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匪风发兮":那大风呼啸起来旗带飘荡,
# 发:犹“发发”,风吹声。,匪风:那风。匪:通“彼”,那。
"匪车偈兮":那车儿飞奔起来辚辚作响。
# 偈:疾驰貌。
"顾瞻周道":回顾通周的大道渐行渐远,
# 周道:大道。,顾瞻:回头望。
"中心怛兮":心里陡然涌起无尽的忧伤。
# 怛:痛苦,悲伤。
"匪风飘兮":那大风呼啸而来左右回旋,
# 飘:飘风,旋风。这里指风势疾速回旋的样子。
"匪车嘌兮":那车儿飞奔起来轱辘响转。
# 嘌:轻快貌。
"顾瞻周道":回顾通周的大道渐行渐远,
"中心吊兮":我心里无尽悲伤好不凄然。
# 吊:悲伤。
"谁能亨鱼":哪位妙手烹制鲜美的河鲤?
# 亨:通“烹”,煮。
"溉之釜鬵":我愿为他当助手洗净锅底。
# 鬵:大锅。,釜:锅子。,溉:旧说释洗。闻一多《风诗类钞》则以为溉通“摡”,“摡同乞,给予也”。
"谁将西归":哪位朋友准备西归故乡去?
"怀之好音":为我捎回一切安好的讯息。
# 好音:平安的消息。,怀:遗,带给。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桧风・匪风》是一首四言古诗,也是一首思乡怀归题材的抒情诗。描绘了诗人滞留东土时,望见急风裹挟着疾驰的车辆向西而去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在不得归的困境中,渴望托人捎信回家的迫切心情,以及对家乡亲友的深切思念。更寄托了对家国兴衰的隐忧,情感深沉复杂,意蕴丰富。
2. 写作手法
环境描写:前两章“匪风发兮,匪车偈兮”“匪风飘兮,匪车嘌兮”,以“发”“飘”写风势由疾到更疾,用“偈”“嘌”状车速由快到更轻疾,通过风与车的动态变化形成递进对比,强化了环境的动荡急促之感。对比:前两章“匪风发兮,匪车偈兮”这急风疾车的动态环境,与诗中之人滞留东土、无法西归的静态处境形成鲜明对照——车马疾驰西去,人却只能“顾瞻周道”,在原地彷徨。动与静的强烈反差,将主人公内心思归而不得的无奈与忧伤烘托得更为深切,让环境描写与人物情感相互映衬,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
3. 分段赏析
《桧风・匪风》全诗三章,在章法与情感抒发上颇具特色。前两章采用重章叠唱之法,字句、写法相近,借重复强化情感。开篇“匪风发兮,匪车偈兮”,以急风、疾车之景入笔,风疾与车快相互映衬,构建出动荡又急促的环境。诗中之人滞留东土,见车马疾驰西去,思归之情被触动,可车去人留,动与不动形成鲜明对比。“顾瞻周道”生动勾勒其彷徨无奈之态,“中心怛兮”则直接喷发思归的急切与忧伤,将内心愁苦袒露无遗。第三章句法陡变,以“谁能亨鱼?溉之釜鬵”起兴,兴中含比,于无奈中发出求援呼声。“谁将西归?怀之好音”进一步展现诗中人不得归的困境,只能寄望托西归者传信,可“谁能”“谁将”满是不确定,这份“好音”不过是望梅止渴的幻想。从情感脉络看,前两章联吟,“匪风飘兮,匪车嘌兮”让风更疾、车更轻,心中伤痛由“怛”转“吊”,层次加深。且诗中“周道”兼具实指大道与隐射王道的双关意,关联第三章“烹鱼”之喻,跳出一般情爱象征,呼应“治大国若烹小鲜”,暗涉治国之道,使诗歌意蕴更丰厚。
4. 作品点评
这首诗对环境的刻画与烘托十分出色。字里行间满是诗人对丈夫深切的思念,同时也隐晦地流露出对彼时社会的怨愤与指责。
# 兴也。谁能烹鱼乎?有则我愿为之溉其釜鬵。谁将西归乎?有则我愿慰之以好音,以见思之之甚。但有西归之人,即思有以厚之也。
宋朱熹《诗集传》
# 此诗之神,全在“顾瞻周道”中。
清高朝璎《诗经体注图考大全》
# 风致绝胜。
清姚际恒《诗经通论》
# 意在笔先,神怆言外。
清陈震《读诗识小录》
# “桧当国破家亡,人民离散,转徙无常,欲住无家,欲逃何往?所谓中心惨怛,妻孥相吊时也。……行之偈也,漂摇难安。此何如景况平,果谁为之咎也?非周辙之东不至此。”
清方玉润《诗经原始》