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裳裳者华":盛开的花朵啊,
# 华:花。,裳裳:“堂堂”之假借,花鲜明美盛的样子。
"其叶湑兮":它的叶子多么茂盛啊。
# 湑:叶子茂盛的样子。
"我觏之子":我遇见那位君子啊,
# 之子:此人。,觏:遇见。
"我心写兮":我的心里多么欢畅啊。
# 写:通“泻”,心情舒畅。《毛传》:“输写其心也。”是说心中话都倾吐出来,忧愁消除,心情舒畅。
"我心写兮":我的心里多么欢畅啊,
"是以有誉处兮":因此我心中充满喜悦啊。
# 誉处:指君臣处于美好的声誉之中。《孔疏》:“君臣相得,是以有声誉之美而处之兮。”一说“誉”通“豫”,安乐。,是以:因此。
"裳裳者华":盛开的花朵啊,
"芸其黄矣":它的花呈现出黄色啊。
# 芸其:即“芸芸”,花色彩浓艳的样子。
"我觏之子":我遇见那位君子啊,
"维其有章矣":他的服饰多么华美啊。
# 章:文章,指其人有教养,有才华。一说为“纹章”,服饰文采。
"维其有章矣":他的服饰多么华美啊,
"是以有庆矣":因此值得庆贺啊。
# 庆:喜庆,值得庆贺之事。
"裳裳者华":盛开的花朵啊,
"或黄或白":有的黄有的白啊。
"我觏之子":我遇见那位君子啊,
"乘其四骆":乘坐着四匹骆马驾的车啊。
# 骆:黑鬃黑尾的白马。
"乘其四骆":乘坐着四匹骆马驾的车啊,
"六辔沃若":六根缰绳光滑柔软啊。
# 沃若:光滑柔软的样子。,辔:六条缰绳。
"左之左之":左边的事情啊左边的事情,
# 左:和下文的“右”,指左右辅弼,君子的帮手。
"君子宜之":君子都适宜去做啊。
# 宜:安定。,君子:指前所言“之子”。一说指古之明王。
"右之右之":右边的事情啊右边的事情,
"君子有之":君子都具备才能去做啊。
# 有:取。意为取用他们。
"维其有之":正因为君子具备这些才能啊,
"是以似之":所以能继承前人之德啊。
# 似:当为“嗣”之假借,继承。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赞美诗。介绍了以盛开的花朵起兴的情景,描绘了花繁叶茂的盛景,体现了对“之子”(诸侯)的赞美,营造了欢快的氛围,表达了对诸侯服饰华美、车马气派、才能出众的赞美之情。
2. 写作手法
起兴:“裳裳者华,其叶湑兮”“裳裳者华,芸其黄矣”“裳裳者华,或黄或白”,每章以盛开的花朵起兴,引出对“之子”的赞美,通过花的繁盛烘托抒情主人公的欢娱之情。重章叠句:诗前三章结构相似,句式重复,如每章均以“裳裳者华”开头,通过重复咏唱强化情感,增强诗歌的节奏感和音乐美。铺陈:第二章“维其有章矣”铺陈“之子”服饰华美,体现其身份地位;第三章“乘其四骆,六辔沃若”铺陈“之子”车马之盛,展现其气派风光。烘托:以“裳裳者华,其叶湑兮”等花繁叶茂的盛景,烘托抒情主人公见到“之子”时心中的无比欢娱。
3. 分段赏析
“裳裳者华,其叶湑兮”:“裳裳”通“常常”,形容花朵繁盛茂密的样子,“湑兮”描绘叶片润泽茂盛之态。首句以盛开的花朵、葱郁的绿叶起兴,勾勒出春日花繁叶茂的明丽图景,为全诗奠定了生机盎然的欢快基调。以自然景物的蓬勃生机,暗喻所赞美的“之子”如华叶般卓然出众,兴中有比,含蓄巧妙。“我觏之子,我心写兮”:“觏”意为遇见,“写”通“泻”,指心中烦忧尽泄。诗人直抒胸臆,见到“之子”的那一刻,内心的积郁如同流水般畅快释放,鲜明地表达出相逢的喜悦与对“之子”的倾慕之情。此句以主观情感的迸发,凸显“之子”带给诗人的精神慰藉,情感直白而热烈。“我心写兮,是以有誉处兮”:重复“我心写兮”,运用重章叠句手法强化情感,强调内心的欢畅并非转瞬即逝,而是因“之子”的存在而长久停留。“誉处”意为欢乐相聚,诗人将个人情感升华为对彼此交往的珍视,为后文赞美“之子”的品德埋下伏笔。“裳裳者华,芸其黄矣”:“芸其黄矣”写花朵由盛转黄,既是对花事进程的自然描摹,也暗含时光流转的微妙意涵。黄色在先秦象征尊贵,以黄花起兴,既延续了首章的兴体结构,又通过色彩的转换,自然过渡到对“之子”内在品格的赞美。“我觏之子,维其有章矣”:“章”指服饰的华美文采,先秦时期服饰是身份与德行的外在标志。诗人以“维其有章矣”聚焦“之子”的服饰之美,实则暗赞其身份高贵、威仪得体,以服饰之“章”隐喻其内在修养与社会地位的匹配,叙事中渗透着庄重的赞美之情。“维其有章矣,是以有庆矣”:重复“维其有章矣”,再次强调“之子”的外在风采,“庆”意为庆贺、庆幸。诗人由“章”及“庆”,将对个体的赞美与群体的喜悦关联,暗示“之子”的存在是值得众人庆贺的幸事,深化了赞美的社会意义。“裳裳者华,或黄或白”:写花朵色彩缤纷,有黄有白,展现出自然造物的丰富绚烂。此处以花的多彩象征“之子”的多才多艺与包容气度,通过视觉意象的拓展,为下文描写“之子”的车马之盛营造出层次递进的审美氛围。“我觏之子,乘其四骆”:“四骆”指四匹黑鬃白身的骏马,驾车的马匹品种高贵,凸显“之子”的身份显赫。诗人以全景视角勾勒“之子”乘车而来的威仪,“乘其四骆”的动态描写,使人物尚未近前便已先声夺人,强化了其华贵不凡的形象。“乘其四骆,六辔沃若”:“六辔”指驾驭四马的六条缰绳,“沃若”形容缰绳光滑柔软。细节处着笔,通过缰绳的润泽状态,侧面烘托车马装备的精良与驾驭者的娴熟技艺,以物之美衬人之尊,进一步渲染“之子”的气派与风采。“左之左之,君子宜之”:“左”与“右”代指左右事务,泛指各种政务或礼仪活动。诗人以“宜之”强调君子应对左方事务游刃有余,既体现其才德的全面性,又暗合周代礼乐文化中对贵族“左昭右穆”的礼仪规范,赋予赞美以礼制的庄重感。“右之右之,君子有之”:重复“右之”,与上句形成对偶,强化“君子”对右方事务的胜任。“有之”意为具备相应的才能,诗人从正反两面铺陈,极言“君子”无所不宜、无所不能,将前三章对其外在与身份的赞美,升华为对内在才德的高度认可。“维其有之,是以似之”:收束全篇,“有之”总括前文“有章”“有庆”“有车马”“有才能”,“似之”意为匹配、传承。诗人强调“君子”之所以备受赞美,源于其内在才德与外在威仪的高度统一,且能继承先王之德,为全诗的赞美奠定了理性与道德的基石,以平和庄重作结,尽显雅诗的中正之美。
4. 作品点评
整首诗以花为兴,歌咏人物之美,节奏跌宕有致,结构收束自然,读来兴味盎然,全无阿谀之态,确为一首轻快欢畅而不失端雅的雅诗。
# 兴也。此天子美诸侯之辞。盖以答《瞻彼洛矣》也。言裳裳者华,则其叶湑然而美盛矣。我我觏之子,则其心倾泻而悦乐之矣。其有誉处宜矣。此章与《蓼萧》首章文势全相似。
宋朱熹《诗集传》
# 《裳裳者华》,亦诸侯嗣位初朝见之诗,故与《瞻洛》(即《小雅·瞻彼洛矣》)相次。
清魏源《诗古微》
# 此诗与前篇(指《小雅·瞻彼洛矣》)互相酬答。上篇既无可考,则此亦当阙疑。唯末章似歌非歌,似谣非谣,理莹笔妙,自是名言,足垂不朽。
清方玉润《诗经原始》
上一篇:先秦·佚名《叔于田》
下一篇:先秦·佚名《里革断罟匡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