆以柴":用柴草覆盖在上面。

"舂黄藜":曾经捣着黄色的藜麦为食。

"搤伏鸡":抓住趴在地上的鸡来准备食物。

# 搤:一作扼。

"西入秦":向西进入秦国。

"五羖皮":被人用五张黑羊皮赎买。

"今日富贵忘我为":如今富贵了,却把我抛弃了。

# 忘:一作捐。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琴歌》是先秦诗人所作的一首乐府诗,作者不详。诗歌先讲述百里奚母亲离世后,他以简朴方式安葬母亲,以及早年过着清贫生活的经历;接着叙述他西入秦国,凭借五羖皮的典故开启人生转折;最后以被富贵后的百里奚抛弃的遭遇作结,寄寓着对人情冷暖的感慨。此诗语言直白通俗,而情感真挚,包含着对人物过往经历的呈现,表达出对世态炎凉的叹惋。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百里奚”,开篇直接点出人物姓名,简洁的三个字将核心人物引出,作为全诗叙述的起点,自然地把读者的目光聚焦到这个人物身上,为后续讲述其相关经历做好铺垫。​“百里奚”,再次提及人物姓名,形成重复。这种重复并非多余,而是通过反复强调,加深读者对人物的印象,同时也让诗句在节奏上有了呼应,仿佛在以一种强调的语气,引出与这个人物相关的更多故事。“母已死”,以直白的语言交代百里奚母亲去世的事实。没有多余的修饰,却字字带着沉重感,为后文对母亲安葬情景的描述铺垫了悲伤的情感基调,也让人物的经历多了一层亲情相关的背景。“葬南溪”,承接上句,写出母亲安葬的地点。“南溪”是具体的方位,简单的三个字明确了安葬之处,让“母已死”的事实有了具体的落点,也让悲伤的情感有了附着的空间,平淡的叙述中藏着深切的缅怀。“坟以瓦”,描写母亲坟墓的简陋——用瓦片作为坟的覆盖物。“瓦”是寻常之物,以此写坟墓,凸显出安葬时的清贫,从侧面反映出当时生活的艰难,也让这份安葬的记忆更显质朴而令人心酸。“覆以柴”,继续描写坟墓的状况,用柴草覆盖。这与上句的“坟以瓦”相呼应,进一步强调了安葬的简朴。两个短句连用,以最朴素的物品勾勒出坟墓的样子,让清贫的境况更具体,也让对母亲的思念在简单的叙述中更显真挚。“舂黄藜”,转向对生活场景的描写,“舂黄藜”指捣舂黄藜这种粗粮。黄藜本是粗劣的食物,这一行为展现出当时生活的清苦,与前文安葬母亲的简朴形成呼应,让人物的生活境遇在具体的生活细节中得以体现。“扼伏鸡”,描写捕捉伏鸡的动作。“伏鸡”即母鸡,这一行为同样是生活场景的一部分,与“舂黄藜”共同构成了当时生活的画面感,进一步印证了生活的朴素,也让过往的生活记忆更显真实。“西入秦”,写出百里奚向西进入秦国的经历。这是人物人生轨迹的重要转折,从生活场景转向人生行迹,让叙述有了推进,也为后文写其富贵后的变化埋下伏笔。“五羖皮”,提及百里奚被秦穆公用五张黑羊皮赎回的典故。这一典故点明了他进入秦国后被重用的开端,既展现出他命运的转折,也让人物的经历有了历史的厚重感,为后文的感慨做了铺垫。“今日富贵捐我为”,以直接的感慨收尾。“今日富贵”与前文的清贫生活形成鲜明对比,“捐我为”则写出被富贵后的百里奚抛弃的遭遇,字里行间充满了失落与怨怼,将情感推向高潮,也让全诗的情感表达更为浓烈。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先秦·佚名《采芑歌》

下一篇:先秦·佚名《白水诗》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