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不治":天下不能太平,
"请陈佹诗":请让我呈献愤激的诗:
# 佹诗:奇异激愤的诗。
"天地易位":天地改变了位置,
# 易位:改变了位置。
"四时易乡":四季改变了次序。
# 易乡:改变了方向。乡,同“向”。
"列星殒坠":日月星辰坠落,
# 殒坠:坠落。殒,同“陨”。
"旦暮晦盲":从早到晚一片黑暗。
# 晦盲:昏暗不明。
"幽闇登昭":小人上据高位,
# 登昭:登上显要的位置。,幽闇:指奸邪小人。
"日月下藏":君子隐遁伏潜。
# 下藏:下隐潜藏。,日月:指光明的君子。
"公正无私":公正无私,
"反见纵横":被诬为反复无常。
# 纵横:合纵连横,比喻反复无常。
"志爱公利":一心为民,
"重楼疏堂":被诬为已营造楼台。
# 重楼疏堂:高大的楼房、宽敞的厅堂。
"无私罪人":不徇私情惩治坏人,
# 无私罪:不因私怨而得罪了人,《荀子》杨倞注所谓"果于去恶也"。
"憼革二兵":被诬为兴兵作乱。
# 革:甲,指兵器。戒兵,备兵。,憼:同"儆",准备。
"道德纯备":道德完美无瑕,
"谗口将将":却招来无边的谗言。
# 将将:通“锵锵”,聚集的样子。
"仁人绌约":仁人君子遭罢黜穷困潦倒,
# 绌约:黜退,穷困。
"敖暴擅强":傲慢暴虐的小人专横擅权。
# 擅强:专横。,敖:通“傲”。
"天下幽险":天下如此昏暗危险,
# 幽险:昏暗、凶险。
"恐失世英":恐怕要失去一代圣贤。
"螭龙为蝘蜓":把螭龙当作壁虎,
# 蝘蜓:壁虎。,螭:传说中的蛟龙。
"鸱枭为凤凰":把猫头鹰当作凤凰。
# 鸱枭:猫头鹰。
"比干见刳":比干被剖心,
# 刳:破开挖空。,比干:商纣的叔父,进谏纣王,被剖腹取心。
"孔子拘匡":孔子被围困在匡地。
# 匡:古地名,在今河北省长垣县,孔子曾在这里被匡人包围。
"昭昭乎其知之明也":他们的智慧多么光辉,
"拂乎其遇时之不祥也":志向不能实现是因为时代不吉祥。
# 拂:违背。
"郁郁乎其欲礼义之大行也":要实行的礼义多么光辉灿烂,
# 郁郁:文彩很盛的样子。按:此句"郁郁"二字原与上句"拂"字互易,今据《荀子》杨倞注改。
"闇乎天下之晦盲也":但天下云一片黑暗。
"皓天不复":莽莽天宇不复光明,
# 复:返。,皓:光明。
"忧无疆也":忧心忡忡无边无疆。
"千秋必反":长久的动乱之后就会回归太平,
# 千秋必反:谓乱久必治。秋:一作岁。
"古之常也":这天理恒久不变。
"弟子勉学":弟子们一定要努力学习,
"天不忘也":上天一定不会把我们遗忘。
"圣人共手":圣人请暂且拱手等候,
"时几将矣":好时机却将到来。
# 将:行,到来。,几:近。
"与愚以疑":我说的话可能让人难以相信,
# 与愚以疑:我讲了愚蠢的话让您疑惑。
"愿闻反辞":请让我反复陈说我的想法。
# 反辞:反复叙说之辞,犹《楚辞》中的“乱曰”,即下文的“小歌”。
"其小歌曰":那道小歌这样唱道:
"念彼远方":我心中怀念着远方,
# 远方:指楚国。俞樾说:"不敢斥言楚国,故姑托远方言之。"
"何其塞矣":那里的道路是多么闭塞。
# 塞:蔽塞。
"仁人绌约":仁人君子遭罢黜穷困潦倒,
"暴人衍矣":暴虐之人却数不胜数。
# 衍:多。
"忠臣危殆":忠臣义士危在旦夕,
# 危殆:危险。
"谗人般矣":奸佞小人志得意满。
# 般:一作服。服:用。
"琁玉瑶珠":珍贵的美玉和珠宝,
# 琁:同"璇",美玉。
"不知佩也":不知道佩戴。
"襍布与锦":精布和锦缎,
# 襍:同"杂"。
"不知异也":不知道它们的区别。
"闾娵子奢":俊美的闾娵和子奢,
# 子奢:当为“子都”,春秋时郑国美男子。,闾娵:战国时魏国美女。
"莫之媒也":没有人为他们做媒。
"嫫母力父":丑陋的嫫母和力父,
# 力父:未详,可能是丑男子。,嫫母:传说是黄帝时的丑女。
"是之喜也":却是人们喜欢的对象。
# 是之喜也:能够受人喜欢。
"以盲为明":把眼盲当作目光敏锐,
"以聋为聪":把耳聋当作听力超卓。
"以危为安":把危险当作安全,
"以吉为凶":把吉祥当作灾祸。
"呜呼上天":唉呀上天!
"曷维其同":我怎么能同这些志同道合。
# 曷维其同:怎么能和这些人同道。
1. 写作手法
起兴:以“天地易位,四时易乡”等自然现象的颠倒起兴,引出对社会贤愚颠倒、奸佞当道的批判,使情感表达委婉且富有韵味。对比:“仁人绌约,敖暴擅强”“螭龙为蝘蜓,鸱枭为凤凰”等多处对比,将仁人与暴徒、贤才与奸佞的不同境遇鲜明呈现,突出社会的不公与混乱。象征:用“幽闇登昭,日月下藏”象征小人得势、君子隐退,以形象的事物表达抽象的社会现象,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和批判性。
2. 分段赏析
《佹诗》开篇至“日月下藏”:诗人以“天下不治,请陈佹诗”开启,直陈作诗缘由。随后描绘“天地易位,四时易乡。列星殒坠,旦暮晦盲。幽闇登昭,日月下藏”,用夸张手法展现自然秩序的颠倒混乱,象征社会的黑暗无道,奸邪小人得势,贤良君子隐退,为全诗奠定了悲愤批判的基调。“公正无私”至“恐失世英”:此部分由自然乱象转入对社会现实的刻画。“公正无私,反见从横。志爱公利,重楼疏堂”等句,指出公正无私之人被污蔑,心怀公利者被诋毁,而道德完美者遭谗言。“仁人绌约,敖暴擅强”鲜明对比,突出仁人受困、暴徒横行。“天下幽险,恐失世英”直接表达对社会黑暗将导致贤才流失的担忧,情感沉痛,对社会不公的批判更为深刻。“螭龙为蝘蜓”至“愿闻反辞”:先以“螭龙为蝘蜓,鸱枭为凤凰”比兴,用颠倒的生物认知,类比社会贤愚不分;再举比干、孔子的事例,说明贤哲在乱世中遭遇不公。“昭昭乎其知之明也,拂乎其遇时之不详也”,赞叹贤哲智慧,悲叹其生不逢时。“郁郁乎其欲礼义之大行也,闇乎天下之晦盲也”表达对礼义难行的愤懑。“皓天不复,忧无疆也。千岁必反,古之常也”则在忧虑中寄寓着治乱循环的信念。“弟子勉学,天不忘也。圣人共手,时几将矣”是对弟子的劝勉和对未来转机的期待。小歌部分:“念彼远方,何其塞矣。仁人绌约,暴人衍矣。忠臣危殆,谗人服矣”,以直白语言揭露远方(楚国)的蔽塞,重申仁人困境与暴徒得势。“琁玉瑶珠,不知佩也。襍布与锦,不知异也。闾娵子奢,莫之媒也。嫫母力父,是之喜也”,用一系列对比,如美玉与粗布、美人与丑人境遇的反差,批判统治者不辨美丑善恶。“以盲为明,以聋为聪;以危为安,以吉为凶”将这种颠倒推向极致,深刻揭示社会价值观的错乱,结尾“呜呼上天!曷维其同”,饱含无奈与愤懑,将忧愤之情抒发到顶点。
# 词甚切激,殆不下于屈原,岂身临楚邦,居移其气,终亦生牢愁之思乎?
近现代鲁迅《汉文学史纲要》
下一篇:先秦·佚名《采芑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