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门之枌":东门之外长着白榆树。
# 枌:木名。白榆。
"宛丘之栩":宛丘之上长着柞树。
# 栩:柞树。
"子仲之子":子仲家的那位姑娘,
# 子仲之子:子仲氏的女儿。子仲,陈国的姓氏。
"婆娑其下":在树下翩翩起舞。
# 婆娑:舞蹈。
"谷旦于差":选个吉日好时辰,
# 差:选择。《郑笺》云:“旦,明。于,日。差,择也。朝日善明,日相择矣。”,谷旦:良辰,好日子。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榖旦,犹言良辰也。”《毛传》:“榖,善也。”谷:一作穀。
"南方之原":来到南方高平之地。
# 南方之原:到南边的原野去相会。于省吾《泽螺居诗经新证》:“谓南方高平之原。”
"不绩其麻":放下手中绩麻活儿,
# 绩:把麻搓成线。
"市也婆娑":集市之上歌舞狂欢。
# 市:集市。
"谷旦于逝":吉日良辰同前往,
# 逝:往,赶。
"越以鬷迈":穿过人群去赴约。
# 迈:走,行。,鬷:会聚,聚集。一说数次,多次。,越以:作语助。
"视尔如荍":看你美如锦葵花。
# 荍:锦葵。草本植物,夏季开紫色或白色花。
"贻我握椒":送我一把香花椒。
# 椒:花椒。,握:一把。,贻:赠送。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诗经》中的民歌,也是一首描写民间爱情与生活的诗。诗中描绘了陈国东门的白榆树下,青年男女在吉日集市上婆娑歌舞的场景,展现了女子放下麻活儿参与歌舞,男子以“视尔如荍”赞美女子,并以花椒定情的质朴爱情。
2. 写作手法
赋:“东门之枌,宛丘之栩。子仲之子,婆娑其下。”开篇直叙东门白榆树、宛丘柞树下,子仲家的姑娘翩翩起舞,以质朴语言勾勒场景。重章叠句:“穀旦于差,南方之原”与第三章“穀旦于逝,越以鬷迈”句式重复,仅换少数词语,强化吉日赴约的急切心情。
3. 分段赏析
“东门之枌,宛丘之栩”:以“东门”“宛丘”点明聚会地点——陈国都城东门的开阔郊野,“枌(白榆)”“栩(柞树)”勾勒出林木葱郁的自然环境。这两句既是写实的场景铺陈,又暗合上古祭祀狂欢场所的特征(如朱熹所言陈国“好乐巫觋歌舞之事”),为后文人物活动营造出充满生机的春日氛围,兼具地点交代与情感基调奠定的双重作用。“子仲之子,婆娑其下”:“子仲之子”点出女主角的身份——贵族子仲家的女儿,“婆娑其下”则刻画她在榆柞树下翩翩起舞的姿态。“婆娑”一词生动展现舞姿的飘逸灵动,既呼应前文林木摇曳的自然意象,又暗示少女借舞蹈传递情感的春日习俗。此处虽未直接描写男主角,但通过“子仲之子”的聚焦,已隐现青年男女以舞传情的互动场景。“穀旦于差,南方之原”:“穀旦”意为良辰吉日,“差”通“择”,点明聚会时间为精心挑选的祭祀狂欢日;“南方之原”复指郊野高地,与首章地点形成呼应,强化场景的神圣性与仪式感。朱熹注“差择善旦以会于南方之原”,揭示此日兼具祭祀与婚恋的双重功能,为青年男女突破日常礼教束缚提供了文化背景。“不绩其麻,市也婆娑”:“不绩其麻”直言少女放下纺织劳作,“市也婆娑”则强调她在市集(即郊野聚会场所)尽情舞蹈。这两句通过“绩麻”的日常劳动与“婆娑”的狂欢状态对比,凸显“穀旦”的特殊意义——平日被束缚于家务的女子,在此日获得自由表达情感的权利。“不绩其麻”的叛逆之举,实则是对原始生命力的释放,暗含对传统礼教的短暂超越。“谷旦于逝,越以鬷迈”:“逝”为前往之意,“越以”犹“于是”,“鬷迈”谓频繁往来。此句承上章“谷旦”狂欢,写男女趁此良辰频繁相会,节奏明快的叠词(“越以”“鬷迈”)渲染出欢会的热烈氛围,暗示情感在互动中逐渐升温。“视尔如荍,贻我握椒”:“荍”即锦葵,花色紫红,诗人以“如荍”比喻少女容颜娇艳,是《诗经》中典型的“比”法运用。“贻我握椒”则为关键细节——女子回赠男子一把花椒。花椒多籽,象征多子多福,既是上古婚恋中表达好感的信物,亦暗含对婚姻生育的期许。这两句由外在舞姿转向内心爱慕,通过视觉(“如荍”)与触觉(“握椒”)的双重描写,将青年男女的情窦初开定格为极具画面感的瞬间,既保留原始民俗的质朴,又彰显情爱的含蓄典雅。
4. 作品点评
《东门之枌》是《诗经》中反映民间婚恋的篇章,以白描手法记录先秦陈国的歌舞择偶习俗,语言质朴如民歌口语,场景鲜活生动。“视尔如荍,贻我握椒”两句,既见自然之美,又含民俗深意,展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直白而真挚的情感表达,是研究周代社会生活的重要文本。
# 赋也。此男女聚会歌舞,而赋其事以相乐也。”“(第二章)既差择善旦以会于南方之原,于是弃其业以舞于市,而往会也。”“(第三章)言又以善旦而往,于是以其众行,而男女相与道其慕悦之辞曰:我视尔颜色之美,如芘苤之华,于是贻我以一握之椒,而交情好也。
宋朱熹《诗集传》
上一篇:先秦·佚名《雨无正》
下一篇:先秦·佚名《巷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